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技術進步,語文教學在小學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課程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對優(yōu)化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具有深遠影響。基于此,簡單分析了小學低年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及其在審美視角下的基礎原則,并深入探究了基于審美視角的小學低年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方法,包括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注重字理教學法、巧用圖形引導法等內容,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審美視角;小學低年段;語文教學;識字寫字教學
作者簡介:盧永麗(1998—),女,山東省淄博經開區(qū)實驗學校。
陶中華(1995—),女,山東省淄博經開區(qū)實驗學校。
張 旭(1996—),女,山東省淄博經開區(qū)實驗學校。
欒瑤瑤(1996—),女,山東省淄博經開區(qū)實驗學校。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教育快速發(fā)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識字、寫字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還有助于傳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但實際調研發(fā)現(xiàn),在小學低年段的識字寫字教學中,仍存在教師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教學評價較片面等問題。由此可見,探究有效的識字寫字教學方法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一、小學低年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常見問題
第一,教師教學理念陳舊。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認為通過機械記憶和重復練習就能滿足學生識字寫字學習的需要,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興趣。此外,部分教材涉及識字與寫字的內容較少,使教師忽視了識字寫字教學的重要性。
第二,教學方法單一。在偏遠地區(qū),部分學校面臨著教師資源短缺、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較低等問題,同時,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教學資源的缺乏,導致教師無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方式單一。
第三,教學評價較片面。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通常側重于學生的最終學習成果,包括對考試分數(shù)、作業(yè)完成情況等的評價,過于關注學生的識字量和書寫規(guī)范性,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xiàn)、情感態(tài)度等,忽略了對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等做出評價[1]。
二、審美視角下小學低年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基礎原則
(一)遵循認知
遵循認知的原則要求教學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規(guī)律,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其主要表現(xiàn)為:(1)適應性。教學內容和方法要適應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通過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理解的識字材料和寫字練習,確保學生能夠順利吸收知識。(2)漸進性。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順序安排教學內容,如從簡單的筆畫教學到復雜的字形教學,從基本的書寫規(guī)范教學到藝術性的字體表現(xiàn)教學,使學生在逐步掌握基本識字寫字技能的同時提高審美能力。(3)啟發(fā)性。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促使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漢字的美感和書寫技巧,而不是單純地記憶和模仿。(4)個性化。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在遵循基本書寫規(guī)范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形成獨特的書寫風格。
(二)新課標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小學一至二年級的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主要包括:(1)掌握基礎。要求學生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常用漢字,能夠正確書寫漢字,并逐步提高書寫的規(guī)范性和美觀度。(2)培養(yǎng)興趣。要求教師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以激發(fā)學生對漢字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識字和寫字。(3)強化實踐。鼓勵學生多讀、多寫、多練,通過大量的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識字量和書寫能力。(4)審美融入。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融入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欣賞漢字的造型美、結構美和文化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5)關注個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活動,使學生在遵循基本書寫規(guī)范的基礎上能發(fā)揮創(chuàng)意、發(fā)展個性,形成獨特的書寫風格。(6)評價多元。教學評價要多元化,既要評價學生識字寫字的正確性和規(guī)范性,也要評價學生的審美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性[2]。
