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文。
2023年11月,《人民日報》記者萬宇在南非采訪,入場排隊等得著急。一名工作人員主動詢問:“我叫艾米麗,你需要幫忙嗎?”得知萬宇等人的采訪需求,她熱情地帶他們到媒體專用窗口辦理手續(xù)。萬宇道謝。艾米麗說:“不客氣,很高興幫助你,因為烏班圖?!?/p>
烏班圖精神是南部非洲部落的一種傳統(tǒng)價值理念,倡導“我們在故我在”,強調(diào)人們彼此依存、密不可分。萬宇在南非等許多非洲國家出差時,經(jīng)常能感受到烏班圖精神的真義——一種人與人之間天然的親近感與互助精神。
閱讀以上材料,你有怎樣的感悟?請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或體驗,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這是一道材料自命題作文,寫好本題首先要讀懂材料。
材料的中心思想就是烏班圖精神——人與人之間彼此依存、密不可分、互助互愛。抓住這一點,就抓住了材料的精髓,基本不會跑題。僅僅看到這一點,大家都抓住這個寫,必然千篇一律,很難出彩。
如何才能與眾不同呢?還是要回歸材料,深挖材料,發(fā)散思維。
仔細閱讀材料,進一步思考,可以看到:
一、烏班圖在身邊。烏班圖精神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很多人都在實踐,只是沒有“烏班圖”這個說法罷了。我們可以寫身邊體現(xiàn)烏班圖精神的人和事。
二、烏班圖,我踐行。烏班圖精神強調(diào)人們彼此依存,因此每個人都要積極踐行烏班圖,從身邊小事做起??梢詫懽约簺Q心把烏班圖作為自己的人生信條,幫助他人,創(chuàng)造美好人生。
三、我們在故我在。抓住烏班圖精神的精髓“我們在故我在”,有大家,才有小家??梢宰h論說理,強調(diào)愛國愛集體,建設和諧社會。
經(jīng)過以上思考,開拓了思維,還須注意兩個問題:
一是扣住材料。不管寫什么,不管怎么寫,行文中要用適當?shù)恼Z句提到烏班圖,點出材料主旨烏班圖精神,扣住材料,否則就有跑題之嫌。
二是擬題新穎。題是文之眼,自命題作文一定要注意擬題新穎,或者點明主旨,或者充滿詩意,或者吸引眼球……總之,題目要盡可能新穎奪目。
我相信陌生人的善意
阮華君
端午節(jié)到了,回老家看望母親。
早上八點多趕到縣城,誰知,開往老家的車開走了?!斑@時候是淡季,到倉湖就那一輛。”一個路人說。完全就是當頭一盆涼水。倉湖是老家所在的鄉(xiāng)政府駐地,距老家4公里。我專門早起趕那趟車……有什么辦法呢?我只好站到馬路邊上,看看有沒有順風車能捎我一程。
不一會兒,一輛破舊的面包車停在我面前,司機探出頭問:“你要去哪里?”得知我的目的地,他說自己只到張灣——前邊不遠處的一個村莊。我很泄氣,本打算揮手讓他走,一想,人家已經(jīng)停下來了,我要是不上是不是也不太禮貌?
“張灣就張灣?!蔽疑狭塑嚒?/p>
一馬平川、筆直向南的大道,他一腳油門就到了。車在一棵樹下停住,“你在樹蔭下等吧……”我十分感謝地下了車。他往東繼續(xù)開去。
雖然遺憾,我還是非常慶幸。
很快,又一輛車停了下來。這是一輛三輪車,駕駛室里坐著夫妻倆,男子人高馬大,看樣子年齡不比我小。聽說我要搭車,他說只到大倉庫,不到倉湖。他說的大倉庫是前方路邊的一個糧庫,距離倉湖還有七八里。我趕緊坐上了車。
我和他們聊起來。他們是漁民,一大早從縣城北邊女山湖趕來賣魚。這是去女兒家,女兒就住在大倉庫那兒。說著說著,就到了。停下車,他們手指路邊一個紅鐵門,說那兒就是女兒家,讓我進去坐坐,喝杯茶。我怎么好意思再麻煩人家,連說謝謝,便留在路邊繼續(xù)等順風車。
恰在這時,從大倉庫里開出一輛三輪車,是剛剛賣了麥子的空車。我招手,說明意圖。開車的男人非常客氣:“正好,我就是倉湖的?!?/p>
到了倉湖,下了車。剛走幾步,身后一輛半掛車開了過來。這樣的龐然大物,自然開得很慢。我面前就是十字路口,見它停下來,我趕緊招手攔車。
司機停下來,示意我上車。車上是夫妻倆,都很年輕。他們說一般都不愿帶陌生人,怕車子太高,上下不便。萬一有人摔著了,會有麻煩……一路聊著,他們一直把我?guī)У搅死霞?,?1點多,比往常早多了。
此刻,我相信陌生人的善意,感受到了烏班圖精神。
哦,那回不去的山村
陽采薇
讀完這則材料,看到如此淳樸的民風,我心里感慨萬千。
我的故鄉(xiāng)在安徽來安的大山里。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卻有著美好、淳樸的民風。在那里,山是青的,水是綠的,人是善的,給我的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爺爺曾經(jīng)是村主任。在我懂事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退下來了。但他“退而不休”,每天總是早早起來,打掃自家院里院外。雪天時,還幫著打掃村子中的街道。村子里不管誰家有大事小事,都喜歡找他幫忙。他總是有求必應,紅白喜事慷慨解囊。幫忙不要一分錢,頂多是管頓飯罷了。有時候,吃飯也不必管。
我上小學時,學校就在家門口,卻要過一條淺淺的小河,沒有橋,我們只能踩著幾個“石頭步子”過河。稍微下大點兒雨,就漫了“石頭步子”,得脫鞋蹚水過去。秋冬和初春,水很涼,爺爺送我上學都會脫下鞋襪把我背過去,再把其他孩子一個個背過去。
后來,爺爺帶頭捐款,帶頭干活,在河上修了一座小橋,人們來往就非常方便了。
奶奶略懂一點兒“土醫(yī)”,認識很多草藥。家里有很多炮制的藥酒、燙傷藥。誰家需要這些藥,她都有求必應,從來不收一分錢,還時常上門,免費幫忙診治。
村子里像我爺爺奶奶一樣的老人還有很多,他們都很熱心腸。我小時候,爸爸媽媽在外打工,爺爺奶奶有事情忙了,就把我丟給鄰居,直到晚上回家才把我接走。我在鄰居家就像在我爺爺奶奶家一樣,特別受照顧。
可是,自從我上了中學,家搬到城里后,一切都變了。
在城里住了3年,我一次也沒去過對門的鄰居家,更不知道他是誰。每次在樓道里或電梯里遇見了同樓住戶,大家從來不打招呼,仿佛陌生人一般。
我常常懷念爺爺奶奶所在的小山村,那里人與人相親相愛,和諧美好。從鄉(xiāng)村搬進城里,生活應該變得更好,可是,好像少了些什么,也許是烏班圖精神吧。我還能回到那個山村嗎?
安徽省滁州市東坡中學
點 評
作者回憶了自己小時候生活的山村的淳樸民風,寫了爺爺奶奶那一輩老人善良互助、相親相愛如一家人般的美好,與自己搬到城市后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結尾部分發(fā)出疑問,令人深思。最后一句“我還能回到那個山村嗎”點題,表達對山村淳樸民風——烏班圖精神的呼喚。文章立意新穎,不落俗套,首尾呼應,主題含蓄,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