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
青島的中山路經(jīng)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城市改造之后,真可謂煥然一新,欣欣向榮。尤其是今年春節(jié)期間的各項喜慶活動,不啻讓多少老青島人,無不流連忘返,重拾記憶。
在青島,一條路能夠見證和承載一座城市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能夠交匯和熔鑄千百萬人的汗水、血淚與光榮,能夠激發(fā)和揮灑大海與群山之間的熱情與豪邁,能夠托起和推動無數(shù)創(chuàng)業(yè)者的甘苦、夢想與追求……也只有這條從明代、從六七百年以前,就匆匆走來的中山路了。
所以說,中山路是青島的一條“母親之路”。或者更確切地說,它還是青島城市道路的“標尺”和“基因”。因為它一肩擔起浩瀚深邃的膠州灣,一肩又擔起巍峨壯闊的嶗山。它是歷史與時代的晴雨表,也是輝煌與凋敝、抗爭與痛苦、堅守與奮進的指南針。它的故事,就是青島人祖祖輩輩既道不盡,也說不完的重生與過往。
現(xiàn)在要問:中山路源于何時?這話很難回答。
或曰:源于北宋,或者是元代。因為那時四方和東鎮(zhèn)一帶的青島族人,都從青島口(即今青島灣)出海打漁的。而從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往來于中國的外國使臣和客商,大多也是從青島口登岸,分別前往城陽、膠州和內(nèi)地的。這就是說,有人即有路。
不過,自從明朝開始,青島口一帶就有了青島村、鮑島村、孟家溝、浮山所和會前村。人們便將這條“通海之路”,稱之為“大馬路”。
當然,這條路遠比現(xiàn)在人們想像的要長很多,東西向是“官道”,南北向是“民道”,兩條路交匯于青島口。即:“官道”是沿青島口、蘭山路、太平路、萊陽路,直通浮山所。“民道”不僅將前海和后海連成一線,還連接著四方、水清溝乃至滄口。故此路最初是一條“L”形的路,為馬車大道。
自從1899年德國占領(lǐng)軍在青島開辟了膠濟鐵路之后,這條路的東部便稱之為“威廉街”。而北部由于自大窯溝以北的大部分區(qū)域,均被鐵路所占用,便僅剩南部大約兩公里的路面了,這就成了現(xiàn)在中山路的原始基址。
與此同時,由于其橫跨“青島區(qū)”(洋人居住區(qū))和“鮑島區(qū)”(華人居住區(qū))。所以從德縣路、保定路與中山路的岔路口來劃分,膠澳總督府又將其南段命名為“斐迭里街”,而北段仍以“大馬路”相稱。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日本守備軍所命名的中山路,也分兩部分。南段叫“靜岡町”,北段起初叫“山東町”,后來又叫“所澤町”。直到1922年12月10日青島正式回歸中國后,中山路才有了統(tǒng)一的命名,叫“山東路”。
1929年5月22日,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經(jīng)歷過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中山路從此定名,直到今天。所以,中山路是青島的第一條路。
在青島,有一首流傳了一百多年的童謠《上街里》,是這樣唱的:
一二三,
三二一,
爸爸領(lǐng)我上街里。
買書包,
買鉛筆,
到了學(xué)??嫉谝?。
這首童謠誕生于上個世紀初的德國占領(lǐng)時期。那時,青島興起了眾多由洋人創(chuàng)辦的新學(xué)堂。如江蘇路小學(xué),禮賢書院,還有中德膠澳高等學(xué)堂等等。與舊時代的啟蒙學(xué)堂“私塾”不同,新學(xué)堂不讀“四書五經(jīng)”,也不用硯臺和毛筆,課程是自然、算術(shù)、地理和科技等等。所以,當時孩子上學(xué),必須要背書包,要用鉛筆。
大家知道,當時的中國商店里是不賣這些洋玩意的。那么,就只能到洋人開辦的百貨店里去買。所以,這時的“街里”是一個固定名詞,都是特指。主要是指眾多名叫“街”的道路。
如“斐迭里街”(中山路南段)、“漢堡街”(河南路)、“威廉街”(太平路)、“亨利親王街”(廣西路)、“太子街”(湖南路)、“柏林街”(曲阜路)、“麒麟街”(泰安路)、“俾斯麥街”(江蘇路)、“大沽街”(大沽路)、“濟南街”(濟南路)、“平度街”(平度路)、“四方街”(四方路)、“膠州街”(膠州路)、“滄口街”(滄口路)、“維禮街”(聊城路)、“吳淞街”(吳淞路)、“雷先街”(冠縣路)、“羅滿街”(莘縣路)、“廣島街”(廣州路)、“臺西鎮(zhèn)街”(云南路)、“上海街”(上海路)、“皇帝街”(館陶路)、“皇后街”(武定路)、“黑塔街”(商河路)、“特體街”(鐵山路)、“錦豹街”(泰山路西段)、“小鮑島街”(黃臺路)、“東關(guān)街”(大學(xué)路)和“會前街”(萊陽路)等等。
