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鑫鋒
(河南農業(yè)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10105)
“民以食為本,食以安為先”,是古今人們對生活的最基本要求。糧食安全意義非凡,它小到人民能不能吃飽飯,大到我國的經濟發(fā)展和政局穩(wěn)定,糧食安全是保障國家安全、社會穩(wěn)定和人民幸福的堅實基礎[1]。自2012以來,我國的糧食產量一直保持在6億t以上,糧食種植面積總體上也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糧食生產總體上保持著穩(wěn)中向前的態(tài)勢。但不可不居安思危,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的糧食產業(yè)仍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zhàn)。首先,從消費形勢來看,糧食產品的消費結構正伴隨著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不斷地轉型升級,人們對糧食安全的要求也更加具體細致,糧食安全不僅僅要在數量上安全,也要在營養(yǎng)健康、質量以及多樣性上安全[2]。其次,從生產形勢來看,農業(yè)科技在糧食生產中的應用不廣泛,許多先進技術未能實現推廣和使用。水土資源的過度開發(fā)和利用以及環(huán)境污染也是糧食生產面臨的困難[3]。再次,從流通形勢來看,糧食主產區(qū)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等地,而糧食需求則分布全國,這就可能導致糧食供求出現區(qū)域性的不平衡[4]。最后,從貿易形勢來看,國際市場頻繁異動給中國的糧食進出口增加了不確定性[5],我國還不能實現糧食完全自給,部分糧食比較依賴國外市場。因此,探尋糧食安全領域的研究歷程、把握糧食安全研究的焦點和熱點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CiteSpace 是一款可視化的文獻分析軟件,它可以顯示一個學科或知識域在一定時期的發(fā)展趨勢和研究動向,展現該領域的演進歷程[6]。目前,國內對CiteSpace 的應用涉及多個領域,如教育[7]、文化傳播[8]、“三農”問題[9-10]等,本文借助該軟件來分析糧食安全相關文獻的發(fā)文數量、作者、合作機構、影響因素等,以此來梳理糧食安全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希望能夠為以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主要利用以下幾種方法:第一,統(tǒng)計分析法。對1998—2021 年有關糧食安全的文獻進行統(tǒng)計,以表格形式展示,包括每年發(fā)文量和期刊分布情況。第二,利用CiteSpace 進行可視化分析,得到作者、機構合作和關鍵詞等網絡圖譜。第三,文獻分析法。閱讀重點文獻,并與我國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情況相結合,對前兩種方法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層次分析,把握糧食安全的研究動向,總結研究成果,展望未來研究趨勢。
打開中國知網,選擇“高級檢索”模式,點擊下方“學術期刊”,在主題欄輸入“糧食安全”,來源類別勾選“ CSSCI”,最后點擊“檢索”,在得到文獻后進行手動篩查,最終篩選出3 563 篇期刊論文。
對文獻進行整理后發(fā)現,1998 年開始出現關于糧食安全的研究。根據如圖1 所示的糧食安全相關文獻年度發(fā)文量統(tǒng)計,將1998—2021 年這24 年分為三個時間段。第一階段是1998—2003 年,這一階段的文獻數量相對較少,糧食安全的研究剛開始起步,但年均文獻數約為28.7 篇,說明糧食安全領域即使在開始階段也有不少學者研究,進一步證明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第二階段是2004—2007 年,相關文獻開始逐漸增多,年均發(fā)文量為88 篇,約為上一階段的3 倍,說明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有關糧食安全的研究中。第三階段是2008—2021 年,更多的學者加入到糧食安全的研究中去,文獻也更加豐富,年均發(fā)文量達到214 篇,多年的文獻數量均在整體平均發(fā)文量之上,尤其是2021 年的研究文獻數量更是突破了300篇。多年來,是糧食安全領域發(fā)文量居高不下,也說明糧食安全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國家和人民對糧食安全的關注度非常高。
圖1 糧食安全相關文獻年度發(fā)文量統(tǒng)計
