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漸入佳境式的沉浸體驗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二○二三年四月我有幸參加了常熟文旅局組織的『遇見虞山·全國美術(shù)名家寫生活動』,在蘇州常熟虞山、趙園和曾園等地與各地名畫家共同采風寫生,此行可謂少長咸集,與老師們共繪虞城、虞山。
第一站來到蘇州山塘老街,街市依山塘河道而建,據(jù)傳白居易任太守時,疏浚河道,打通了山塘至虎丘的直達水路,同時以土方筑堤而成街。山塘街多有晚清和民國老建筑,最著名的如許宅舊居和山塘雕花樓。重修的蘇式老建筑與新搬移過來的明代古徽州建筑一脈相承,互相映襯。我與宋安蘇老師同行,推開雕花樓臨街大門,便是只一墻之隔的山塘老街。老街不老,一水臨街,典型的江南水景民居。清代徐揚所作《姑蘇繁華圖》畫山塘街景于長卷,描繪了『閶門內(nèi)外,居貨山積,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燦若云錦』的姑蘇盛景。今日站在山塘拱橋上遠景可觀虎丘,近景可覽老街市井,人來船往,繁華依舊,生為本地人的宋老師連連感嘆此景如同回到兒時記憶中的老蘇州了。
我畫山塘老街于橋頭一隅,有民居老宅白墻黑瓦毗鄰相倚,市民悠然漫步、嘮嗑家常,電線桿聳立天際,線纜密布縱橫。我從坡頂、窗格至堂前立柱逐一勾勒老街老宅,畫面形象漸次豐富起來,磚瓦柱廊背后似乎都藏著老故事。我頗專注,多畫現(xiàn)場細節(jié)與感受,以水墨、赭石為其賦形設色,住家鋪子、快遞電摩、老街坊、新游客,熙熙攘攘,老城不陳舊,老街有新象。
二 筆墨之契在虞山
從蘇州城區(qū)駛往常熟虞山,約莫四十分鐘即可到達。虞山出畫家,元人黃公望出生常熟,長于虞山,『元四家』之首,墓葬位于虞山西麓。世人皆知《富春山居圖》,而不諳熟黃子久先隱于虞山一帶數(shù)十余載,作虞山朝暮晴雪,四時之景,后才云游至富春江畔。他的許多畫中都含有對虞山風物的觀察寫照,『大癡』居虞山,『大癡』于虞山。清初『四王』之一的王翚,常熟人,先后師承王鑒和王時敏,追摹宋元古風。石谷曾云『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畫史尊其為『虞山畫派』開創(chuàng)者。王石谷好友,惲南田曾為其所繪的《虞山十二景冊》題跋曰:『虞山名勝甲江南,吾友石谷子朝夕于斯,探奇領(lǐng)幽,得其勝趣,固取其地之最著稱者,摹寫十二景,用古人筆法寫目前丘壑?!粡念}跋可知王石谷師古人、師造化的創(chuàng)作方法。虞山東南百余里的太倉是『婁東派』的發(fā)源地,王時敏、王原祁都是太倉人,清『四王』互相交游影響,在相鄰地域形成了清初『虞山』『婁東』雙峰,是為畫壇佳話。
虞山山勢較為平緩,主峰海拔約二百六十米,登山者較多,沿途有『三生石』『劍門』等地質(zhì)景點,有奇峻之勢,也有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游人可駐足,可懷古。虞山主峰有藏海寺等建筑群,我在山頂端的開闊平臺遠眺西南面,尚湖如鏡面般蕩漾波光,水田綠洲與行船水道穿插分布于湖中,遠景隱約可見常熟市區(qū)于霧靄之中。借著望遠的新鮮感受,我以淡墨枯筆勾畫起來,先標記湖景、水田和城市等邊際位置,再于其中添加屋宇林木、舟船橋梁、阡陌縱橫,豐富其畫面內(nèi)容。寫生過程中『賦形』與『繪色』交替進行,一邊以『骨法用筆』塑造其造型,一邊『隨類賦彩』渲染其本色。色墨既有融合,也有相揖之處。趁著筆順墨佳,于是乎我也越畫越有自信心,大約用四小時完成了《從虞山遠眺尚湖》這件全景式寫生。
