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佳藝 趙 冰
“做了一輩子的書,直到現(xiàn)在做出一本好書我還是會感到幸福?!?/p>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嚴格訓練,使我有了一個好的起點?!?/p>
“香港三聯(lián)書店的8 年對我至關重要,我的編輯理念和市場意識都是這一時期逐步形成并強化起來的?!?/p>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是一個編輯實踐人生理想的最佳平臺?!?/p>
——知名出版人、三聯(lián)書店原總編輯李昕在他的新書《一生一事》中,用這三句話概括了自己的編輯人生。
知名出版人、三聯(lián)書店原總編輯、商務印書館特約出版策劃人 李昕
自1982 年從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yè)后,李昕數(shù)次面臨著事關前途的重要選擇。而第一次,也是最關鍵的一次,奠定了他“一生一事”的40 年。那時他自謙“筆頭不靈敏,無法當一名記者;學術根基不牢,很難做科研工作;唯有對文藝評論最有感覺,最終選擇進入出版社工作”。自此,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機遇面前,他都堅定地走向同一個目標——“我只做一名編輯”。
40 年編輯生涯,出版3000 余本圖書,李昕將自己經歷過的意義重大的歷程整理成故事,其中有成就也有遺憾。這是他送予自己70 歲的禮物,是一份職業(yè)生涯的回憶錄,也是對新一代出版人的啟示。
1985年,李昕在清華大學大禮堂門前
自1982 年初涉人民文學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文社”)以來,李昕便以編輯的身份,矢志不渝地追尋著自己的出版夢想,沒有一刻心有旁騖。當年,他與另外四名大學畢業(yè)生一同踏入人文社這片文化殿堂。初來乍到就面臨職業(yè)的分岔路口:一邊是社里對他黨員身份的看重,欲將他培養(yǎng)成政工干部;一邊是他內心對編輯工作的執(zhí)著追求,渴望在字里行間尋覓真知。面對理想的召喚與現(xiàn)實的安排,他向時任人文社總編輯屠岸提出了三年之約:若無法達成一個好編輯的目標,便接受組織的另行安排。最終,他得償所愿,邁進了當代文學編輯部的大門。
自此以后,他沉浸在屬于編輯的世界里,與作者共同磨礪著思想的鋒芒。在他的手里,如《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文學的反思》等一部部佳作相繼問世。李昕在編輯領域展現(xiàn)出的才華讓他頻頻獲得上級領導的認可和提攜,理論組組長、編輯室副主任、編輯室主任……他從一個出版業(yè)的新人迅速成長為行家里手。然而,當1993 年時任社長陳早春欲委以他人文社副社長的重任時,他卻再一次婉言謝絕,選擇了堅守編輯崗位。
“當年的我,執(zhí)著得近乎偏執(zhí)?!绷钠疬@段經歷,李昕語氣中流露出一絲對往昔的感慨,更多是對自己的堅持感到滿足,“(當時)我對做編輯的理解可以說有一些狹隘,還辜負了領導對我的信任。但我深知自己離不開每天與稿子相伴的生活。”沒有當初的堅持,自然也沒有日后的成就。
不能做編輯,對于李昕來說是一件天大的事,他對編輯的堅持來源于熱愛,也來源于使命,更體現(xiàn)在他貫徹始終的出版理念里:要出好書,要用自己的出版物來傳播知識、傳播文化,促進民眾的思想啟蒙。能夠實現(xiàn)這樣的理想,于李昕來說,是做了一件令自己一輩子滿足的事。如今來看,這份理想與追求,不僅成就了李昕個人的編輯人生,也為整個出版業(yè)樹立了一面旗幟。
對于這樣“偏執(zhí)”的李昕,好友王鼎鈞曾對他說過:“改變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币痪淇此茦闼氐脑?,和李昕的編輯生涯相互印證,不僅成為他編輯工作的指引,更是他人生哲學的真實寫照。當書稿出現(xiàn)問題時,他會以敏銳的眼光和判斷力去審視、去改變那些不能接受的部分;然而當作者堅持己見時,他也能夠尊重并接受那些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意味著既要懷抱文化理想,用自己的出版物促進社會進步,又要遵守各項出版政策和原則規(guī)定。
今天,他也希望將這句話傳遞給新一代的出版人,作為勉勵也作為勸誡——做編輯,要有對完美主義的追求,但也要有對現(xiàn)實主義的尊重。
“在編輯的道路上,我始終抱持著這樣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位作者和每一部書稿?!崩铌空f道。但這句話要做到并不容易,它需要編輯有足夠的膽識、眼光和判斷力,以明確什么時候應該堅持、什么時候應該妥協(xié);什么時候應該改變、什么時候應該接受。
新事物的涌現(xiàn)總會帶來很多新誘惑,而編輯面對誘惑時表現(xiàn)出的定力,以及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大多時候都來源于成就感。
李昕的出版生涯恰好嵌進一段中國波瀾壯闊的改革發(fā)展進程當中。20 世紀90 年代初期,當時代的狂風巨浪席卷而來,留學的誘惑、經商的機會向他和同伴頻頻招手,很快就沖散了曾與他共享一場編輯夢的伙伴,身邊的許多學者都紛紛投身商海,有的去了深圳,有的跑去華龍街炒股,也曾有很多人邀請他合作經商。然而,他在編輯一事上表現(xiàn)出的定力著實令人驚嘆,畢竟那個年代淘金潮的誘惑之大是如今難以想象的。