所以說,當時的“街里”是指青島灣畔的一大片最先開發(fā)的區(qū)域,也是青島的核心城區(qū)。
那么,童謠中“一二三,三二一”的數(shù)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原來,因為“街里”太多了,賣東西的商家也太多了,孩子們掰著手指是數(shù)不過來的。故此,需要父輩的帶領(lǐng)和指引。
到了后來,大約是上個世紀的30年代,中山路已經(jīng)成為青島著名的商貿(mào)中心了,于是“街里”也就成了中山路的綽號了。
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往往把中山路僅僅看成是一條商業(yè)老街,而忽視了當年它對于青島新文化、新潮流和新思想的引領(lǐng)。其實,中山路這面文化大旗,一直在青島人心中是高高飄揚的。
遠的且不說,就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圍繞中山路周邊的文化場所還是很多,很密集的。
從南向北數(shù),在安徽路南端,就有青島日報社、青島市總工會、金星電影院和第六公園(俗呼安徽路公園,今稱老舍公園)。
這個小公園,是三段斜坡式的,數(shù)株法國梧桐高大而茂密。樹蔭下,常有彈吉他、拉小提琴、交換郵票和錢幣的,還有飛航模、玩煙牌、斗百草的和下象棋的孩子們。
沿太平路往西走,就是蘭山路禮堂,這里除去開會就是上演群眾文化活動。好多中小學(xué)校都曾在這里演出過精彩的、自編自演的小節(jié)目。如小話劇、小歌舞、器樂協(xié)奏、說唱藝術(shù)和小游藝。有些工廠企業(yè)的聯(lián)歡晚會、夏日納涼晚會,還有節(jié)日的慶祝晚會也都會在這里舉行。
再往前走,不遠,就是中蘇友好館,后來也稱青島市科技館。這里的科技報告廳最為有名,通常是座無虛席。每個周六周日的晚上,這里還演露天電影。孩子不要錢,大人每位二分。只要一到周六的下午五點鐘左右,老太太、大姑娘和小媳婦們,都會搖著蒲扇、帶著孩子前來占座。只等天一黑,巨大的帆布銀幕慢慢升起來,什么《地道戰(zhàn)》《小兵張嘎》《平原游擊隊》等等電影,就會如期而至。
此外,這里還放映外國片子。什么《廣闊的地平線》《海岸風(fēng)雷》(阿爾巴尼亞電影)《阿福》(越南電影)《原形畢露》(朝鮮電影)和《流浪者》(印度電影),也都是孩子們喜歡看的。
再向北走,馬路對面的拐角,就是文物商店。這里展覽著好多古代的瓷器、玉器、古玩和書畫,它們都是青島市博物館的收藏。那時,有一幅擺在櫥窗里的明代唐伯虎的《仕女圖》分外惹眼,上面有十幾個人物。標價是1000元,好多人都去爭看,很是垂涎!
來到湖北路街口,就是有名的德國水兵俱樂部,始建于1901年。在高而尖的塔樓下,有一個大大的劇場。當時北海艦隊常常在里面開會、搞文藝活動,但不對外。市民路過時,常常對里面?zhèn)鞒龅囊磺魳?,感覺好奇而神秘。
再往前就是中山路的中部了。這里有兩家電影院,相隔不遠。一家叫紅星電影院,另一家是中國電影院。兩家影院都以上演新片著稱。只要新片一到青島,都是先由這兩家電影院來放映。
記憶最深的是日本影片《追捕》《生死戀》,還有阿爾巴尼亞電影《地下游擊隊》和朝鮮電影《金姬和銀的命運》《賣花姑娘》等等。這些電影一開始都是日夜聯(lián)場,一票難求,在電影院門前等退票的人也不少。只見電影一散場,出來的人個個都是大紅臉,有的還哭得稀里嘩啦,不停地用手絹擦眼淚。真像是剛從另一個世界里走出來的一樣。
其實,那時的中山路周圍,也不是光有這兩家電影院。像市場三路22號的東風(fēng)電影院、李村路12號的青島劇院,還有館陶路上的北海艦隊俱樂部(現(xiàn)在已經(jīng)恢復(fù)了舊名,叫青島取引所),也都是青島人看戲、看電影、展演文化活動的好地方。
最讓人難忘的還有環(huán)球文化體育用品商店、古舊書店、新華書店、外文書店和工藝美術(shù)服務(wù)部。只要一到周日,這里都是青島文化藝術(shù)人才約會、閑聊和扎堆兒的地方。好多社會上流行的文化思潮,也都是最先在這里發(fā)生碰撞,繼而整理、升華,最后迸發(fā)出了燦爛的火花。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那時的一條中山路,就是青島知識界、科技界和文化藝術(shù)界的“思維神經(jīng)”和“文化大腦”。
幾乎年年都是這樣。
只要一進臘月門,青島人的所謂“忙年”,主要就是逛中山路。也就是說,不用東奔西走,“街里”樣樣都有。
比如,當時過年時興家家戶戶貼年畫。好么,這中山路上的好幾家書店,這就橫一道豎一道、里三層外三層的在店內(nèi)當空拉起了鐵絲,全都掛出了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新年畫。
在這些年畫中,最傳統(tǒng)的題材,就是古代的神話故事。像《天女散花》《蓮年有余》《福祿壽》和《水漫金山》等等,一向是孩子們最喜愛的。
