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自體心理學理論,分析了辛格的生命歷程。缺愛的成長環(huán)境,孕育了辛格脆弱的自體;和靈魂伴侶安東尼帕羅斯的結(jié)識,形成穩(wěn)定的孿生自體客體關(guān)系;安東尼帕洛羅斯去世后,辛格崩潰焦慮,以自殺的方式尋求孿生關(guān)系的永恒。通過文本分析,本文意在彰顯愛與情感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借鑒文學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利用自體心理學理論進行理性思辨,本文獲得了科學深刻的認識,對實現(xiàn)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積極的理論參考意義。
【關(guān)鍵詞】自體心理學;辛格;生命歷程
【中圖分類號】B848?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4-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4.005
基金項目:2018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卡森·麥卡勒斯小說中人物的精神困境研究”(XSP18YBZ161)之成果。
一、引言
《心是孤獨的獵手》是美國南方女作家卡森·麥卡勒斯的經(jīng)典長篇小說。書中人物辛格非常耐人尋味。他一生將自己的聾啞人伙伴安東尼帕羅斯視為唯一的知己;辛格本人也因其自身與眾不同的魅力,被社區(qū)居民尊奉為“上帝”一樣的存在。然而小說末尾,辛格卻開槍自殺,震驚了所有人。辛格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樂觀積極甚至于無可挑剔的完美,他的自殺不僅讓小說中的其他人物大惑不解,也驚呆了廣大讀者。作家麥卡勒斯為什么要讓其作品中的重要人物辛格的命運走向如此悲壯?這難道是她不假思索的隨意之舉?抑或是恰恰相反,這正是她深思熟慮之后獨具匠心的設(shè)計?帶著強烈的好奇與疑問,本文試圖運用自體心理學理論,走進辛格的內(nèi)心,理解并闡釋他的性格成因和命運走向。通過理論深入和文本細讀,獲得了科學新穎的結(jié)論。缺愛的成長環(huán)境,孕育了辛格脆弱的自體;和靈魂伴侶安東尼帕羅斯的結(jié)識,形成穩(wěn)定的孿生自體客體關(guān)系;安東尼帕洛羅斯去世后,辛格崩潰焦慮,以自殺的方式尋求精神孿生關(guān)系的永恒。自體心理學理論完整理性地詮釋了辛格的生命歷程。他的自殺看似意料之外、實則情理之中,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二、缺愛的成長環(huán)境,孕育辛格脆弱的自體
辛格身世特殊,他在嬰兒期就聾了,又在很小的時候失去父母成了孤兒,送進聾啞兒收養(yǎng)院。這段異于常人的經(jīng)歷對他的性格造成巨大影響。自體心理學告訴我們,父母對幼兒的性格培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孩子需要父母的關(guān)注和肯定,如果沒有足夠多積極層面的回應(yīng),孩子會體驗到痛苦的羞恥感。小說中的辛格,從小父母就是缺席的,他在一種缺乏雙親關(guān)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文中有一處細節(jié)描寫到,“他被教會了說話……但他從不習慣于用嘴說話。這對他不太自然,他感覺自己的舌頭在嘴里像一條大鯨魚。從對方臉上空洞的表情,他能感覺到自己的聲音像某種動物或者聽起來很惡心。用嘴說話對他是件痛苦的事,他的雙手卻總能打出他想說的話。二十二歲時他從芝加哥來到這個南部的小鎮(zhèn)……從那以后,他再也沒用嘴說過話”[1]10-11。這段文字中,“空洞的表情”是人們的消極回應(yīng),它讓辛格感到很“痛苦”,也就是體會到一種巨大的羞恥感。而所造成的最終后果是,他“再也沒用嘴說過話”,習慣于用手語表達。辛格正是通過壓抑和否認的防御手段,來阻止自己重新體驗?zāi)欠N羞恥的感覺。
