浙江杭州市蕭山區(qū)朝暉小學(311201) 盧曉芳
學生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訓練,不能依賴機械的重復操作,要注意訓練的實效性??谒慵仁枪P算、估算、簡便運算的基礎,也是運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低年段開展口算練習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在教學完“整千、整百數加減法”后,為了了解學生掌握的情況,筆者連續(xù)三天讓學生在10 分鐘內完成同一張口算卡(內含100 道題)的練習。既然學生已學過加減法、乘除法、混合運算,筆者預期他們的口算速度和正確率應該令人欣慰,可是結果卻讓人很失望。筆者對學生口算的時間、正確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如圖1-1、圖1-2所示。
圖1-1 口算卡完成時間人數統(tǒng)計圖
從統(tǒng)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學生的口算速度和正確率雖然在逐步提高,但提升幅度不明顯。即使是同一內容,口算速度慢的學生還是無法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同一道題學生還是會反復口算錯誤。就內容而言,學生對10-9=□、6-3=□等順運算掌握得較好,對□-3=6、□=6+3 等逆運算的計算則存在困難;學生對同級運算掌握得較好,對混合運算掌握得不夠熟練。筆者對學生口算各類型錯誤的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口算加法出錯的學生有6 人,口算減法出錯的學生有6人,口算乘法出錯的學生有9人,口算除法出錯的學生有13 人,口算混合運算出錯的學生有40人。
想要提高學生的口算正確率及速度,我們需要先了解學生口算出錯和口算速度慢背后的原因。
運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但是和圖形與幾何知識相比,運算給人的印象都是枯燥的運算形式。而教師常用的練習方式也是組織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運算練習,期望以大量的運算練習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如此單一的練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漸漸失去興趣,缺乏積極性,運算練習也變成了一個單調、枯燥的過程,讓學生十分抵觸。
低年段學生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不高。有研究發(fā)現(xiàn):7~10 歲兒童的注意力可維持20 分鐘,10~12歲兒童的注意力可維持25 分鐘,12 歲以上兒童的注意力可維持30 分鐘。有些學生在計算較難的題目時,會誤把42÷8看成24÷8;有些學生在連續(xù)做了幾道加法題后,“張冠李戴”,把18-7 看成18+7;還有部分學生記錯或記不準運算法則,如12+24÷6 應該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可是由于學生對法則理解不正確,仍然從左往右計算;有的學生甚至不理解等號左右兩邊式子的聯(lián)系,如□-3=6、□=6+3 這一類題錯誤較多。
“100 以內加減法”以及“表內乘除法”是學生口算的基礎,但仍有很多學生不能熟練掌握,計算這些基礎題時還在用掰手指的方法,或者沒有進行相同數位相加減。通過課間走訪,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教師已經非常重視口算教學,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課后練習方式單一等原因,學生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仍未得到提高。對此,筆者不禁思考:要提高學生的口算水平,增加練習肯定是必要的,那怎樣增加才能讓學生學得好且學得有趣呢?結合學生愛玩、好動的心理特點以及綜合平時的觀察,筆者嘗試在課堂中開展游戲教學,以期打開口算練習的大門,讓學生體會到主動學習的快樂。
“游戲闖關制”借助游戲的機制,針對口算練習中的錯題、難題創(chuàng)設不同難度的練習關卡,賦予等級及相應的獎勵,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不斷地闖關練習中厘清運算順序、掌握運算原理、提升口算的速度。在不斷升級的游戲中,讓學生挑戰(zhàn)不同難度的口算練習,興趣,提升他們口算的正確率及速度,讓他們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為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基礎。
在實際教學中,將口算練習的內容以游戲的形式展開,先根據平時的錯題類型進行簡單分類:運算順序類、逆運算類、加減法類、乘除法類、混合運算類、20 以內加減法類、表內乘除法類、萬以內的數運算類……再借用游戲制訂闖關制(如圖2),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鞏固知識。教師還要及時關注學生的游戲情況及游戲效果,及時修改游戲,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游戲體驗,從而讓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
圖2 游戲闖關制
“游戲闖關制”將游戲或游戲元素、規(guī)則融入課堂活動中,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能夠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取知識與技能。
一年級的學生對小學生活既感到新鮮,又有些不習慣。區(qū)別于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小學的教學模式以講授為主,學生需要在課堂里專心聽課40 分鐘。根據他們的注意力特點,在不同時間段開展不同形式的游戲教學(部分游戲形式見表1),可持續(xù)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活動中。
表1 游戲教學開展的游戲分類及相應內容
按照游戲機制進行多次練習,筆者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口算。雖然學生口算的速度提高了,但錯誤率還是居高不下,該如何提高正確率呢?重復練習顯然是無意義的,即使形式再新穎,游戲再有趣,學生也會產生厭倦。于是筆者精心挑選易錯題,設計不同的題型以供學生練習。
【基礎練習】
在混合運算練習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含有兩級運算這一類題總是出錯,其中退位減法的出錯率也比較高。于是,筆者先幫助學生厘清運算順序、運算原理,再開展“猜猜我是誰”游戲。
師(出示圖3):小動物們看大家學得很認真,也想加入,你能猜出它們分別代表數字幾嗎?