糧食安全領域發(fā)文數量最多的10 個期刊如圖2所示,由多至少分別為:《農業(yè)經濟問題》(211 篇)、《中國農村經濟》(96 篇)、《農業(yè)技術經濟》(73 篇)、《中國土地科學》(70 篇)、《經濟地理》(44 篇)、《管理世界》(27 篇)、《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 篇)、《中國農村觀察》(20 篇)、《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 篇)、《地理研究》(10 篇)。發(fā)文量前10 的刊物累計文獻數量不到總發(fā)文量的17%,說明糧食安全涉及的刊物較為廣泛。
圖2 糧食安全研究期刊分布情況
在CiteSpace 軟件中,進行正確操作后,可以得到一張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如圖3 所示。圖中左上角的文字顯示了相關數據,可以看到圖中的“ N=294,E=234”這兩項數據?!?N”代表節(jié)點,即作者出現的位置節(jié)點,作者名字的字號越大,表明該作者在該圖譜中出現的次數就越多;“ E”表示連線,從連線的粗細程度可以看出作者之間的關聯程度,合作次數越多,節(jié)點的連線越粗。從圖中可以直觀地看出部分作者之間連線較多,聯系較為緊密。
圖3 作者合作網絡圖譜
機構合作網絡圖譜如圖4 所示。類似地,機構名字顯示的字號越大,表明該機構在這些數據中出現的頻率越高,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越粗,說明機構之間的合作越密切。從圖中可以看出研究機構數量龐大但各個機構間的合作不夠緊密,需要加強合作。
圖4 機構合作網絡圖譜
為了更加清楚地展現重要的相關研究機構,本文借助CiteSpace 中的相關數據繪制了表1,列出了前9所發(fā)表文章數量較多的機構,可以看出前9 所機構的發(fā)文量均在20 篇以上。經過分析可知,糧食安全的研究內容豐富,經久不衰,分布廣泛,已形成多個穩(wěn)定的研究團隊和良好的合作關系。
表1 重要機構研究信息
關鍵詞是對文獻內容的精確凝練,對文章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能夠了解某一領域不同時間段內不同學者的研究主題,尋找研究熱點,把握研究動向。
在CiteSpace 中進行相關操作后,最終得到了一張具有282 個節(jié)點、521 條連線的關鍵詞共現圖譜,如圖5 所示。為了更加清楚地展現重要的關鍵詞,本文繪制了表2,列舉了出現頻次前10 的關鍵詞(共11個,“影響因素”和“糧食價格”并列第10 位)。排名前10 的關鍵詞按照出現頻次由高到低分別為:糧食安全、糧食生產、耕地保護、中國、糧食、政策建議、糧食產量、城鎮(zhèn)化、農業(yè)、影響因素和糧食價格。上述關鍵詞的高頻出現,尤其是糧食安全出現的次數高達1 641 次,充分表明我國政府和人民對于糧食安全的重視。糧食生產、耕地保護和政策建議等關鍵詞與糧食安全緊密相關,這些關鍵詞的出現說明了國內學者在研究糧食安全時實事求是,貼合實際,與時代背景和國家政策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表2 主要關鍵詞信息
圖5 關鍵詞共現圖譜
對上述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6 所示。所得到的圖譜匯報了Q 值和S 值,Q 值是模塊值,S值代表平均輪廓值,它們通常被用來評判圖譜的繪制效果。通常,Q 值大于0.3,S 值大于0.7 且不等于無窮大,則認為圖譜的繪制效果比較合理。在圖6 的左上角報告了Q 值為0.523,S 值為0.853,說明該圖譜聚類效果顯著,值得信服。為了更加清楚地展現重要的聚類情況,本文繪制了表3,列舉了出現次數最多的10 個集群??梢钥闯觯瑖鴥汝P于糧食安全的研究主要包括糧食安全、糧食、糧食生產、農業(yè)、糧食貿易、糧食產業(yè)、土地管理、鄉(xiāng)村振興等集群。在#0 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糧食安全、糧食獲取、貧困地區(qū)、糧食政策;在#1 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糧食生產、糧食消費、農地流轉、中國等;在#2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土地管理、耕地保護、休養(yǎng)生息、輪作休耕;在#3 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鄉(xiāng)村振興、農業(yè)發(fā)展、政策演變、農民收入等;在#4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糧食產業(yè)、糧食產量、農村土地制度、土地流轉等;在#5 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非糧化、耕地、政策、種植結構等;在#6 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對策建議、耕地利用、生態(tài)安全、巨災效應等;在#7 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糧食、食物安全、農業(yè)、改革等;在#8 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糧食貿易、玉米、溢出效應、時空格局等;在#9 集群中,研究的關鍵詞包括糧食損失、糧食浪費、食物浪費、糧食安全等。