三、基于審美視角的小學低年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方法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能夠幫助學生在貼近生活的環(huán)境中自然地學習和體驗漢字的美。教師可通過以下方法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1)情境模擬,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劇等形式,模擬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購物、旅行、節(jié)日慶祝等,讓學生在這些情境中學習相關的漢字和詞語;(2)實物或圖片展示,向學生展示與所學漢字相關的實物或圖片,如水果、動物、交通工具等,讓學生在觀察實物或圖片的過程中加深對漢字象征美的理解;(3)環(huán)境布置,將教室布置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場景,如將教室布置成一個小市場,讓學生在“市場”中學習與商品名稱和交易用語相關的漢字,讓學生理解漢字的實用性;(4)實踐操作,開展手工藝活動,如制作賀卡、菜單、海報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學習并運用漢字。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學生不僅能夠更加直觀地理解和記憶相關漢字,還能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漢字的美,從而提高識字、寫字的積極性和效率[3]。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五·四學制)中的《春夏秋冬》的教學為例。此課內容主要是與四季相關的漢字和詞匯,在教學前,教師可在教室內外裝飾與四季相關的元素,如柳枝、烈日(圖片)、楓葉、雪花(圖片)等,從而營造出季節(jié)變化的氛圍。在課堂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展示與各季節(jié)相關的視頻或圖片,使學生在觀看視頻和圖片的過程中認識到四季不同的特點,并鼓勵學生以藝術字的方式把對四季的感受寫下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同時,可以創(chuàng)設四季情境并組織學生開展季節(jié)性活動,如在“春天”種植植物、在“夏天”制作冰淇淋、在“秋天”收集落葉、在“冬天”制作雪花剪紙等,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漢字的象征美。
(二)注重字理教學法
字理教學法是一種基于漢字的構造規(guī)律和演變歷史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從字的本源出發(fā),通過解析漢字的基本構成要素(如部首、偏旁、筆畫等)來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美,主要包括字形美感分析和部首與偏旁分析兩個部分。
一方面,字形美感分析是對漢字形態(tài)美進行深入探討,它涉及漢字的形式特征、結構規(guī)律以及視覺藝術效果。(1)對稱性與均衡感。教師應指導學生分析漢字是否具有對稱性,如“日”“月”等字具有明顯的中心對稱性,這種對稱性給人以穩(wěn)定和和諧的美感;應引導學生觀察漢字是否位于字形的中心或者適當?shù)奈恢?,是否能達到視覺上的均衡。(2)筆畫的節(jié)奏與韻律。引導學生研究筆畫的粗細、長短、彎曲程度等,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讓學生感受筆畫的起伏變化及筆畫間的空白處理所形成的節(jié)奏和韻律。(3)結構的穩(wěn)定美。引導學生分析漢字的結構穩(wěn)固性,如“立”“正”等字,其結構給人一種堅實可靠的美感;觀察漢字的框架構建,如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等,分析這些結構如何影響字形的穩(wěn)定美感。(4)形態(tài)的動態(tài)美與靜態(tài)美。引導學生感受漢字表現(xiàn)出的動態(tài)美和靜態(tài)美,如“飛”“舞”等字表現(xiàn)出動態(tài)美,“山”“水”等字則呈現(xiàn)出靜態(tài)美;引導學生探討在書寫中如何通過筆畫的運用來增強字形的動感和活力,從而提高學生規(guī)范書寫漢字的能力。(5)線條的流暢性與力度。在教學中,教師應觀察學生所寫漢字的筆畫線條是否流暢,是否有斷點或生硬之處,應教授學生通過適當?shù)念D筆、提筆來表現(xiàn)漢字的力度美和節(jié)奏美。(6)字與字之間的和諧。教師應指導學生書寫間距合理、整齊的詞語或句子,以達到視覺上的和諧統(tǒng)一,保持文本整體的平衡美。
另一方面,部首與偏旁作為漢字的基本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漢字的意義信息,而且在漢字的字形美感上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其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形態(tài)特征的美感。部首和偏旁各自具有獨特的形態(tài),這些形態(tài)在構成漢字時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感受。例如,“木”部由直線和曲線結合而成,給人一種自然生長的美感;“氵”部模擬水滴的形態(tài),具有流動感。引導學生分析部首和偏旁的形態(tài)特征,能提升學生理解漢字意義的能力。(2)結構布局的協(xié)調性。部首和偏旁在漢字中的位置和大小對漢字整體結構的協(xié)調美感有直接影響。合理的部首和偏旁布局可以使?jié)h字看起來更具和諧美。