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文釗主編,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食品文化概論》一書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以圖文的方式呈現(xiàn)食品文化內容,既有一定的理論性又突出了先進性和趣味性。全書共14章,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舌尖上的食品文化,即食品加工技術與食品文化發(fā)展史等內容;另一方面按章節(jié)分別介紹了稻米文化、面包文化、饅頭文化、咖啡文化、肉食文化、快餐文化等16種文化。筆者結合該書內容,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以及豐富高校校園文化3個方面深入探討了食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1) 加強高校思政師資隊伍建設是二者融合的堅實基礎。為實現(xiàn)食品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創(chuàng)新融入,高校教師需做好3個方面的工作。① 樹牢正確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與認可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以及食品文化融入其中的潛在意義,并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打破傳統(tǒng)思政教育模式的桎梏,積極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思政教育體驗。② 持續(xù)更新食品文化知識,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的廣泛信息資源,深入挖掘食品文化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為教育工作提供生動的素材,并使思政教育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③ 著力提高自身思政教育能力,保持學習的熱情,及時了解相關政策與社會熱點事件,結合食品文化元素與學生的思想道德發(fā)展特點,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
(2) 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是二者融合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在將食品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推進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① 根據二者融合的現(xiàn)狀與需要,著眼于二者的契合點,明確思政教育目標,重新建立課程標準體系,并在備課階段精心選擇與食品文化相關的內容開展思政教學。② 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利用網絡資源和數字化教學設施,開展多媒體思政教學,以展現(xiàn)食品文化的吸引力,幫助學生深化對抽象的思政概念的理解。③ 在教學中將實際的食品引入課堂,與學生一同制作食物,親身感受食品文化的魅力,并讓學生深刻認識到食物的來之不易和食物制作所蘊含的技巧與智慧。
(3) 豐富高校校園文化是二者融合的重要載體。① 設立主題餐廳,每月或每學期設置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食品文化元素,搭配開展文化節(jié)活動,邀請學生品味各種美食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風俗、習慣和故事,引導學生在美食中體味文化的深厚內涵,培養(yǎng)跨文化的理解與尊重。② 打造以食品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活動,組織音樂、舞蹈、戲劇等文藝表演,以食品為創(chuàng)作靈感,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遞食品文化的魅力,不僅滿足學生審美的需求,更在思政教育中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以及感悟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③ 建設交流平臺,建立專屬的食品文化交流空間,發(fā)布各種食品文化資訊、分享學生的食品文化體驗,激發(fā)更多學生參與討論和互動,并在平臺上大力弘揚主旋律,形成積極向善的價值觀念。
食品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教育資源,其深遠的歷史淵源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內容,且食品文化中所包含的審美追求和獨特的烹飪技藝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內涵。綜上,《食品文化概論》一書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了食品文化的相關內容,揭示了通過加強思政師資隊伍建設、推動思政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以及豐富高校校園文化,能夠有效推動食品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對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量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