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化能力是高中通用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之一。簡要介紹了物化能力的內涵,從材料的規(guī)劃和加工、工具的選擇和使用、工藝的選擇和優(yōu)化三個角度分析了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物化能力的構成。圍繞厘清內容、設計項目、規(guī)范操作、多元評價、建設教室這五個方面,探討了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物化能力的實踐策略,以期開創(chuàng)通用技術教學新局面。
關鍵詞:高中教學;通用技術;物化能力
作者簡介:王娟峰(1977—),女,江蘇省六合高級中學。
通用技術是高中階段的主要課程之一。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物化能力,教師要及時創(chuàng)新授課模式,將課程內容與學生學情結合起來,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項目,讓他們通過自主操作和解決技術問題,形成嚴謹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制作更多高質量的產品。良好的物化能力可以為學生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有利于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同步提升,對他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
一、物化能力的內涵
物化能力是指將意念、方案轉化為實際物品,或是對現(xiàn)有物品進行加工與優(yōu)化的能力。該素養(yǎng)要求學生掌握常見材料的屬性以及基本設施的使用方法,在不斷嘗試中總結操作經驗;合理規(guī)劃材料、選擇工藝、試驗技術等,以自主實踐的方式制作產品;完成相應的裝配及測試任務。從本質上說,物化能力不僅僅是通用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一部分,它還在更為廣泛的領域內發(fā)揮影響,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均具有積極作用。
二、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物化能力的構成
(一)材料的規(guī)劃和加工
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材料是制造機器及其零固件必不可少的[1]。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合理規(guī)劃和加工材料,確定所需材料的成本,選擇科學的授課手段,嚴格執(zhí)行環(huán)保標準等,為學生物化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學生要能根據(jù)方案設計要求綜合選擇材料,掌握常見和特殊材料的屬性及加工方法,具有一定的材料規(guī)劃意識。
(二)工具的選擇和使用
高中通用技術教學涉及常見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要求,學生需要掌握常用工具、基本設備的使用方法,并能根據(jù)具體方案選擇符合要求的工藝方法。比如,能夠靈活使用剪刀、鋸子、銼刀等工具,懂得如何正確使用激光切割機、三維打印機。合理選擇與使用工具對于培養(yǎng)物化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學生應在通用技術課程學習中養(yǎng)成工具思維和工匠精神。
(三)工藝的選擇和優(yōu)化
從廣義上講,“工藝”是指從古至今的所有手工藝;從狹義上講,它屬于手工藝和藝術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整體角度出發(fā),考慮硬件條件、個人能力等因素,恰當選擇加工工藝。確定設計方案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實踐操作,在實踐中及時發(fā)現(xiàn)方案的不足之處,并通過思維碰撞、交流討論來完善方案,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個過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的物化能力。
三、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物化能力的實踐策略
(一)厘清內容,開展精準教學
為了達到培養(yǎng)物化能力的教學目的,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讀教材,結合課程標準總結重難點知識,明確通用技術教學的具體方向。物化能力主要體現(xiàn)在材料選擇、工具使用、模型制作三個方面,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教學項目、教學評價標準等,構建高質量的通用技術課堂。具體而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明確課程核心內容,依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習方法、接受能力等情況,設計涵蓋物化能力的課程目標,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精準教學。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存在差異,教師在梳理教學內容與制定課程目標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把控學習任務的難度,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shù)捻椖咳蝿?,為物化能力的培養(yǎng)打好基礎[2]。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 技術與設計1》第一章第二課“技術的價值”為例,本節(jié)課是通用技術課程教學的起點,教師要結合實際,培養(yǎng)學生學習通用技術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深入解讀教材和調查學生學情的方式總結本課主要內容,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1)體會技術與人的關系,探究技術與自然的關系;(2)通過體驗活動和案例分析,感知生活中技術現(xiàn)象的普遍性,感悟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探究技術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使用技術的責任意識;(3)結合個人成長經歷和活動,體驗技術對人的保護、解放和發(fā)展作用。本課重難點在于理解技術的產生與人類的需要之間的關系,理解技術對個人生活、經濟、社會和環(huán)境等方面的影響,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明確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內容后,教師便可圍繞物化能力設計相應的學習項目,提升通用技術教學的實效性。