安德魯·莫里森從發(fā)展的角度提出,幼兒首次體驗到羞恥是在12個月到18個月,即從這之前和雙親的一體感中分化出來?!半p親人物(孩子向其尋求自體-客體回應(yīng))的無回應(yīng)使孩子開始體驗到羞恥。總的來說,羞恥被認為是對孩子情感若干重大面向不同調(diào)的結(jié)果……莫里森認為孩子不被認可的結(jié)果就是傾向于感到被物化,和依戀對象的分離會讓他(她)感到非常孤獨和驚慌。孩子現(xiàn)在被一群陌生人環(huán)繞著。物化和自體客體連結(jié)的斷裂,共同帶來疏離感和疏遠感,并緊隨各種痛苦感受。這些痛苦感受包括覺得自己是異類、有缺陷、不重要、無價值、可憐和荒謬,以及抑郁和絕望”[2]25-26。
回到小說人物辛格,成年后的他,孤獨癥的表現(xiàn)非常明顯。外表看起來,他很有人緣,對誰都是面帶微笑。小姑娘米克、工人杰克、酒店老板比夫和黑人醫(yī)生考普蘭德,甚至都把他視為摯友,同他傾心交談。然而事實上,辛格從始至終,心里都只裝著聾啞伙伴安東尼帕羅斯,對其他人都缺乏興趣和理解。在伙伴去瘋?cè)嗽汉?,他“無法入睡,身體異常焦躁不安。到了晚上,他在屋子里機械地打轉(zhuǎn),無法將陌生的情緒發(fā)泄掉。只有黎明前的幾個小時,他才能稍稍休息一會兒——昏沉地陷入沉睡之中,直到早晨的陽光像一把短刀,突然刺破他的眼皮。他開始在鎮(zhèn)上四處晃悠,消磨掉夜晚。他再也不能忍受安東尼帕羅斯住過的屋子,就去離鎮(zhèn)中心不遠的一幢破破爛爛的公寓另租了房間……每個晚上,啞巴一個人在街上閑蕩好幾個小時。有些夜晚,刮著三月尖利、潮濕的冷風,有時雨下得很大。對他而言,這些都無所謂。他的步態(tài)是焦慮的,雙手緊緊插在褲兜里。天逐漸變暖了,令人昏昏欲睡。焦慮慢慢地化成疲倦,在他身上可以看見一種深深的平靜。沉思般的安寧造訪了這張臉,如此的安寧你往往能在最悲傷或最智慧的臉上瞥見。是的,他仍然漫步在小鎮(zhèn)的大街小巷,永遠地沉默和孤單”[1]11-12。這段文字看得讓人揪心。辛格無法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整個身心都出現(xiàn)了紊亂失衡的病態(tài)特征,一度處于崩潰的境地,嚴重影響了他的健康和日常生活,孤獨癥的特征在他身上展露無遺。
辛格的自體(self)是脆弱的。成長期所需要的關(guān)愛的缺乏,讓他不能體驗到充分的自體客體(self-object)關(guān)系。“科胡特認為精神病理的主要原因,是在性格形成的時期,孩子持續(xù)缺乏照料者的自體客題體驗,導致自體發(fā)展脫軌……雖然生命周期任一時間都可能發(fā)生自體-體驗的結(jié)構(gòu)性障礙(structuralized disturbances),但最脆弱的時段是在兒童期和青年期的性格形成階段。年幼孩子原本預(yù)期的自體客體體驗卻在心理上銷聲匿跡,通常會導致喪失自體感的體驗:‘他們感到不真實、陰暗,幽靈般空虛;他們周圍的人類環(huán)境、他們的所有物、他們的世界,變得毫無生氣,缺乏實質(zhì)性;他們?nèi)淌茏宰饓嬄浜蛦适У耐纯??!盵2]94
三、辛格與安東尼帕羅斯的孿生自體客體關(guān)系
科胡特提出了孿生自體客體關(guān)系?!皩\生自體客體關(guān)系的精華是興趣與才能上的相似性,同時還有被另一個與自己一樣的人所理解的感受……孿生的概念也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在發(fā)現(xiàn)并‘穩(wěn)固生命中成熟的自體客體的能力中,可能也包括了孿生關(guān)系,以及那些支持性的鏡映和理想化需要……孿生可能包括同性戀,其中每個伴侶都是對方的孿生或者他我(alter ego),就像異性戀的人對于相似的目標和興趣的需要?!盵3]120
辛格與安東尼帕羅斯都是聾啞人,都有過作為弱勢群體的被孤立、被欺辱的經(jīng)歷。相似的遭遇,讓他們對彼此有一種天然的共情和理解。他們渴望簡單、真實、純粹,渴望一種最真實的人性。這個世界太復雜喧囂,讓人心累。辛格曾經(jīng)寫道,人們“都是忙人。他們太忙了,你很難想象他們。我不是說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而是說他們腦子里裝著很多事,讓他們無法休息……他們都有除了吃喝睡和交友以外更喜歡的東西。這就是他們總是這么忙的原因”[1]203。這對聾啞人就像不同于常人的異類,冷眼看世界。
