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華
十多年前的一個春天,我隨一家企業(yè)赴西北做產品質量考察。車行駛到山西與陜西交界處,離黃河壺口瀑布只有五六公里遠的呂梁山,雨天路滑,汽車意外地溜出路面,順坡滾出30多米,跌翻在一堆亂石上。幸運的是,一車七人除一人輕傷外,其余的人安然無恙,可車卻四爪朝天地躺在那兒動彈不了了。
天傍黑時,路上來往的車輛并不少,可無論我們怎樣拼命揮臂攔截,也沒有一輛車停下來。
正在絕望之中,遠處又出現(xiàn)了兩束光亮,眾人頓時來了精神,扯著嗓子呼喊起來。那車果然減了速,在離我們三四十米遠的地方慢慢停下來。師傅從駕駛室里探出腦袋,怯生生地問:
“啥事?”
“我們的車出事了,想求師傅幫幫忙?!?/p>
“車在哪兒?”
師傅順著我們手指的方向看了看,幸好那輛出事的車電路還沒有完全毀壞,茍延殘喘地發(fā)出了一點微弱的光亮,足以證明我們的話是真實的。師傅放了心,同車上另外一個人下了車向我們走過來。大家充滿了感激,你一句我一句忙著介紹出事的經(jīng)過。師傅走到汽車近前仔細瞅了瞅說:“這車不行了,明天再想辦法。這樣吧,你們留下兩個人夜里在這兒守著,其余的人坐我的車到山下壺口賓館住下。”
聽了這幾句話,大伙兒感動得什么似的。帶隊的老曹當即點名留下兩個年輕人看守,其余的人搭上師傅的卡車直奔山下的壺口賓館。
到達賓館,已是夜間11點多鐘了。師傅看上去跟賓館的人很熟,迅速幫我們安排好了住處。隨后,他對老曹說:“你買瓶酒,再買點食品,我給山上那兩個人送去。夜里山上風大陰冷,不吃點東西不行?!庇谑?,師傅帶著老曹又上了一趟山,12點多鐘才回來。臨睡前,他對老曹說:“明天我著急趕路,你早點起來,咱倆再給山上的人送點熱水熱飯。”
第二天一早,還沒待我們起床,師傅已備好了熱騰騰的豆?jié){油餅在等著我們。大家臉也沒顧得上洗,匆匆跳上車又去了昨天出事的地方。一路上,師傅不厭其煩地一遍遍告訴我們:可以去什么地方找人救援,離這里最近的修車鋪有多遠,路怎么走……生怕我們人生地不熟受到難為。
車到了地方,大家下車后,不知怎樣感激師傅才好。這時,老曹一把拉住師傅的手,從兜里掏出200元錢硬塞給他,說這是我們大家的一點心意,勸他一定收下。師傅稍一遲疑,沒做更多推辭把錢收下了。車開動了,大家靜靜地目送著,這時,師傅從車窗探出頭,把200元錢撒手扔到了路上,朝我們微微一笑,說了句:“收錢就失去幫你們的意義了?!闭f完,一溜煙跑遠了。
望著遠去的車影,大家全傻了,誰也沒有說話。過了好半天,不知誰由衷地感嘆一句:“連個姓名都不留,好人,好人啊!”
(選自《人民日報》2012年9月12日,有刪改)
◆技法借鑒
這篇文章在情節(jié)安排上有不少可以借鑒的地方:
一、開篇交代清楚事件的緣起。開篇,作者只用130多字便說清了故事的緣起,并設置懸念:車怎么辦?能修理嗎?七人的吃與住怎么解決?
二、述說事件的發(fā)展吸引讀者。進入事件的發(fā)展階段,讀者的心懸著:誰來幫忙“解困”?文中主人公“師傅”的出場并不“爽快”——在離“我們”三四十米遠的地方停車,神態(tài)“怯生生”,下車前連發(fā)兩問……讀到這里,讀者心生疑竇:此人能慷慨“解困”嗎?
三、呼應“好”字,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逐步展現(xiàn)師傅的“好”。一好:師傅沒有借故脫身,而是迅速做出留人看守,其余的人搭車住賓館的安排。師傅熱心助人的精神初現(xiàn)。二好:師傅先安排好眾人住處,再安排給留守人員送酒送食品,接著又安排翌日給留守人員送熱水熱飯。給留守人員送水送飯本是老曹他們的事,師傅卻“多管閑事”,這就使讀者進一步被師傅樂于助人的熱心腸所感動。
四、再設“波瀾”,情節(jié)見高潮。在師傅不厭其煩地一一告知“我們”怎么辦之后,此時情節(jié)的最后一“波”又起——師傅竟然在“稍一遲疑”后收下了老曹的200元錢!讀者正在疑惑時,文章戛然頓住,情節(jié)頓起高潮——一“撒”、一“扔”、一“笑”,一句話,還有汽車不容“我們”勸說“一溜煙跑遠”,以致“大家全傻了”,連連“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