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波
浙中金華素有“小鄒魯”之美譽,是金華學派、永康學派的誕生地,也是現(xiàn)代杰出的中國畫家黃賓虹的出生地。認真研究黃賓虹的一生,出生地金華對他起的作用,實際上并不亞于其家鄉(xiāng)歙縣。他的父親黃定華長期在金華經商,母親方氏是土生土長的金華人;黃定華將老母安葬在金華里鄭,更是準備終老金華;黃賓虹的弟弟、妹妹也都終身生活在金華、埋骨于金華;黃賓虹不僅出生于金華,而且在金華前后度過了十幾年的時光,完成了人生啟蒙、成熟的最重要階段。在離開金華走向安徽、上海、北京以后,他也常回金華看望弟弟妹妹,晚年也曾設想過回金華養(yǎng)老。他的口音中始終保留著金華方言的腔調。在金華的經歷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黃賓虹后來的思想與藝術方向。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王伯敏與賴少其、張仃主導的黃賓虹研究會成為黃賓虹研究的主要力量,舉辦過多次黃賓虹學術研討會,出版了《墨海青山》《墨海煙云》《墨海波濤》一系列研究文集。而王伯敏主編的《黃賓虹全集》我也曾有幸參與,這使得我對黃賓虹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更關注黃賓虹與金華的關系。
由于金華是黃賓虹早年生活之處,有關黃賓虹這一時期的文獻資料遺存并不多,包括他的老師的生平史料大多語焉不詳,加上黃賓虹晚年的回憶會有不確切之處,所以要將黃賓虹在金華生活的十幾年軌跡詳盡地勾勒出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難題。好在我們在寫作之初就否決了這一目標,作為非年譜式的書籍,我們并不想也沒有能力還原黃賓虹在金華的一舉一動。我們設定此書一方面要尊重歷史,不臆造事實,另一方面不是對黃賓虹金華生活柴米油鹽式的瑣記,而是著重于對黃賓虹思想觀念、學養(yǎng)形成過程中的金華元素的挖掘,重在提煉出影響黃賓虹生活成長經歷、書畫創(chuàng)作的那些金華特點,重在讓讀者盡可能地發(fā)現(xiàn)金華不只是黃賓虹的出生地,更是他成年之后道路選擇、藝術審美的萌芽與形成之地。
導演賈樟柯說過:“只有離開故鄉(xiāng),才能獲得故鄉(xiāng)?!秉S賓虹離開金華后也越來越懷念生養(yǎng)他的金華,萬羅山、金華山、八詠樓等眾多金華名勝不斷出現(xiàn)在他的文字與畫筆下,他給宋若嬰的一封信中甚至希望歸老金華。我堅信他的心中始終藏著一個生育他、培養(yǎng)他的第二故鄉(xiāng)——金華。
(作者系中國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