安東尼帕羅斯的業(yè)余生活就是喜歡吃吃喝喝睡大覺,偶爾搞點小惡作劇,他從不把世俗的目光放在心上,對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即遍在他人看來是缺點)也從不藏著掖著,喜怒哀樂溢于言表。他活得真實輕松,活脫脫一個單純的長不大的孩子。在常人眼里,這可能是一種遺憾和笑話,而在辛格看來,這正是伙伴的魅力所在。“童心未泯”的安東尼帕羅斯,雖然給辛格帶來了不少麻煩,甚至因為他賠錢、給人道歉,但辛格心甘情愿,一點也不在乎。他像著了魔一樣地喜歡自己的伙伴,甚至還渴望生病以實現(xiàn)與伙伴在瘋?cè)嗽撼ο嗵幍脑竿?/p>
“每一個醒著的時刻背后,總有伙伴的存在。這種和安東尼帕羅斯隱秘的交流,發(fā)展變化成一種血肉的結(jié)合。有時他帶著敬畏和謙卑想著安東尼帕羅斯,有時帶著驕傲——永遠懷著不挑剔的愛,不受意志所控制。他做夢時,伙伴的臉總在眼前,粗大而溫柔。他醒著的時候,他們永遠都在一起?!盵1]306小說還寫道,“除了和安東尼帕羅斯在一起的十年,其他的都不像是真的”[1]11。短短的一句話,卻讓讀者心生無限感慨。想想我們的人生,有多少時間是活在真實的狀態(tài)呢?我們有多久沒有真實地開懷大笑或捶心痛哭呢?小說中有一段話,“胖希臘人笑容滿面,伸出粉紅的胖舌頭。辛格大笑,用瘋狂的速度打著手語。他的肩膀笑得顫抖,腦袋向后仰著……安東尼帕羅斯轉(zhuǎn)動眼珠。辛格繼續(xù)狂暴地笑著,直到笑岔了氣,手也在抖。他抓住伙伴的胳膊,拼命想讓自己平靜下來。他的笑聲漸漸變得低而痛苦,像是打呃?!盵1]209為什么開懷大笑最后變得低而痛苦?因為辛格意識到這種真實的歡笑畢竟是短暫易逝的,現(xiàn)實世界沒有給這種幸福留下多少空間,自己與眼前的朋友很快就要分別,甚至是永別。
現(xiàn)實中有太多的無奈,也許我們回首人生短短幾十年,最難忘最美好最真實的時光就是童年。小說作者卡森·麥卡勒斯也被評價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我們都希望永葆一顆簡單純真的童心,像童年一樣的自由通透、無憂無慮,這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已經(jīng)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
辛格所渴望的簡單、真實,其實何嘗不是蕓蕓眾生的夢想。在駐足小憩時,我們希望有一個寧靜的港灣,有一個可以無話不說的知己,讓自己的精神有所依靠,讓精神家園充滿生機。
四、安東尼帕羅斯去世,辛格以自殺的方式,
尋求孿生關(guān)系的永恒
當?shù)弥矕|尼帕羅斯因病去世后,辛格“立刻面無血色……他的臉死一樣的蒼白,他發(fā)狂到這樣的程度,淚珠順著鼻梁滾落。他瘋狂地揮舞雙手,甚至用細長優(yōu)雅的鞋跺了一次絨地毯……他的喉嚨發(fā)腫,不能吞咽……他不正眼看人,腦袋像一邊耷拉著,像一只生病的動物……陽光耀眼的直射,潮濕的悶熱,都令他感到壓抑。他腫著眼泡,頭很痛,回到了自己的房間。休息過后,他喝了一杯冰咖啡,抽了支煙。洗完煙灰缸和杯子,他從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槍,向胸膛開了一槍”[1]308-310。
顯然,伙伴的去世讓辛格深受打擊,他徹底崩潰了。
科胡特認為:“崩潰焦慮是人類能夠體驗到的最深刻的焦慮……它在本質(zhì)上是自體-喪失(self-loss)恐懼……崩潰焦慮像是死亡恐懼;可是,恐懼的不是身體消亡而是人性的喪失:精神死亡……這是因為得不到心理氧氣,即共情自體客體的回應(yīng),缺乏它,我們無法獲得心理生存……在更加體驗的層面上,導致崩潰焦慮的是,在需要的那一刻,卻暴露在非共情回應(yīng)世界的漠不關(guān)心和冷酷之中?!盵2]100
對辛格而言,安東尼帕羅斯就是他的“心理氧氣”,失去了就讓人無法呼吸,生命就將窒息死亡。在人海茫茫的大千世界,辛格找不到另外一個如此獨一無二的能帶給他生機與活力的生命個體。失去了安東尼帕羅斯,他感到失去了情感的寄托、精神的支柱,自我就像一具沒有靈魂的空殼,毫無存在的意義。離開了伙伴,辛格感到“被留在了陌生的國度。一個人……周圍有許多事他不能理解,他感到困惑”[1]194。比起身體的消亡,精神上飽受疏離感的煎熬,更讓辛格難受。他最終選擇開槍自殺,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希望在另一個世界和自己的靈魂伴侶重聚,重新體驗真真切切、簡簡單單、超然世外的充滿愛和溫情的生活。
