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桐樹,梧桐子
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梧桐一樹,是草木中的一部編年史。他少時(shí)種梧桐,每去一歲,就在樹上刻詩記年。他十五歲時(shí)刻過一首詩:“小時(shí)種梧桐,桐葉小于艾。簪頭刻小詩,字瘦皮不壞。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如許,人長大了,有什么好奇怪的呢?還要將感嘆寫在旁邊。新字天天催我老,舊字也沒有等我??粗隆⑴f桐字,這老頭兒不禁手撫桐樹,揪須唏噓:我的時(shí)間都去哪兒了?
其實(shí),梧桐就是青桐,中國梧桐。青桐不同于法桐,樹干青且直,霜蝕過的青桐,簌簌的樹葉下面,掩著圓硬的梧桐子。毛邊的青桐黃葉,經(jīng)過陽光的過濾,手捏即破。
兒時(shí)的青桐樹,是站在一處老房子旁的。孩子想吃樹上的梧桐子,手中沒有竹竿,就撿路邊的小石子往樹葉上扔。初冬的青桐樹葉,干爽脆裂,小石子劃破青桐樹葉,葉子悠悠而落,枯黃的葉子上綴著梧桐子。孩子們撿起梧桐子裝在兜里,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
梧桐子大小如黃豆。清代陳淏子在《花鏡》里說:“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葉缺如花,妍雅華凈。四月開花嫩黃,小如棗花。五、六月結(jié)子,蒂長三寸許,五稜合成,子綴其上,多者五、六,少者二、三,大如黃豆?!鼻嗤?,在中國式的清風(fēng)明月中沙沙搖曳??胀ネ┳勇洹?梢韵胂?,在深秋老房子里,梧桐子一粒一粒掉落在老黃枯葉上發(fā)出的細(xì)微聲響。
青桐的葉子像尖尖的船,船上坐著梧桐子。葉子船,從春天出發(fā),到了深秋,船要靠岸,一陣風(fēng)吹過,梧桐子從葉上紛紛而落。
有好多年沒有見到青桐樹了,城市里滿目都是陌生的蔥綠。某日在老公園的小山坡上散步,意外邂逅兩株青桐,幽然獨(dú)立,像遇見兩句站立著的唐詩宋詞。
婆婆凳兒
婆婆凳兒是柏樹的果子,我們小孩子都叫它婆婆凳兒。婆婆凳,外婆的小板凳,是孩子蹣跚學(xué)步時(shí)用過的扶手、拐杖。小孩子扶著、搬著,就漸漸學(xué)會走路了,丟掉了心理上的依附。
婆婆凳兒,捏在手心,有一種很濃的怪味兒,是柏樹的樹脂味道。鳥不啄,婆婆凳兒綴在柏樹條縷間,小孩子喜歡踮腳摘,把它藏在衣兜里。小時(shí)候缺玩具,婆婆凳兒便成了一種玩具。這種小果子圓圓的,有五只腳,極像一只小圓凳,放在手心四平八穩(wěn),小孩子好想坐一坐,可是婆婆凳兒只允許童話里的七個(gè)小矮人坐在上面。
婆婆凳兒,一只生活色彩極濃的小凳子。那時(shí),我經(jīng)常看到炸炒米的駝背老頭兒坐在小凳子上,一只手添加木炭,一只手搖著爆米機(jī)。修鞋子的皮匠也坐在小凳子上,他拱起的腿膝,夾著一雙鞋子。修鞋人的整個(gè)世界,全在一張全神貫注的小凳子上。小凳子成了手藝人的隨身家當(dāng),難怪小孩子也這么喜歡婆婆凳兒。
婆婆凳兒,容易讓人想起外婆的小圓凳兒,想起小時(shí)候坐在上面聽大人講故事的時(shí)光。
苦楝
苦楝,苦不苦?不知道。除非你是一只鳥,吃過苦楝子,才曉得它的滋味。
上小學(xué)時(shí),同學(xué)家住斜柳巷,說鄰居有個(gè)小男孩,偷吃了樹上的楝子,變成了啞巴。不知道是真是假。也弄不清鳥吃了苦楝子,會不會影響它清脆的鳴叫?一只鳥,如果因?yàn)樨澴斐闪藛▲B,代價(jià)也太大了。
楝,開淡紫色花朵,有淡香。楝樹果子如鈴如詞,從前我們叫它“天落果”,青碧、圓溜、光滑,極耐看。彈弓少年對天彈射。呼,一道弧線劃過天際,果子隨后落地。孩子之間打彈弓仗,子彈用的是苦楝子,彈雨紛飛,多少帶有冷兵器年代野蠻征戰(zhàn)的意味。
