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中,只有澳大利亞才有袋鼠、樹袋熊這些有袋類動物。其實,在遠隔千里的北美洲,還生活著一群有袋類哺乳動物,那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北美負鼠。
科學(xué)家通過考古發(fā)現(xiàn),負鼠已在地球上走過了7000萬年的漫漫長路,它的祖先在白堊紀晚期就已經(jīng)生活在南美洲了。在距今大約300萬年的上新世中晚期,負鼠從南美來到北美大陸并繁衍至今,是北美大陸唯一成功定居的有袋類動物!
北美負鼠體長45厘米左右,體型接近于家貓。雖然它長得像只大老鼠,但是實際上和老鼠沒有任何的關(guān)系。它身上的毛是深灰褐色的,臉部的毛卻是白色的,還有一條長長的卻一根毛都沒有的尾巴,頗有點像卡通片里的小動物。
北美負鼠是孤居的動物,通常獨自生活在自己挖掘的地道中。它們對自己的領(lǐng)地非常有防衛(wèi)性,會保衛(wèi)自己的領(lǐng)地免受其他負鼠的入侵,有強烈的領(lǐng)地意識。它們用精湛的挖掘技能,建造了復(fù)雜的地道網(wǎng)絡(luò),既有助于尋找食物,又為自己提供了理想的庇護所。這些地道往往深達幾十厘米,使它們能夠在地下安全地穿行。
北美負鼠適應(yīng)性極強,廣泛分布于北美洲。它們主要棲息在各種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如草原、草地、灌木地、沙漠和森林。這一地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為北美負鼠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和適宜的棲息地。
北美負鼠的四肢都有小且尖利的爪子,這使得它們具有較強的爬樹能力。此外,北美負鼠咀嚼能力強悍,口中牙齒足足有50顆。作為一種雜食性動物,北美負鼠幾乎什么都吃,不過,它們比較偏好昆蟲、蝸牛等肉食,也會吃一定的植物性食物,比如野果,在食物匱乏時,它們甚至還會翻找人類的廚余垃圾。
如果發(fā)現(xiàn)附近有入侵者,它并不馬上逃跑,而是用前肢緊緊地握住樹枝,并張大兩只眼睛,注視著入侵者的一舉一動,然后再決定對策。
北美負鼠雖然身手敏捷、“口齒”強悍,但畢竟體型有限。在天敵的長期追逐下,負鼠訓(xùn)練出了自己絕活。
裝死這個項目,北美負鼠絕對是哺乳類中的世界冠軍。它們先是側(cè)躺縮成團一動不動,眼睛睜著目光渙散,舌頭伸出口外,口吐白沫;然后肚皮鼓得老大,身體不停地劇烈抖動;最后呼吸和心跳都中止了,體溫也下降了許多,仿佛死了一樣。天敵若還是不信,就再從自己的臭腺里排出一種惡臭的液體,讓敵人相信不但死了,而且已經(jīng)腐爛不能入口了。
這一整套操作在哺乳動物當中非常罕見,堪稱“戲精本精”“動物界的影帝”!
作為有袋類哺乳動物,它們腹腔的育兒袋也是特色之一。北美負鼠小的時候會生活在媽媽的育兒袋里,然而因為北美負鼠繁殖能力強,一胎最多能生10只寶寶,導(dǎo)致小小的育兒袋根本不夠用,所以當寶寶長大一點兒之后,負鼠媽媽就會把它們背在背上喂養(yǎng),直到它們能直立行走、獨立覓食為止。
除去躲避食肉動物,更容易壓縮北美負鼠生存空間的,其實的是那些體型相似、食性相近的競爭物種。北美負鼠的直接競爭者包括一些鼎鼎大名的動物,比如膽大又不要臉的浣熊、非常惹人嫌的臭鼬、遍布城市郊野的流浪貓。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北美負鼠不但沒有消失,整體的分布區(qū)域和種群數(shù)量還處于增長之中。
成年的北美負鼠雖然不像幼崽那樣可愛,可它們代表了有袋類動物勇于適應(yīng)環(huán)境,與有胎盤的哺乳動物奮勇競爭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