虞山風景可劃分為前山后坡,前山以崖石著勝,后坡以溪澗聞名。虞山『三生石』位于前山的劍門景區(qū),大約是山體構(gòu)造斷裂時所產(chǎn)生,一塊大崖石倚懸山體,兩塊小石托住大石立于石臺座,與山體形成了人能通過的夾角空洞,遠觀有危懸的即視感,近能體驗石洞穿越的探索感。石臺座一側(cè)有明代嘉靖進士常熟縣事沈弘彝所題『三臺石』,或為『三生石』舊名。泰山頂瞻魯臺西側(cè)的『仙人橋』也是類似的地質(zhì)奇觀,我曾畫過,三塊巨石連接成橋,橫跨絕壁之間,極為險峻,飛鳥猿猴也難接近,何況人力。虞山『三生石』下的空洞可望、可游、可以穿越,兩處景觀有相似處卻得不同樂趣。
古語說意在筆先,畫虞山『三生石』時,我下意識突出游人與景、我與景的關(guān)系,既有寫生者的觀察角度,又畫游人暢行其中,三者合一,形成情境。時值孟春,我大筆勾畫崖石蒼潤之色和背景的樹影婆娑,有密不透風之處,也有留白透氣孔洞,表達了寫生對象的特質(zhì)。
『只有看山是勝緣,青鞋布襪且輕便……絕壁云扶將墮石,豁崖風勒下奔泉?!幻鞔螽嫾疑蛑艿摹斗魉隆吩娋湔f的正是虞山劍門這一山景,左右峭壁上大石相向而來,只留陡峭石級垂于其間,仰望崖頂,有大石橫亙崖壁之間。詩中有劍門,畫中也有劍門,清初惲壽平所繪《劍門圖扇頁》寫照的也是劍門石壁景象,有南田自題為:
『庚戌夏六月同虞山王子石谷、陸子翰如,從西城攜筇循山行三四里憩吾國,乘興遂登劍門。劍門,虞山最勝處也。未至拂水半嶺,忽起大石壁,盤空而上,如積甲陣云騰地出,亦如扶搖之翼下垂也。石壁連延中陡削勢下,絕若劍截狀,辟一牖若可通他境地者,因號為劍門云。余因石谷命畫劍門,且屬作記,戲題游時所見,約略如此?!?/p>
由題跋可知:一六七○年六月的夏日惲南田、王石谷、陸翰如三人同游虞山劍門勝地,于石壁下仰觀劍門崖嶺,兩邊山勢如堆疊的陣云,如張開之翼膀,石壁中間陡峭處狀若劍截,倘若置一門戶似乎可通他境,所以此地稱之為『劍門』。扇面是淺絳的淡雅設色,畫中兩條橫向山路引領(lǐng)視覺中心至垂直的石壁劍門,身著黑衣、白衣、灰衣三位游人于劍門山埡口翹首而望,虞山論道。看來南田沒有辜負好友石谷之命,畫意與題款相輔相成,將當日所見一并記游。
南田與石谷歲數(shù)相仿,互相倚重。其所著《南田畫跋》中經(jīng)常提到石谷,如:『石谷子在毗陵,稱筆墨之契,唯半園唐先生與南田生耳。半園往矣,忘言傾賞,唯南田一人。』『壬子秋,余與石谷在楊氏水亭,同觀米海岳云山大幀?!挥秩纾骸合救张荚陉柫w與石谷共商一峰法,覺含毫渲染之間,似有蒼深渾古之色。倘所謂離形得似,絢爛之極,仍歸自然耶?』『春夜與虞山好友石谷書齋斟茗快談,戲拈柯九思樹石。石谷補竹坡,共為笑樂?!灰陨献阋妰扇说慕磺楹V深:共游山水、快意觀畫、題跋合作、聚首斟茗,不亦樂乎。
古時有沈周游吟詩句,又有南田、石谷游覽于此,虞山劍門人文薈萃、故事多多。今日我也登劍門寫生,既師法自然之情,也多一分懷古、師古之心。畫劍門時,我并未選擇橫幅大全景式的構(gòu)圖,而采用立式畫幅,為的是豎畫三寸當百仞之高,方寸之內(nèi)顯現(xiàn)劍門的嵯峨之勢。虞山以出產(chǎn)赭石礦料聞名,渲染時我多用赭石破墨渲染石壁,將天梯步道對比『擠壓』出來,也算因地制宜,隨類賦色。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怀=ㄔ娭械墓潘卤闶茄矍暗挠萆脚d福禪寺,原名破山寺,初建于南齊,唐時御賜『興福禪寺』,幾經(jīng)興廢?,F(xiàn)寺內(nèi)存有萬歷年間《重修破山寺記》的碑刻,近代興福禪寺也多做文保復建。今日來到山門前,仍可見矗立著的唐代石經(jīng)幢,古意盎然。耳聞鐘響罄鳴,回味蕈油面香,手上捉筆不停歇:山門的飛檐結(jié)構(gòu)、明黃的院墻、古樸的經(jīng)幢、寺內(nèi)外的古香樟皆入畫意,半日揮毫便得興福禪寺山門寫生稿一件。