圖3
生1:我知道,小猴子代表數字32。
師:恭喜你,答對了!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說給大家聽一聽嗎?
生1:我是先算8乘5等于40,再減去8,等于32。
把普通的算式卡通化——插入小動物圖片,可以更快地吸引學生參與練習。即使學生回答正確,筆者還要繼續(xù)追問,以確保學生已經掌握了正確的運算順序。
【花式練習】
在學生厘清運算順序后,筆者借助題卡開展花式練習(每次練習10 道題),以提升學生的運算速度。
師:請快速找到先算加法(減法、乘法、除法)的題,把它圈出來。(目的是練習運算順序)
師:來玩“口算卡翻翻樂”,與同桌一起比一比誰的速度快。同時翻開一張卡片,又快又準確地報出答案的一方勝。(目的是提升口算速度)
【變式練習】
在學生掌握了運算順序,能夠熟練口算后,筆者收集錯題用于變式練習,以增大練習難度。
師:(5+□)×6=42、45÷9-□=2,方框中應該填幾?
挑選好練習內容后,若僅僅是督促學生每天背、練,會很容易讓他們失去興趣。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借用游戲機制,設置不同等級稱號及對應的積分(見表2)。根據學生的口算反饋,設置相應的等級獎勵,借此提高學生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表2 游戲等級稱號及積分設置
將游戲教學貫穿于整個課堂后,為了能更直觀地對比游戲教學情況,筆者設置每周一小比、每月一大比的活動機制,實時監(jiān)測學生的口算情況,同時督促學生養(yǎng)成堅持口算練習的好習慣。
不同的游戲都有不一樣的實效,課中學生更喜歡個人挑戰(zhàn)、雙人對戰(zhàn)這兩種形式,課間則更喜歡多人游戲。筆者根據具體的游戲情況,在學生游戲記錄表及游戲內容記錄表的反饋基礎上適時增減一些游戲環(huán)節(jié),及時調整游戲的內容、形式,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形成良性循環(huán)。如飛行棋,這個游戲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課間玩的話往往一局還沒結束上課鈴就響了,故筆者將這個游戲淘汰了。通過對比,筆者還發(fā)現(xiàn)學生對雙人對戰(zhàn)十分感興趣。對此,筆者利用希沃白板技術,快速幫助學生判斷所報出的答案是否正確,極大地提高了游戲效率。
愛玩好動是低年段學生的特點。游戲教學的嘗試,使學生主動經歷學習的過程,繼而動手、動口、動腦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其中,有學生還主動創(chuàng)設情境,優(yōu)化游戲環(huán)節(jié),說明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點有了更深的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筆者欣喜地發(fā)現(xiàn)學生有了一些變化。
低年段學生還處于從有意注意到無意注意發(fā)展之中,注意力最多可維持20 分鐘,且以直觀形象的思維為主。對于運算這方面的知識,尤其是算理,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而在數學課堂中運用“游戲闖關制”則有效提高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筆者統(tǒng)計了其中一名學生一個星期內的課堂參與情況(如圖4)。
圖4 小王課堂參與情況統(tǒng)計圖
“游戲闖關制”后,當學生再次完成那100 道題的口算卡時,36%的學生口算速度明顯提升,越來越多的學生能夠靜下心來仔細口算。如圖5 所示是筆者統(tǒng)計的學生參與“游戲闖關制”后,再次練習同一張口算卡的情況。
圖5 口算卡正確情況人數統(tǒng)計圖
運用游戲教學,在對戰(zhàn)賽、小組對抗賽等游戲過程中,學生合理分工、相互合作解決問題。教學游戲有效地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課堂氛圍也更加和諧。
生1:我最近天天和鮑鮑一起闖關,還差一關,我們就升級了。
生2:我算得很慢,但是只要算對了就有加分。我想,只要我多練,速度就會快起來。
綜上所述,經過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多數學生是真的喜歡“游戲闖關制”的口算練習,且對游戲內容進行了思考,但也有部分學生關注的是游戲獲得的禮物。這就要求教師在游戲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游戲的形式,還要關注游戲內容本身,以及如何讓學生從游戲中脫離出來,回歸到數學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