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尹
煤氣時代前,灶臺上、鐵鍋里、熱氣氤氳的蛋湯所散發(fā)出的馨香,使家人間的縷縷親情變得溫潤綿長。
每逢天寒地凍,我總會拿出一個矮矮的小木凳放到灶口前,一看到我打開遮擋在灶口處的擋板時,奶奶就會意地從專門存放稻梗的磚房中抱出一捆來豎到墻角。稻草是當年剛打下谷粒的,還帶著豐收時特有的充滿希望的馨香;若是調動神經(jīng)末梢,不難感覺稻梗由內而外透出的暖暖的陽光味兒。搬完稻草,奶奶又為我圍上她干農活時的貼身圍裙,于是,腌蘿卜干的味兒、洗潔精的味兒、各種農作物的味兒……統(tǒng)統(tǒng)變成七色光環(huán)圍住我。
第一把火一般是我點燃的。感受著身邊緩緩膨脹的溫暖,享受著干燥的稻梗在火焰的包裹下散發(fā)出的誘人的芳香。每當這時,奶奶就會在鍋內放一些水,然后將泛著黃光的大瓷碗放進去,用碩大的木蓋蓋上。
等待的過程是幸福的。初時,氣味、熱量都被牢牢鎖在鍋里,但不過半晌,香味便在熱量的沖擊下裹挾著水汽從鍋蓋縫中溢出,不斷地勾著你的鼻、你的心、你的手。等到力量越積越大時,就不用靠熱量來推動了,它開始聚集、凝合,你只要輕輕翕動鼻翼,就能聞到一股濃濃的、香香的、帶著鮮活水汽的蛋香。但你仍需等待,那感覺就像有千萬枚金幣在你面前卻不能拾起一樣。
當水汽從四面八方溢出時,說明蛋湯已經(jīng)熟了。揭開木蓋,金黃的蛋湯在白色的瓷碗中更顯誘人,撲面而來的蛋香混著稻香滲進全身的每一個孔隙,每一個細胞都在歡呼,每一處神經(jīng)末梢都在抖動。
在蛋湯表面均勻鋪上一層醬油與香油后,輕輕破開蛋湯表層,舀一勺放入嘴中,那咸咸的、暖暖的味道便勢如破竹般直抵心頭。
我和奶奶捧著碗蹲坐在灶口邊,祖孫倆在熒熒火光中享受著美味的蛋湯,此情此景,令我終生難忘。
如今,我已到城里上學了,只能在周末回去看望奶奶。但時至今日,我依舊能感受到那股溫情的味道。
【江蘇如東縣曹埠鎮(zhèn)初級中學思泉文學社】
◆點評
小作者扣住標題中的“味道”展開,寫了蛋湯的馨香、稻草上帶有豐收時特有的充滿希望的味兒、稻梗上暖暖的陽光味兒,還有奶奶常穿的圍裙的味道……尤其是運用豐富的修辭手法具體細致地描寫了蛋湯在烹制的過程中散發(fā)出的熱量和鮮香,而這一切,都與奶奶有關。小作者借助“味道”表現(xiàn)了奶奶帶給自己的溫情。全文語言質樸,情感豐富,體驗細膩,讓人回味無窮。
(薛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