楝樹長在貴族深宅,婆娑風(fēng)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為官的江寧織造府內(nèi),有一株楝樹,為曹氏先人所植。清人葉燮的《巳畦文集》記載:“久之,樹大可蔭,爰作亭于其下?!鼻宕~人納蘭性德在《滿江紅》也提到:“移來燕子磯邊樹。倩一莖、黃楝作三槐,趨庭外?!?/p>
尋常人家的房前屋后栽楝樹,圖的是有伴兒,清淡生活得自在安逸。我原來住的房子樓下,有戶平房人家,家里準(zhǔn)備搭棚子,用來烹煮,做廚房,堆放柴煤雜物之需。搭棚子的空地上,有一棵長了十多年的楝樹,那戶人家也舍不得鋸掉,就把樹包在棚子中間,形成棚抱樹,樹擁棚的姿勢。這多少帶有些人間草木,相依相偎,煙霧繚繞的樸素溫馨。
枳椇
枳椇就是拐棗,又名雞爪梨,吾鄉(xiāng)叫瓏瓏果,是說它玲瓏的樣子。枳椇,在春天開花。一串串黃白的花,掛在圍墻外真是好看。枳椇花有香氣,一股細(xì)細(xì)淡淡的香,風(fēng)動(dòng)枳椇花。枳果子很有趣,像雞爪、酷似楷書“萬”字,又像三通水管。如果你覺得還是像雞爪,那就不知是哪只天雞踩在樹上,留下的凌亂腳印。
枳椇嚼之,果汁甘甜,微澀。冬天的枳椇,變紅變干癟,沒有夏秋的飽滿水潤,果漿豐盈。干癟的枳椇經(jīng)過霜打,通體泛紅,吃過來更加甘甜,沒有一絲澀味,至今想來,那種甜的感覺仍在口腔味蕾愉快地游走。對枳椇的描述,《本草綱目》里說,“枳椇木高三四丈,葉圓大如桑拓,夏月開花,枝頭結(jié)實(shí),如雞爪形,長寸許,扭曲,開作二三歧。儼若雞之足距,嫩時(shí)青色,經(jīng)霜乃黃,嚼之味甘如蜜?!辫讞旱木b約風(fēng)姿,婆娑在古代文人的文字里。
從前,我們這個(gè)小城有很多枳椇樹,多長在人家的圍墻里。行人從墻下經(jīng)過,風(fēng)吹樹枝窸窣作響,枳椇果葉摩挲墻頭。遙想古代大地,荒村野舍,長過很多枳椇樹,它們成林成片,風(fēng)骨秀美。
無患子
無患子,高蒼喬木,葉色碧碧,枝結(jié)累累小青果。樹上的果子有禪意,將果皮剔除,露出果核,渾圓、堅(jiān)硬,可以做佛珠。木珠在握,手感沁涼,掌上摩挲,珠與珠微微擠碰,噗噗有聲。坐在窗下,看繁花、綠樹、飛鳥、流云,寫幾行閑適詞句,清新養(yǎng)心。
包漿,是一種自然浸潤,無患子果核做佛珠,油光烏亮。制作佛珠,看似簡單,其實(shí)煩瑣:蒸發(fā)去水分的果核,依大小、形狀、顏色、重量篩選,鉆眼打洞,用一根細(xì)線貫穿。
“無患子,種門前,佛造光,家宅安,子孫后代無患難,菩薩保佑萬萬年?!蓖甑膬焊铦u行漸遠(yuǎn)。一種植物在這熙攘的塵世,生長千年,你并不一定認(rèn)識它,但在光影斑駁的草木枝葉間,藏著許多美麗的故事。
無患子,又名肥珠子、鬼見愁、肥皂果樹。果皮漿汁含皂素,搓揉會產(chǎn)生泡沫,可以滌衣物、洗發(fā)須、凈面頰,是古人常用的洗滌植物,萃取天地日月之精華,洗卻凡夫俗子的市儈氣、酒足飯飽后的滿面油光、手上的銅臭味,讓人神清氣爽。
我在草木深處,無意中拾得幾顆無患子果,那是一夜風(fēng)雨自然吹落的。我喜歡這樣的人間草木,無恙無患、無憂無慮,把它制作成一串手鏈,置于案上,閑時(shí)撥弄,溫潤蒼涼。
王太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在《人民日報(bào)》《光明日報(bào)》《解放日報(bào)》等報(bào)刊發(fā)表作品400多萬字。獲第四屆“羅峰獎(jiǎng)”全國非虛構(gòu)散文大賽獎(jiǎng)、多次榮獲江蘇省報(bào)紙副刊好作品獎(jiǎng)等。出版散文集《人如青葦》《草木底色》?,F(xiàn)供職泰州日報(bào)社。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