表3 關鍵詞聚類情況
圖6 關鍵詞聚類圖譜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如圖7所示。從圖7可以看出,相關文獻的研究主題與耕地保護、糧食貿易、土地管理、糧食損失、鄉(xiāng)村振興、“一帶一路”、雙循環(huán)等具有時代特征的詞語相關聯??梢姡瑖鴥葘W術界圍繞糧食安全的研究緊跟時代步伐,以國家政策和時代背景為依托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圖7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
本文運用CiteSpace 軟件對知網中CSSCI 來源期刊發(fā)表的糧食安全相關文獻進行了可視化分析,通過對相關文獻發(fā)文數量、作者、合作機構、關鍵詞等方面的梳理,得出以下結論:
自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國內學者逐漸關注對糧食安全的研究。糧食安全研究總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開始階段(1998—2003 年),1998 年發(fā)布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說明從此階段開始,政策體系開始逐年完善,糧食安全的研究開始起步。第二增長階段(2004—2007 年),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如實行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取消農業(yè)稅等,制定了全面嚴格的糧食生產制度,促進糧食生產穩(wěn)步前進。同時,學者對糧食安全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糧食安全問題也成了學術界的熱點問題。第三穩(wěn)步發(fā)展階段(2008 年至今),糧食生產逐漸由增產向提質方向轉變,糧食安全戰(zhàn)略開始轉型,政策體系逐漸趨于成熟,糧食安全領域的年發(fā)文數量穩(wěn)定在150 篇以上,熱度經久不衰。
糧食安全研究期刊分布眾多但不均勻,數量差距較大。其中,《農業(yè)經濟問題》包含的糧食安全相關文獻最多,為211 篇,作者多為農業(yè)經濟領域的研究人員,機構也多與農業(yè)經濟相關。各作者合作文獻較多,聯系較為密切,但各機構之間合作不夠緊密,仍需加強合作。
通過對關鍵詞的可視化分析,發(fā)現糧食安全、糧食生產、耕地保護、中國、糧食、政策建議等詞匯出現頻率較高,這與國家政策的出臺和糧食生產相關規(guī)定的頒布密切相關。同時,國內學者也緊跟時代的腳步,與國家政策規(guī)定緊密聯系,貼合實際,發(fā)表了很多高質量的文獻。
1)注重糧食安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利用信息技術等科學方法保障糧食安全,并且在促進糧食生產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
2)加強作者之間、機構之間以及作者與機構之間的交流合作,緊跟時代步伐,以國家政策為導向,扎根基層,探索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3)當前我國正處于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關鍵時期,我國糧食供應較為穩(wěn)定,人民對糧食的需求也可以得到滿足,但是復雜多變的世界環(huán)境要求人們不能把目光局限于國內,而是應該更加注重對全球整體糧食安全的研究。同時,糧食產品的消費結構正隨著人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不斷優(yōu)化升級,膳食結構的轉變也使得糧食產品趨于多樣化。因此,未來糧食安全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數量安全,更要向質量安全、營養(yǎng)安全、多樣性安全等方向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