(二)設計項目,激發(fā)實踐興趣
物化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項目的驅動,學生需要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操作,積累一定的操作經驗。對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面向現(xiàn)實生活與真實世界,設計個性化的學習項目,適當融入學生感興趣的材料,有效激發(fā)他們的實踐興趣。在設計項目時,教師還要考慮到節(jié)約經費的問題,避免出現(xiàn)大批量浪費材料的情況,讓學生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為了充分發(fā)揮項目教學法的價值,教師要意識到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物化能力,而不是某個專項技能。此外,若學生的參與興趣不高,則難以確保實踐教學的成效,因此教師要盡可能豐富實踐內容,以實現(xiàn)人人自覺參與,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提高物化能力[3]。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 技術與設計1》第六章第一課“模型或原型的特性與作用”為例,在任務二“辨析不同設計階段模型的作用”中,學生通過分析典型產品榨汁機的各種模型,可了解不同模型在不同設計階段的功能與作用。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物化能力,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托教材內容設計本課實踐項目,比如根據(jù)設計方案制作臺燈的草模。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直觀展示榨汁機的設計過程,引導學生通過思考“草模有什么作用?”深入探究本課的理論知識,為臺燈草模的制作做好鋪墊。接著,教師可以分發(fā)提前準備好的材料,如泡沫、橡皮泥、土豆、牙簽、吸管等,以及美工刀、剪刀、尖嘴鉗、熱切割刀等工具,供學生使用。學生按照設計方案制作臺燈的底座、燈罩等部件,并使用牙簽、吸管等材料將臺燈的不同部件連接起來。在精心策劃的實踐項目中,學生不僅能夠運用多種材料制作出臺燈的草模,還能在動手操作中提升自身的物化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模型的作用和價值的理解。
(三)規(guī)范操作,詮釋工匠精神
在高中通用技術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傳授理論知識和操作技巧,還要重視操作的規(guī)范性,嚴格把控產品質量,滲透工匠精神。布置實踐項目后,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3—5人的小組,要求他們自行設計產品的制作方案,并根據(jù)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實際操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不僅是知識傳授者,還是指導者和監(jiān)督者,需要根據(jù)課程主題設計多元化的思考問題,為學生提供思路;同時還要留心觀察各小組的操作過程,根據(jù)實際情況強調安全注意事項,確保學生操作的規(guī)范性,及時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對于學生的共性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和分析,帶領學生共同探討錯誤及其根源,在師生協(xié)作下實現(xiàn)規(guī)范操作的目標。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 技術與設計1》第六章第四課“制作臺燈模型或原型”為例,本課任務是按照設計方案制作簡單的臺燈模型,經歷產品模型制作過程,掌握電子電工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養(yǎng)成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用問題導入課程主題: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過各式各樣的臺燈?你喜歡的臺燈是什么樣子的?你了解臺燈的制作過程嗎?在一系列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可初步掌握本課的核心內容。隨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結合現(xiàn)有材料構思、設計和制作自己喜歡的臺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巡回指導,提出安全注意事項:(1)電路連接時,必須確?;鹁€進開關,零線連接螺口燈座的外螺口接線柱;(2)插座電線要打開安全結;(3)接電源前,必須使用萬用電表檢查是否存在短路等情況,確保接線符合安全要求;(4)接通電源前,須獲得教師同意;(5)對于不符合安全用電要求的臺燈模型,必須及時改正,待檢查合格后方可使用。學生通過在實踐中規(guī)范操作、嚴謹求實,不僅能提高動手能力,還能逐步養(yǎng)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良好品格,真正詮釋和踐行工匠精神[4]。
(四)多元評價,提高物化能力