興福禪寺分布有東園西園,沿著連廊不自覺走入東園深處碑亭,碑上刻米元章書《常少府題破山寺詩》,另有襄陽知府言如泗題跋。原詩句中的『曲徑通幽』,在碑刻上為『竹徑通幽』,另有三處用字也與原詩不一致,或許是版本流傳不同,耐人尋味。轉(zhuǎn)至西園,頓感開闊,有碧水一潭,名為『空心潭』,來源于『潭影空人心』的名句?!嚎招奶丁凰縻桡琛㈠\鱗游泳、岸芷汀蘭,似乎為禪寺注入了空靈氣息。一轉(zhuǎn)身,只見兩只憨憨的行道石獸正默默注視前來路人,一條臺階由此通往塔院后山,這里有高僧舍利石塔多座,萬籟俱寂,草木青青,竹徑通幽,方能體會米元章改常建詩中『曲徑』為『竹徑』之妙意。
三 動靜等觀皆相宜
常熟曾園原為萬歷年間御史錢岱所構(gòu)『小輞川』別業(yè)故址,趙園為常熟城南九萬圩臨山傍水一隅,擁『荒土一片,南一大池』。同治光緒年間曾、趙兩家購得此兩塊土地各自營造,互有交游唱和,后經(jīng)拓展,兩園現(xiàn)僅一墻之隔。陳從周先生在《常熟園林》書中對曾趙園評說:『園內(nèi)水面較廣,襯以平崗小阜,其后虞山若屏,俯仰皆得。其周圍筑廊,間以漏窗,園外景物,更覺空靈?!粓@子本名『虛廓園』,曾園為其俗稱。園林以水面為中心,廳堂亭榭分布周圍,點綴文人題字,有吳大澂題額『虛廓園』、翁同龢題寫『虛霩村居』,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東南方位湖石疊山『小有天』,臨湖倚樓,可登高遠望虞山?!河酄I虛廓園,依虞山為勝,未嘗有意致奇石,乃落成而是石適至,非所謂運自然之妙有者耶』。虛廓園主人曾之撰、曾樸的營造觀念與山水畫的林泉之意不媒而合:含道映物,澄懷味象,順應了物象的天然趣味,體察了春華秋實的循環(huán)往復,不知不覺中取其真境,宛自天成。
趙園景致既有開闊之勢,也不乏通幽之處。園子原名『靜圃』,趙園為其俗稱。趙園主人趙烈文,曾國藩幕僚,出生常州官宦世家,留有《能靜居日記》,可觀其二十余年的造園歷程。趙園以大水池為主體,借虞山為屏,令山色水光滉漾奪目。園內(nèi)建筑皆有連廊、曲橋、小徑相連相通,黃石堆疊為山,湖石造型輔之為景?!赌莒o居日記》載有:『露臺是日告成,登覽四周,東則碧樹滿城,魚鱗萬瓦;西則蒼巖列幛,鳥徑千回;北則雕樓綺疏,山亭翼然其上;南則清流芳沼,柳堤界其中。地既靈奇,制復崇敞,以之娛老,可以忘年。』造園小成,園主暢快愉悅之情溢于言表。今日我登趙園『山滿樓』,環(huán)顧四方,雖無法復制日記所述景象,但居高點觀其全豹,也得滿目清氣。
吳大澂為吳縣人,守北境治黃泛,善書畫,懂金石。他于曾園和趙園都留有墨跡,為曾園題『虛廓園』,為趙園繪《靜溪圖》?!鹅o溪圖》現(xiàn)存常熟博物館,設色清雅,畫面為早春之景:暗香疏影、曲橋凌波、竹林蒼翠,柳影娑娑環(huán)繞靜圃大池,能靜居小樓倚山臨水,掩映在虞山腳下。畫有跋:『光緒戊寅二月……適趙惠甫司馬新構(gòu)靜圃落成,林木幽秀,樓觀參差,承惠翁置酒招飲,盡歡數(shù)日。歸后寫此,以志良辰美景,籍留鴻跡。不足云酬報主人之雅意也。吳大閟寫并記?!弧鹅o溪圖》可讀可觀,留白構(gòu)圖抓住了靜圃水面大、借山景的特征,令我們一睹靜圃真貌。畫內(nèi)之景呈現(xiàn)了季節(jié)物候、園林空間,畫外之意蘊含眾人交情、靜圃雅集之趣。此圖畫乃象外有象,景外有景,情境合一之佳作。
我在趙園寫生之際,借園林移步換景之妙、靜觀動觀之別,因地制宜,多作局部重點寫照。例如,能靜居北面的抱翠亭一景,近西北圍墻,卻經(jīng)營有法:黃石疊山,置亭其上,與能靜居廊橋連通,引大池水流經(jīng)回廊至黃石下小荷塘,顯得獨立私密而不失與大園的連接,游人途經(jīng)多愿駐足歇息。我亦停留回廊,靜觀之下,黃石厚重,亭臺靈動,池水幽靜,自成一體,也破除了大園邊界墻垣的直愣生硬。