辛格和安東尼帕羅斯之間的孿生關(guān)系是無法分割的。因為“在孿生或他我關(guān)系,或者孿生或他我移情中,存在一種對于另一個人的感受與思考的關(guān)心……這樣的一種關(guān)系能夠在一個更為關(guān)懷和分享的基礎(chǔ)上存在,科胡特強調(diào),人性中有一種品質(zhì)是對孿生自體客體的需要——在人群中感覺自己是人——在這個意義上,這些感受可能是通往客體愛的橋梁”[3]129。小說作者卡森·麥卡勒斯也感嘆,“愛是所有好作品的主要發(fā)聲裝置。愛、熱情、憐憫,全都被牢牢地焊在一起”[4]209。
五、結(jié)語
辛格的性格深受其成長環(huán)境的影響。從小失去雙親、身體殘疾,缺愛的童年,使他深深體會了痛苦的羞恥自卑和孤獨無助感,進而悲觀厭世,對現(xiàn)實世界有一種本能的拒斥,充滿了抑郁和絕望,形成脆弱的自體。
安東尼帕羅斯的出現(xiàn),讓辛格的生活有了生氣。他們身上有很多相似性,最直觀的就是同為聾啞人。然而,真正把他們緊緊連在一起的是志同道合。他們都喜歡過真實、簡單、通透的生活,形成了穩(wěn)固的孿生自體客體關(guān)系。
安東尼帕羅斯是辛格唯一的知己、心靈的依靠,當?shù)弥ナ赖南r,辛格的情感紐帶斷裂,精神支柱崩塌,他失去了“心理氧氣”,處于崩潰焦慮狀態(tài)。最終,不堪忍受痛苦的精神煎熬,辛格戰(zhàn)勝了肉體消亡的恐懼,開槍自殺,只求靈魂能與伙伴重聚,讓精神的孿生關(guān)系永存。
自體心理學理論科學完整地詮釋了辛格的生命歷程。這一理論關(guān)注人的精神需求,關(guān)注心靈的健康成長。它提醒人們,豐富的物質(zhì)產(chǎn)品無法替代質(zhì)樸的人文關(guān)懷。創(chuàng)造一個真誠、溫暖、友愛、和諧的世界,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作家卡森·麥卡勒斯也通過《心是孤獨的獵手》這部作品,揭示了商品繁榮狀態(tài)下人類潛伏的巨大精神危機,喚醒人們關(guān)注愛,重視情感的價值與意義,呵護最美好的人性;這既是個體自我的本能需要,也是人類文明延續(xù)發(fā)展的客觀必然。
當前,我們國家正在經(jīng)歷著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不斷改善,物質(zhì)財富日趨豐富。但與此同時,人們精神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也日益成為社會的顯性特征。自體心理學理論作為一種前沿的科學理論,為我們正確分析人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特征,解決發(fā)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關(guān)注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重視精神價值的重要意義,建設(shè)和諧幸福的美好社會,是我們共同的追求和夢想。
參考文獻:
[1]卡森·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M].陳笑黎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
[2]彼得·A.萊塞姆.自體心理學導論[M].王靜華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
[3]懷特,韋納.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M].吉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4]卡森·麥卡勒斯.抵押出去的心[M].文澤爾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周曦宇,女,漢族,湖南邵陽人,文學碩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和大學英語研究,現(xiàn)工作于湘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