高效、準確的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學習通用技術的自信心,對學生物化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對此,在高中通用技術課堂中,教師要提高對教學評價的重視,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發(fā)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教師要關注學生在物化能力上的差異,合理設定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使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三者保持統(tǒng)一。具體而言,教師在評價學生的物化能力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實踐成果,還要關注其學習態(tài)度,比如評價應涵蓋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包含經驗積累、方法融合、技能遷移等多個方面。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分析產品的缺陷和閃光點,為后續(xù)改進提供依據(jù)和方向。引入多元評價主體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而過程性評價有助于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物化能力。
以蘇教版《通用技術必修 技術與設計1》第七章第一課“設計的評價與優(yōu)化設計方案”為例,本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經歷產品設計和產品評價的過程,學會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整體評價,及時優(yōu)化作品設計,填寫評價報告。如在評價臺燈的設計過程時,教師應考慮以下因素:設計過程是否完備、任務分工是否合理、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確、各環(huán)節(jié)或各階段的任務是否按時完成、形成的中間成果是否符合預期要求、是否及時采取措施對專利進行保護、整個設計過程是否有改進的空間等。同時,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自由討論,如提出“如何對設計過程進行有效評價?”“可以從哪些角度出發(fā)評價設計過程?”等話題,鼓勵他們采取不同的評價角度。在多元評價體系下,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學習狀況,教師則可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提出發(fā)展物化能力的相關建議,切實提升高中通用技術教學效果。
(五)建設教室,保障實踐教學
學校是學生培養(yǎng)物化能力的主要場所,教師要從學校層面出發(fā),推動通用技術實踐室建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通用技術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創(chuàng)造性,僅憑口頭講解的方式教授理論知識,難以讓學生深入理解其內涵,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物化能力的培養(yǎng)。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認識到提升學生物化能力的關鍵在于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空間與設備。與其他學科不同,通用技術課程離不開必要的工具設備,專用教室內應配備木工、金工、電子電工常用工具,塑料、木材、金屬等不同的材料,配備車床、鉆床等專業(yè)設備,讓學生將自己在課堂上收獲的知識與技能遷移運用到實踐中,靈活使用各種工具設計產品,提高物化能力[5]。
完成專用教室建設后,教師還要優(yōu)化課程設計,根據(jù)專用教室的設施條件、教學安排、學生的具體學情等,制定科學的專用教室管理制度,確保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有均等的機會進入專用教室開展實踐,通過動手操作增強物化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定期組織操作大賽。比賽期間,學生可以在專用教室內展示自己設計的產品,并由教師選出優(yōu)秀作品及其創(chuàng)作者進行表揚。競賽活動能為每位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使他們充分感受到通用技術的趣味性,激勵他們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設計出多樣化的產品,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后續(xù)的學習中,培養(yǎng)通用技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結語
綜上所述,物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的生存能力,高中通用技術教師應將培養(yǎng)學生的物化能力作為教學目標之一,深入解讀教材內容,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針對性實踐活動,鼓勵學生自主設計產品方案,通過合作討論和優(yōu)化設計,提高方案的可行性,為后續(xù)的實踐操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應通過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建設專用教室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支持,使他們在發(fā)展物化能力的同時實現(xiàn)綜合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梁靈輝.指向深度學習的挑戰(zhàn)性學習任務設計:以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為例[J].基礎教育課程,2023(21):55-59.
[2]洪小勇.高中通用技術學科物化能力素養(yǎng)的考查[J].浙江考試,2022(10):38-41.
[3]俞喜東.在通用技術教學中提高學生物化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資源,2022,18(4):56-58.
[4]應萍.“物化、創(chuàng)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通用技術教學課程設計與應用[J].新課程,2021(31):142.
[5]吳鈞烽.高中通用技術提高學生“物化能力”的探究[J].文理導航(中旬),2020(1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