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勇
主題闡釋
“詩言志,歌永言”,古詩詞往往是詩人靈魂的獨唱,是詩人人生的索引。屈原行吟澤畔,道出了對家國的憂憤;杜甫以詩錄史,見證了時代的盛衰;蘇軾幾度被貶,仍不忘社稷;辛棄疾挑燈看劍,終無計洗凈胡沙。
屈原:精忠可鑒,日月同光
屈原,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
屈原高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高呼“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深情地表達著對民生的關切,不矯飾,不造作。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屈原以香草自喻。香草,帶有芬芳氣息的草木,屈原的品行如香草一般高潔,不受世間一切污濁之物的沾染。
屈原腹有詩書,正氣凜然,用瘦削而又堅強的肩膀擔起了保衛(wèi)國家的大任,游說列國,舌戰(zhàn)群雄,變法改革,清除積弊。怎奈朝臣嫉賢妒能、君王是非不分,如此英才,卻被奸佞小人趕出朝堂,放逐汨羅。
屈原漸漸不堪重負,最終只得披發(fā)行吟于江畔,發(fā)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嘆息。
宋代徐鈞緬懷屈原,作詩云:“若無一點精忠節(jié),未必文爭日月光。”
◆素材解讀
1.精忠報國,佑護家邦。屈原的偉大在于他的精忠意氣,即使朝臣嫉賢妒能、君王是非不分,也不改其志;即使放逐汨羅,仍不忘初衷。沉江死國,英魂永駐!
2.品質高潔,日月同光。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遠大理想“與日月爭光,與山川同列”?!氨皇m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屈原佩戴香草,以香草自喻,展現(xiàn)了高潔、超脫和堅韌的品質。
杜甫:人間多難,詩傳人生
人生的上半場,杜甫仗劍走天涯;人生的下半場,杜甫開始正視現(xiàn)實,真正將自己的生命融進詩歌。他的一生,濃縮在了他的詩里。
《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倍鸥ζ邭q能詩,出口成章,年紀輕輕就揚名洛陽。
《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長大后,杜甫參加了科舉考試,但沒考上。杜甫絲毫沒放在心上,仗劍辭親,出去漫游了,在洛陽結識了名滿天下的大詩人李白。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年少成名的杜甫,卻在人生的后半場看盡冷眼、吃盡冷飯,這也讓他真正走向了成熟。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啕,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幾經(jīng)波折,杜甫終于謀得一個小的官職。當他假期去探望遠在奉先縣的妻兒時,一進門便聽到號啕大哭,才知道小兒子被餓死了。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惫?57年,杜甫被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昔日的長安城,燈火盈門,笙歌迭奏,如今卻亂草叢生,破敗不堪。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安史之亂后,杜甫帶著妻兒來到成都,在親友幫助下,蓋了一間小草堂,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把小屋上的茅草掀走了。
《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55歲的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此時的杜甫已無當年寫下《望岳》時的滿腔熱血。
◆素材解讀
1.心懷黎庶,不畏時艱。縱使淪落江湖、飄若沙鷗,但杜甫致君堯舜的熱忱沒變,心懷黎庶的大義未泯!
2.詩傳后世,風行來者。悲哉,時局動蕩,戰(zhàn)亂頻仍,小我如浮萍離散;幸甚,筆力千鈞,情思若蔻,大家如梁柱俊秀。一代詩圣杜甫,以詩錄史,傳之后世,皓皓風行,暗藏機杼,厚遺來者。
蘇軾:生如逆旅,風波定后
蘇軾的一生:青年灑脫,中年通透,老年超然。
他青年灑脫?!肮蕠裼?,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保ā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罚┰S五年,被貶黃州的蘇軾來到城外的赤壁磯??吹綁邀惖娘L景時,他感慨萬千。正當世人以為蘇軾接下來會黯然神傷時,他卻筆鋒一轉,寫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神來之筆。
他中年通透?!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寫下這首詞的蘇軾,已經(jīng)在黃州度過了三個春秋。雖然日子不好過,但他建魚塘,開東坡,尋美食,迎新生。這天蘇軾和友人出游沙湖道,突遇春日急雨。蘇軾卻不急,緩步自若,怡然自得。
他老年超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老年的蘇軾生活十分淡泊,這一夜,蘇軾夜飲醉歸,怎奈家童酣睡不醒,無法入門。但他并不氣惱,而是轉身拄杖臨江,沐著明月清風,聽聞濤聲。此時的蘇軾感受到世間種種,浮浮沉沉,終究抵不過人心的超然物外。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在不同的境遇里,與他相遇。”蘇軾身上,有道家的順應自然,有儒家的積極進取,也有佛家的放下解脫。少年時灑脫,中年時通透,老年時超然,便是蘇軾教給我們的最好活法。
◆素材解讀
1.淡然處世,不避風雨。青年灑脫,中年通透,老年超然,這就是蘇軾的人生素描。寵辱偕忘,笑對風雨,是無奈之舉,也是曠達之選。透過蘇軾的人生,我們也看到了自身的境遇。不論是進,還是退,都是人生的必要組成部分。
2.物我相融,道法自然。跳脫出小我之境,從現(xiàn)實矛盾中突圍,以外物的生命與情趣來擴大自己的胸襟氣韻,這就是蘇軾的人生版圖吧!以自然之心平視萬物,擁抱寰宇,就能步入更為廣闊的自由王國。
辛棄疾:劍嘯英氣,詞含深情
辛棄疾一生跌宕起伏。
少年時,辛棄疾好書尚武,在祖父辛贊的引領下,心中埋下了收復失地、立志報國的種子。
公元1161年,22歲的辛棄疾投靠起義軍,后來起義軍慘遭張安國叛變。辛棄疾怒不可遏,活捉了張安國。
本以為回歸南宋能夠展露才華的辛棄疾,不曾想到,迎來的是14年內13次的調任史。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保ā镀兴_蠻·書江西造口壁》)從江西提點刑獄到罷官,辛棄疾調用的頻率為一年一任,即便是做出成效,仍然逃脫不了這種怪圈。
公元1181年,辛棄疾被彈劾罷官,此后的二十年中,開始隱居生活。夜晚,走在黃沙道中,辛棄疾聽著蟬鳴、蛙聲,真是自在:“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辛棄疾也不缺好友,陳亮來訪:“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公元1198年,辛棄疾獨坐停云堂,觸景生情,抒發(fā)了寂寞心境以及對時局的怨恨:“一尊搔首東窗里。想淵明、停云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厥捉小⒃骑w風起。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公元1203年,辛棄疾已64歲,第二次復出,辛棄疾曾登上京口北固亭,直抒內心的憤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兩年后,這位空懷一腔恢復之志卻終不得一展抱負的偉大的愛國志士和詞人,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悲憤走完了他悲劇的一生。
◆素材解讀
1.詞蘊深情,心自菩提。辛棄疾是鐵骨錚錚的好兒郎,是閑居稼軒的農(nóng)人,是樂享天倫的居士,是志在四方的國士,是“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壯志難酬的民族英雄。辛棄疾多舛而悲壯的一生總讓人敬佩感嘆。
2.鐵馬金戈,壯懷矢志。辛棄疾病逝,長懷鯤鵬志,無計復河山。他走了,帶著無盡的遺憾和悲憤。但他那句“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仍然發(fā)聾振聵,力貫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