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尋找“搭子”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社交新方式。“搭子”原本源自江南方言,在傳統(tǒng)語境下,指的是一起打牌的人,引申為“合伙人”。如今,“搭子”走出了傳統(tǒng)定義,成為年輕人的新型社交方式,飯搭子、運動搭子、補課搭子、旅游搭子……可謂萬事皆可“搭”。
精準、高效的淺社交
“搭子文化”是指把生活中的各種需求、愛好打包分配給不同的對象,精準、高效地組隊做喜歡的事,抱團抵抗孤單。大家因為某一個共同的興趣愛好或需求而結成社交關系,其核心在于臨時性和膚淺性,主打“精準陪伴”。和飯搭子一起吃飯、和書搭子一起讀書、和補課搭子結伴補課……“搭子”是我們在垂直細分領域的朋友。
一項有關“搭子社交”的調研顯示,72.6% 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生活里有“搭子”;68.9% 的受訪者認為找“搭子”是踏出社交舒適圈、尋求新型社交模式的勇敢一步;63.1% 的受訪者認為找“搭子”是因為興趣相投;52.3% 的人覺得找“搭子”可以擴大個人社交圈;45.0% 的人覺得大家彼此都有邊界感,情感負擔小;42.9% 的人覺得和“搭子”能互相激勵、互相監(jiān)督、互相幫助。
可見,“搭子”這種精準、高效的淺社交工具有著積極意義且深受年輕人青睞。
內卷時代的人際聯(lián)結與情感滋養(yǎng)
人類學家項飆曾提出“消失的附近”的概念,指生活在原子化的現(xiàn)代都市,人們沉溺于網(wǎng)絡虛擬世界,缺乏熱情和精力去經(jīng)營親密關系,同“附近”現(xiàn)實的關系越來越冷漠。但作為社會動物,人始終有著強烈的社交需求。
“搭子社交”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案,這種與陌生人建立起的淺連接,是基于雙方共同需求的主動選擇,要的是簡單直接的“臭味相投”和心照不宣的邊界感。搭子之交是人際關系的簡化和提純,滿足了多元社交需求的同時,降低了試錯時間和情感成本,為滿足少年的被認可和歸屬感提供了廣闊空間,是適應網(wǎng)絡社會和快節(jié)奏生活的有效的社交模式。
作為網(wǎng)絡原住民的青少年,被主流文化稱為“社交工具升級,社交能力降級”的一代。青少年熱衷“搭子社交”,一是由于青春期旺盛的同伴交往需要的驅使,二是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技術的熟稔,三是對自主性、掌控感和自我認同的渴求。這些使青少年與“搭子社交”一拍即合,可謂是“搭子社交”的天選之子。
“搭子”能滿足人際交往的歸屬感。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就是同伴關系,相似性是人際吸引的重要影響因素,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主打同類相聚的“搭子社交”,滿足了人際吸引的相似性,促進了彼此的認可與接納,青少年從“搭子”身上得到了精準陪伴與情感慰藉。
“搭子”能提供多維自我認同資源。青少年時期主要的心理發(fā)展任務,是解決自我同一與角色混亂的矛盾。同伴的互動與反饋,是青少年認識自己的重要來源。他們最不能承受之重,便是來自同伴的拒絕與孤立?!按钭印睘榍嗌倌晏峁┝硕嗑S的自我認知角度,助力他們建構完整而豐富的自我概念,能緩解被個別同伴排斥帶來的傷害。
“搭子”能增加共創(chuàng)幸福感的體驗。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類所有的煩惱,均來自人際關系。”擁有支持性、滋養(yǎng)性的人際關系,是心理健康的指標,也是保護因子。師生關系、同伴友誼和親子關系,未必能滿足網(wǎng)絡時代的青少年所有的情感需求,“搭子社交”的自主選擇和精準契合,能讓彼此獲得更多積極情緒,體驗到與人共處的喜悅與幸福。
(作者李惠君,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專業(yè)委員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原海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心理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