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北京一脈陽光醫(yī)學影像診斷中心,北京 100029)
子宮內膜癌屬于婦科生殖系統(tǒng)腫瘤的主要類型,在我國發(fā)病率為10.28/10 萬,僅次于宮頸癌[1];由于術前分期關乎患者治療方案的選擇,因此手術前的準確分期顯得至關重要,診斷性刮宮、宮腔鏡是子宮內膜癌確診的金標準,但無法對肌層浸潤進行準確評價。磁共振由于軟組織分辨率高于CT 及超聲檢查,亦可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現(xiàn)廣泛應用于子宮內膜癌術前檢查,可以較準確地評估子宮內膜癌范圍及肌層浸潤深度,是目前術前診斷子宮內膜癌的主要影像技術手段[2]。本文通過術前對32 例子宮內膜癌患者MRI 影像資料進行分析,術后與組織病理分期進行對比,分析子宮內膜癌Ⅰ期的MRI 影像特點,探討MRI 成像在判斷子宮內膜癌Ⅰ期肌層浸潤中的價值。
2022 年7 月—2023 年7 月本中心經手術組織病理證實子宮內膜癌患者一共32 例,年齡33 ~78 歲,平均年齡54.9 歲,其中已絕經患者20 例,未絕經患者12 例;確診前患者出現(xiàn)過腹痛、陰道不規(guī)則流血等表現(xiàn);32 例患者均在MRI 檢查后3 ~5 天行廣泛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病理為子宮內膜樣腺癌30例,子宮內膜漿液性腺癌2 例。
(1)MRI 檢查方法?;颊呔谛g前行盆腔MRI 平掃及增強掃描(應用Signa Pioneer 3.0T 超導型MRI 成像儀)。常規(guī)掃描序列:①Ax T2(TR/TE=4625 ms/85 ms,層厚5 mm,層距4 mm);②Ax T2FS(TR/TE=4829 ms/89 ms,層厚5 mm,層距4 mm);③Ax T1(TR/TE=653 ms/7.7 ms,層厚5 mm,層距4 mm);④Ax DWI(TR/TE=6591 ms/73 ms,層厚5 mm,層距4 mm);⑤Sag T2FS(TR/TE=5381 ms/87 ms,層厚5 mm,層距4.5 mm);⑥Cor T2(TR/TE=3696 ms/87 ms,層厚5 mm,層距4 mm);⑦LAVA 預掃及增強掃描(TR/TE=4.4 ms/1.9 ms,層厚4 mm,層距4 mm)。增強掃描應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造影劑釓噴酸葡胺(規(guī)格469.01 mg/mL×20 mL)0.2 mL/kg,總劑量低于20 mL,注射速率為1.5 mL/s。橫斷位垂直于宮頸長軸,冠狀位平行于宮頸長軸。
(2)子宮內膜癌分期標準。子宮內膜癌分期判定依據國際婦產科聯(lián)盟(FIGO)2009 子宮內膜癌臨床分期標準[3]:Ⅰ期腫瘤局限于子宮體(Ⅰa 期腫瘤無肌層浸潤或淺肌層浸潤;Ⅰb 期腫瘤深肌層浸潤)。
(3)子宮內膜癌MR 診斷評價。由2 名有經驗的MRI 診斷醫(yī)師共同閱片,對以下征象進行分析:①子宮內膜厚度,絕經前子宮內膜厚度>10 mm,絕經后>5 mm考慮為異常[4];②子宮內膜癌病變信號,相對于子宮肌層為相對高信號、等信號;③肌層浸潤深度,分為無深肌層浸潤和深肌層浸潤。分析后將數(shù)據與病理結果進行對照,分別計算評價子宮內膜癌無深肌層浸潤及深肌層浸潤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
在未絕經的12 例患者中,7 例(58.3%)子宮內膜厚度>10 mm。在絕經的20 例患者中,17 例(85.0%)子宮內膜厚度>5 mm。
32 例病變T1WI 圖像中27 例(84.4%)表現(xiàn)為相對于子宮肌層等信號,4 例(12.5%)表現(xiàn)為高信號,1 例(3.1%)表現(xiàn)為低信號;T2WI 圖像中23 例(71.9%)表現(xiàn)為相對于子宮肌層高信號,8 例(25.0%)表現(xiàn)為等信號,1 例(3.1%)表現(xiàn)為低信號。
子宮內膜癌無深肌層浸潤及深肌層浸潤與術后病理對照情況見表1。