借景虞山,引真山水入園,此為造園者之大手筆。寫生時我發(fā)現(xiàn)雖有樹影煙云遮蔽,虞山一角總能顯露出來,令畫面平添深遠之感,我也抓住眼前變化,于動處于靜處描繪勝景。園內(nèi)建筑、回廊多設粉墻素壁,飾有花窗與漏窗,營造虛實空間,引景承接,此為造園者設計精微處。我畫湖石于粉墻前,『皺瘦透』三者齊備;我畫花木于粉墻前,姿態(tài)婀娜、樹影綽綽。
我想,造園藝術(shù)與山水繪畫相似相通,園林素壁如同白布、宣紙,隨物賦形,掛之以色。如孔子所說『繪事后素』,正是此意,『先以粉地為質(zhì),而后施五采,猶人有美質(zhì),然后可加文飾』。
山水可行、可望,園林可游、可居?!呵饒@養(yǎng)素』為畫家所常樂常處之狀態(tài),王維隱居『輞川別業(yè)』,倪云林造『清閟閣』、畫『獅子林』,石濤疊石于『片石山房』,龔賢筑園于清涼山『半畝園』……山水畫家常常成為造園設計者、推動者,山水草木源于自然,疊山理水發(fā)乎于心。造園如繪事,因地制宜,因景而異。游園如觀畫,景入畫意,境由景生,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我畫了園子,又隨之讀了掌故。入園深處,漸入佳境,獲益良多。
參考文獻:
①俞劍華注譯《中國古代畫論選讀》,南京:江蘇鳳凰美術(shù)出版社,二○○七年版。
②陳從周《說園》,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二○○九年版。
③劉子琪《南田畫跋校注》,杭州:浙江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二○二一年版。
④[清]趙烈文《能靜居日記》,長沙:岳麓書社,二○一三年版。
⑤[明]計成原著;陳植注釋《園冶注釋》(第二版重排本),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二○一七年版。
⑥中國園林博物館、常熟博物館《居園畫境—常熟博物館藏古代園林繪畫展》,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二○一七年版。
畫家簡介:
范立,江蘇南通人。先后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美術(shù)學院、加拿大謝爾丹學院?,F(xiàn)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畫家。美術(shù)創(chuàng)作曾入選中國美術(shù)館主辦的『美在致廣—全國小幅美術(shù)精品展』和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第八屆全國畫院美術(shù)作品展覽』。作品曾在北京、南京、臺北以及多倫多、多特蒙德等多地藝術(shù)機構(gòu)展出。曾參與西沙群島水下文化遺產(chǎn)考古保護工作,曾為『筆墨文心五百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清書畫展』『小城故事—湖南龍山里耶秦簡文化展』等十余個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項目組成員。
(責編 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