教師應指導學生研究部首和偏旁在不同結構類型中的布局原則,并在書寫漢字時遵循這些原則。(3)漢字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許多部首和偏旁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如“金”部代表財富,“心”部代表情感等,這些文化元素賦予了漢字更多的審美價值,教師應引導學生探討這些文化意義如何通過部首和偏旁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來,以及其如何表現(xiàn)漢字的美[4]。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五·四學制)中的《姓氏歌》時,教師采用字理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與姓氏相關的漢字,并感受漢字的美。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向學生介紹一些常見姓氏的起源和含義,并向學生提出“你們知道這個字怎么讀嗎?它源于什么典故?”等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使學生主動融入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還可利用多媒體導入《姓氏歌》中的漢字,并講授其結構美。如,“李”字由“木”和“子”兩個部分組成,屬于上下結構,“木”作為部首,筆畫布局均衡,“子”位于“李”字的下方,與“木”形成良好的比例關系,使得整個字形穩(wěn)重而不失靈動;“王”字是典型的三橫一豎結構,四筆構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框架,三橫的長度和間隔均勻,中間的一橫略短,表現(xiàn)出了一種微妙的節(jié)奏感,一豎貫穿三橫,使得整個字形既簡潔又充滿力量;“張”字由“弓”和“長”兩個部分組成,屬于左右結構,“弓”彎曲的筆畫給人一種彈性與張力強的感受,“長”筆直的豎筆與“弓”的曲線形成對比,增加了字形的動態(tài)美。
(三)巧用圖形引導法
圖形引導法是一種通過圖形、圖像等視覺元素來輔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漢字的方法。在教學中采用圖形引導法可以增強學生對漢字形象和美感的感知能力。對于象形字,教師可以通過展示與其形狀相似的實物圖片或簡筆畫,讓學生直觀地理解字形與實際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如教學“山”字時可以向學生展示山的輪廓圖,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形態(tài)美。對于難以直接用圖形表示的字,教師可以通過圖解的方式來闡釋字義,如教學“跑”字時可以用一個人跑步的圖片來幫助學生理解其含義;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圖形聯(lián)想來記憶漢字,如教學“飛”字時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鳥兒展翅飛翔的樣子來記憶漢字,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動態(tài)美。對于由多個部件組成的漢字,教師可以通過圖形組合的方式來展示漢字的構造,如“明”字可以將太陽和月亮的圖片進行組合,使學生理解“明”表示光明之意。在課堂講解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來區(qū)分漢字的不同部分,如用紅色標記形旁,用藍色標記聲旁,幫助學生更好地區(qū)分和記憶漢字的結構。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卡片排序的游戲來讓學生認識漢字正確的筆順,如將某一漢字的筆畫寫在不同的卡片上,讓學生按照正確的書寫順序來排列這些卡片,從而使學生感受漢字筆順的流暢美[5]。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五·四學制)中的《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為課文中的主要角色(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設計簡筆畫,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漢字的象征美。此外,對于“游”“跳”“爬”等漢字,教師可通過展示小蝌蚪或其他角色的相應動作圖形來輔助學生記憶,從而使學生理解相應漢字的意義。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審美視角的小學低年段的識字寫字教學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其可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進新課標育人目標的貫徹落實。展望未來,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技術的發(fā)展,語文教育將更加多元化、更具實踐性,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切實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問題,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林敏珍.如何在小學語文寫字教學中培養(yǎng)書法審美能力[J].讀寫算,2024(17):59-61.
[2]朱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字興趣培養(yǎng)研究[J].啟迪與智慧(上),2024(4):121-123.
[3]趙琪.審美視角下小學低年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研究[J].教育界,2023(13):70-72.
[4]康金苗.以詩配樂,以情誦讀,以心感悟:基于審美視角的小學古詩誦讀[J].全國優(yōu)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2(6):65-68.
[5]蘭林英.審美視角下小學低年段語文識字寫字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22,8(2):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