還有四大名著的內(nèi)容,如《煮酒論英雄》《千里走單騎》《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武松打虎》《真假李逵》《花和尚倒拔垂楊柳》《火燒草料場》和《寶黛初會》《黛玉葬花》《晴雯補裘》《寶玉挨打》等等,也吸引了不少正在成長的學(xué)子們。
自1963年之后,學(xué)雷鋒的熱潮在全國蓬勃興起。轉(zhuǎn)過年來的年畫就有“雷鋒緊握鋼槍”的、“雷鋒叔叔給少先隊員講故事”的和“雷鋒冒雨送老大娘回家”的等等。這些年畫,的確是開了一代新風(fēng),讓人眼睛一亮。
不過,年畫的品種和花樣最多的,還是“樣板戲”風(fēng)起云涌的那個時代。像《紅燈記》里的李鐵梅、李玉和《沙家浜》里的郭建光、阿慶嫂、沙奶奶,《智取威虎山》里的楊子榮、少劍波、小常寶,《紅色娘子軍》中的吳清華、洪長青,《白毛女》中的喜兒、楊白勞、大春等等,也都成了年畫中光彩奪目、鮮艷亮麗的主角。一時間,揭年畫、掛年畫成了青島人過年喜慶的一種象征。
有句順口溜,還說出了過年的另一種情景:
新年到,新年到。
穿新衣、戴新帽。
大年初五,
要把“全家?!眮碚?。
是的,大年初五到天真照相館去照張“全家福”,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舊風(fēng)俗,也是碰了“五?!必斶\亨通的彩頭。
可是,當時中山路上,并不是只有一家照相館。除天真外,還有美麗、萬年青和青島等多家。但其他照相館的照相室都很小,如果是碰上三五十人的大家口,便只有天真照相館能夠得天獨厚,獨領(lǐng)風(fēng)騷了。
都說“忙年”時的中山路是人山人海,可正月初五的天真照相館門前,天不亮就排起了大長隊,說來也不稀奇。尤其是到了中午頭,攝影師都顧不上吃飯,仍在加班加點,忙里忙外。
你看——從二樓樓梯到一樓大廳,滿滿當當?shù)娜侨恕4蠹仪靶馁N著后脊梁,擠不動、推不動、挪不動,也走不動,真正是個風(fēng)雨不透,水泄不通。
那時的家族關(guān)系就是這樣,不管是從天南海北匆匆趕回來的兒女和子孫,都是為了這一張小小的“全家?!保瑸榱巳胰说墓侨庀嗍?,為了幾代人的親情和牽掛。哦,現(xiàn)在想來,這真是舊時中山路上最為令人慟容和幸福的一頁?。?/p>
眼下,往日的中山路雖然已經(jīng)遠去了,但這些美好而難忘的花絮,卻一直還留在青島人的心中。
Zhongshan Road: A Tapestry of Time and Stories
I n Q i n g d a o, a s i n g l e r o a d c a n b e a r w i t n e s s t o a n d c a r r y t h e weight of a city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t intersects and melds the sweat, tears, and triumphs of millions, suppor ting the aspirations and endeavors of countless entre -p re n e u r s. S u c h i s t h e j o u r n e y o f Zhongshan Road, traversed through time since the Ming Dynasty, spanning six to seven centuries.
Z h o n g s h a n R o a d i s t h e “M o t h -er Road” of Qingdao, ser ving as a benchmark and genetic blueprint for the citys urban roads. I t ac ts a s a b a r o m e t e r o f h i s t o r y a n 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guiding us through glor y and decline, strugg l e a n d p a i n , p e r s e v e r a n c e a n d p ro gre s s. I t s s to r i e s e n c a p s u l ate the endless c ycles of rebir th and r e m i n i s c e n c e f o r g e n e r a t i o n s o f Qingdao natives, a narrative both timeless and infin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