1996年李昕被調任香港三聯(lián)書店,至2004年返京。圖為李昕(中)與香港著名出版家、三聯(lián)書店前輩藍真(右)、蕭滋(左)先生合影
李昕就如老僧入定般,坐在編輯的“冷板凳”上。他說,那些經過他手編輯的書籍,帶給他的自豪感和滿足感是旁的一切都不能與之相比的。他能與作者從相互斗氣發(fā)展成至交好友,他能讓陷入僵局的選題成功出版,他能將選題風險把控得毫無紕漏……
“有人問我為什么可以選擇做一輩子書而不后悔?就是因為成就感的激勵,所以才堅持下來?!彼坏亟忉?。對于出好書,李昕已然“成癮”:成功了一次還想再成功第二次。編輯能編出好書、打磨出精品,對其今后的人生選擇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006年,李昕拜訪楊絳先生
反觀當下社交媒體對人們閱讀時間的蠶食,李昕深感憂慮。出版業(yè)的震蕩發(fā)展令年輕從業(yè)者感到越發(fā)迷茫,不少一線編輯甚至開始懷疑做書的價值,面對這樣的現(xiàn)狀,李昕認為,根源還在于編輯在做書的過程中沒有獲得成就感。
你是不是一個有文化理想的編輯?你能不能夠遵循自己的理想做書?這是李昕對處于迷茫期的編輯的發(fā)問:“其一說明了你能否把做書當作人生事業(yè);其二則是對客觀環(huán)境的審視?!?/p>
他深知,一個編輯的成功不僅需要有才華和熱情,更需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發(fā)展平臺。“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很多事不由編輯做主。優(yōu)秀編輯的確需要一個適合自己發(fā)展的好平臺。你想按照理想做書,但周遭環(huán)境不允許,久而久之灰心失望,看不到前景,自然會懷疑做書的價值。”
人民文學出版社、香港三聯(lián)書店、北京三聯(lián)書店和商務印書館,李昕職業(yè)生涯所歷經的,無一不是中國的頂級出版社。厚重的歷史積淀、強大的品牌號召力、豐富的資源,都給李昕提供了充足的發(fā)展空間。但另一方面,他也堅信,即使環(huán)境再艱難,編輯也應該努力爭取屬于自己的發(fā)展空間:“改變不能接受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做一本好書需要有好的環(huán)境,但有時也需要編輯自己去創(chuàng)造環(huán)境?!?/p>
也因此,李昕對行業(yè)未來始終持樂觀的態(tài)度,他始終認為:出版人一定會一代更勝過一代,就如當年自己站在前輩的肩膀上走向新出版時代,當下的年輕一代會比老一輩更懂得新的環(huán)境下需要出什么樣的書。在市場的磨煉下,勢必會誕生出新一代出版家。
“如果說過去的編輯是專業(yè)人才,那今天的復合型編輯的確要更難做?!痹诶铌康幕貞浿?,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出版環(huán)境是相對簡單的——全國只有寥寥數(shù)十家出版社,圖書市場遠不像如今這樣硝煙彌漫;圖書的形式和裝幀也沒有現(xiàn)在這樣多樣化,文字編輯落筆成定,就可以付梓印刷,出版流程相對簡單,編輯工作也更加專注于案頭。
時移世易,出版的風貌革新到今天,創(chuàng)意和策劃的作用日漸凸顯。編輯也被要求從“專家”轉變?yōu)椤半s家”:版權、設計、印制,以及各種推廣和營銷的手段和渠道,甚至人工智能技術都要有所涉獵并深入鉆研。無論職能涉獵有多龐雜,在李昕看來,編輯的核心競爭力將始終是創(chuàng)意和策劃能力。他客觀地強調:“雖然紙質書不會消失,但逐漸萎縮的狀態(tài)已經不可避免,再求紙質書大規(guī)模發(fā)展是不現(xiàn)實的。未來,案頭工作或許會被機器所替代,但來源于主觀能動性的創(chuàng)意和策劃,將是任何技術都無法掠奪的核心競爭力?!?/p>
2013年,三聯(lián)版《鄧小平時代》上市,影響廣泛,成為李昕編輯職業(yè)生涯的里程碑式作品。
退休后,李昕仍舊在書稿中獲取成就感,但同時,也對新技術抱有極大的好奇和關注。就在新書《一生一事》上市不久,李昕走進樊登直播間,直面鏡頭,聊出版、聊做書,也為自己的新書推廣助力。
面對短視頻直播平臺盛行的現(xiàn)實,他認為出版機構必須順應時代的潮流,把握時代的脈搏。但同時,作為一個一生埋首案頭的老出版人,李昕對折扣和盜版等亂象給書業(yè)帶來的傷害感到痛心和憤慨。不久前,他親手編輯的圖書《韓家往事》也遇到了破價的問題——新書上市第一天就在電商平臺五折出售。而他也深知,五折在當下的渠道環(huán)境中,已經不算高折扣了?!霸桨l(fā)惡劣的競爭環(huán)境,讓電商強勢壓低出版社的供貨折扣。其實出版方并不愿意,但是現(xiàn)在競爭環(huán)境就這么惡劣?!?/p>
就是這樣風云變幻的出版業(yè),李昕依舊樂觀。在他看來,出版社與圖書要想不敗于時代,只有“精品”這一條路可走。
“我們希望國家社會進步,不能不希望教育進步;我們希望教育進步,不能不希望書業(yè)進步。我們的書業(yè)雖然是較小的行業(yè),但是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卻比任何行業(yè)偉大?!边@是近代著名出版家、中華書局創(chuàng)辦人陸費逵寫于100 多年前的話,對李昕啟迪頗深。今天,在震蕩的內外環(huán)境下,李昕業(yè)想把這句話送給青年編輯。圖書今天仍是人們傳播知識和思想的最重要的介質,新一代編輯有自己的出版使命。但他依然寄望著新一代出版人能踏實地肩負起社會責任和文化傳承的重擔,“一書、一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