表1 子宮內膜癌無深肌層浸潤及深肌層浸潤與術后病理對照(例)
子宮內膜癌肌層浸潤情況具體圖例見圖1、圖2、圖3。
圖1 子宮內膜癌無肌層浸潤
圖2 子宮內膜癌淺肌層浸潤
圖3 子宮內膜癌深肌層浸潤
MRI 判斷子宮內膜癌無深肌層浸潤及深肌層浸潤的準確度等指標見表2。
表2 MRI 判斷子宮內膜癌無深肌層浸潤及深肌層浸潤的準確度等指標(%)
由于子宮內膜癌臨床癥狀出現(xiàn)早,因此大約80%的子宮內膜癌被診斷時處于Ⅰ期[5]。淋巴結轉移的概率與腫瘤是否浸潤深肌層具有相關性,腫瘤浸潤深肌層時淋巴結轉移率由未浸潤深肌層時的3%上升到46%[6]。某些歐洲專家組建議盡量降低外科手術的侵襲性,尤其是對于較年輕的患者,應僅對有深肌層浸潤者進行淋巴結清除術[7]。淋巴結清除術可明顯增加手術創(chuàng)傷,提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術前明確子宮內膜患者肌層浸潤情況可為術式選擇提供依據[8]。對于子宮內膜癌浸潤深肌層者,除應給予手術治療外,還應采用結合放療的綜合治療手段[7]。所以評價子宮肌層浸潤情況對手術方式的選擇很重要。
MRI 診斷子宮內膜癌并判斷其肌層浸潤深度的主要觀察參數(shù)是子宮內膜厚度、子宮結合帶的完整性、肌層浸潤程度。
子宮內膜癌在MRI 上主要表現(xiàn)為未絕經女性子宮內膜厚度>10 mm(本組12 例未絕經患者中有7 例符合此表現(xiàn)),已絕經女性子宮內膜厚度>5 mm(本組20 例未絕經患者中有17 例符合此表現(xiàn)),整體符合率為75.0%。其中有3 例患者子宮內膜厚度未超過此標準,病變僅在鏡下見癌組織局灶浸潤,如MRI 檢查前無診斷性刮宮提示,則MRI 診斷為子宮內膜癌較困難。
子宮內膜在磁共振T2WI 成像中正常表現(xiàn)為位于宮腔內的條帶狀高信號,子宮結合帶為低信號,子宮肌層表現(xiàn)為中等信號。一般子宮內膜癌病變信號在T1WI成像中呈等或稍低信號,在T2WI 成像中呈等或稍高信號,本組病例與此表現(xiàn)相仿。腫瘤局限于子宮內膜時表現(xiàn)為子宮結合帶完整,顯示清晰[9]。腫瘤浸潤肌層時表現(xiàn)為結合帶模糊,局部不連續(xù)或者與腫瘤分界不清,在增強掃描早期表現(xiàn)為子宮內膜下強化帶中斷,通過計算受侵肌層厚度與正常肌層厚度比值是否超過1/2 來判斷為無深肌層浸潤及深肌層浸潤[10]。在FIGO 2009 分期中,將原分期中無肌層浸潤的Ⅰa 期與淺肌層浸潤的Ⅰb 期合并為Ⅰa 期,有效提高了MRI 對Ⅰa 期的診斷正確率。
在本組病例中有26 例病例通過MRI 檢查正確分期,診斷準確率為81.3%。有1 例低估為無深肌層浸潤,可能原因是病變位于子宮角,不好評估肌層浸潤情況;有5 例高估為深肌層浸潤,其中1 例可能是由于接受MRI檢查前進行診斷性刮宮,局部水腫或炎性改變造成了錯誤判斷,2 例為絕經期女性,子宮結合帶變薄、模糊,內膜病變較大,宮腔擴張,錯誤判斷為深肌層浸潤,1例病變存在子宮黏膜下肌瘤,致使局部子宮結合帶受壓、變薄且顯示不清,造成錯誤判斷。
可能提高Ⅰ期子宮內膜癌MRI 診斷準確率的方法有以下幾種:(1)建議臨床在病人出現(xiàn)疑似子宮內膜癌癥狀時先進行MRI 掃描,再行診斷性刮宮,這樣可以避免由于臨床操作造成不必要的炎癥及水腫;(2)對于病灶較小的患者,應適當減小層厚及層間距進行掃描,或進行3D MRI 薄層掃描[11];(3)DWI 對子宮內膜病變較敏感,可以將T2WI 與DWI 圖像進行融合,提高子宮內膜癌肌層浸潤診斷的靈敏性;(4)應用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檢查判斷子宮肌層浸潤優(yōu)于常規(guī)T2WI 及常規(guī)增強掃描[12]。
此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包括樣本量較小、序列種類不夠完善等,研究結果受限,仍需進行更多的臨床實踐,以評估MRI 在宮頸癌術前分期中的應用價值。
總之,MRI 檢查可在術前對子宮內膜癌侵犯肌層深度進行評估,與術后組織病理分期符合率較高,MRI 在子宮內膜癌Ⅰ期術前評估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