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小學習作教學質量備受關注。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思維可視化工具開展的教學活動具有生動、直觀的特點,這樣可視化的習作模式,可以有效將抽象內容可視化,從而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提升習作教學的整體質量。結合實際教學,分析思維可視化工具的優(yōu)勢和科學應用路徑,為小學習作教學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策略;小學習作教學;思維可視化工具
作者簡介:呂曉丹(1994—),女,江蘇省昆山市信義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語文教學需要設法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感悟、感知生活,同時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經(jīng)驗,借此提升學生的語言表現(xiàn)力、創(chuàng)造力,夯實學生發(fā)展基礎。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是引領學生認知世界的方法手段,對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部編版語文教材的習作板塊多數(shù)站在學生生活的角度,以生活實際情景為起點,有效梳理和編排習作素材,借此提高學生習作素養(yǎng)。為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借助可視化教學工具,科學培育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終實現(xiàn)習作教學的有料、有道及有韻。
一、思維可視化工具概念和優(yōu)勢
(一)思維可視化工具概念
思維可視化指的是借助圖示組合的方式,讓原本較為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和知識結構變得生動和具體起來,以便加深學生的理解。研究發(fā)現(xiàn),可視化工具可以讓思維過程更加清晰,具體來說,就是在腦海中構建思維路徑和結構,實現(xiàn)隱性思維顯性化??梢哉f,思維可視化就是一種幫助思維外顯的核心技術。實際應用中,該種技術涉及各類圖示方法和軟硬件,將思考方向、思維路徑等有效的信息外顯出來,生成各類圖形,例如思維導圖、概念圖等,加深學生的理解程度。各種軟硬件涉及呈現(xiàn)圖示的各類設備,編制以及生產(chǎn)思維圖示的工具等,軟硬件的輔助可促使重要的資源得到清晰呈現(xiàn),實現(xiàn)可視化教學目標。
(二)應用優(yōu)勢
1.直觀呈現(xiàn)習作思路
研究發(fā)現(xiàn),思維可視化工具的最大應用優(yōu)勢是具有直觀性,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習作思維進行高效率引導和優(yōu)化,從而夯實學生的習作基礎。它利用小學生對形象思維的依賴促使信息得到進一步加工,以圖示或圖示組合呈現(xiàn)清晰的思維內容,為習作提供了可能[1]。小學生整體思維是比較發(fā)散的,在進行寫作時缺乏框架,經(jīng)常是想到哪寫到哪,所以在開展習作教學期間,對學生思維路徑的引導成了重要內容。利用可視化工具,學生的思維偏差可以盡快被教師發(fā)現(xiàn)并糾正,從而保證教學的科學性。例如,情節(jié)曲線圖就是常見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可用其梳理行文脈絡。
2.準確提供思維方式與策略
思維可視化工具是一種輔助思考的工具,每種思維圖示背后都存在某種思維策略,借用思維圖示進行寫作訓練,可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在小學習作教學實踐中,引領學生有意識地學習可視化圖示內容,可加強學生思維訓練,提升習作教學質量。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推薦一個好地方”習作練習為例,在進行此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圓圈圖和樹狀圖,對學生思維過程進行引導,讓學生不斷豐富寫作素材,從而提升學生習作的整體效果。第一階段,在學生確定推薦什么地方后,教師可以提問“為什么推薦這個地方”帶領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讓學生將推薦的理由填入圓圈圖內。第二階段,引導學生補充交流,從而豐富寫作素材[2]。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樹狀圖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進行歸納,借此形成文章框架。第三階段,引導學生寫文章,優(yōu)化寫作內容。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再遇到某一習作任務時,就可以較快梳理出寫作思路,并靈活使用相應的圖示,從而提高習作水平。
二、小學習作教學中思維可視化工具的有效運用
(一)明確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運用方法
思維可視化工具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手段[3]。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運用要緊密結合問題引導,具體來說就是以設問引導學生思維,然后再利用可視化工具呈現(xiàn)思維,借此推進習作教學的順利開展,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思維可視化工具運用基本框架如下。
1.情境創(chuàng)設。在習作思維引導過程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帶領學生進入直觀的情境之中,從而加深學生對習作內容的理解??梢暬榫车膭?chuàng)設,可以借助多媒體呈現(xiàn)或者是實物展示的方式實現(xiàn)。
2.豐富習作素材。在現(xiàn)實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同時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聚焦生活經(jīng)歷,從而豐富習作素材。
3.確定思維走向。利用可視化工具,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較多的范式,從而拓寬學生的習作思路,幫助學生構建習作框架,使其順利完成習作任務。
4.互賞互學。在此階段,需要發(fā)揮可視化硬件的作用,對典型習作片段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開展習作交流,積累習作經(jīng)驗。
5.教學評價。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借可視化工具呈現(xiàn)相關標準開展教學評價,利用互評習作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習作積極性,使其自主修改、完善習作,提高學習效率。
6.知識與思維遷移。主要是指學生要完成思維方法和思維工具的遷移運用,在此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表達,提升習作能力。
實踐證明,上述模式較為有效,可實現(xiàn)思維具象化,發(fā)揮可視化工具最大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建構寫作思維并完成習作,提高習作能力。
(二)開展合理的教學設計
在習作教學設計階段,為了營造良好的習作教學氛圍,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和預設問題外,還需要明確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類型,使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以及掌握知識。具體而言,教學設計流程如下。
首先,確立教學目標。以“我的老師”為例,該習作內容對學生習作能力有較高要求,需要學生結合具體人物展開描寫,突出人物特點。怎樣突出人物特征,同時借助事例將老師形象生動呈現(xiàn),是本次習作練習的重點。因為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對人物描寫方式有了一定了解,同時懂得使用具體事例去呈現(xiàn)生動的人物形象。但學生依舊可能會因為不會抓情節(jié)和觀察不細致,導致人物特色不明顯,無法做到千人千面?;诖?,為幫助學生走出此困境,讓其懂得人物描寫的主要方法,教師可以根據(jù)習作要求,應用可視化工具,使學生明確描寫內容包括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等,從而提升學生習作能力。采用上述方式確定教學目標,可為思維可視化工具的應用奠定基礎,同樣有助于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程學習的目的,避免學生學習思路過于散亂。
其次,設計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應用較多的可視化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寫作對象的特點,合理確定寫作方向。在“我的老師”習作練習中,思維導圖設計如下圖1所示[4]。
上述思維導圖將課程名稱“我的老師”置于中央位置,可使學生一目了然掌握本節(jié)課程的主要內容。同時將“外貌”“動作”“語言”等用于分析老師特征的詞匯置于課程名稱周圍,有助于學生明確寫作中需要重點分析的內容。在形容詞匯之下,同樣設置了其他信息,學生通過逐層分析,其邏輯思維能夠得到更好地培養(yǎng)。
最后,提供習作框架示范。在上述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精選例文,提供良好的習作框架示范,提升教學有效性。例文內容需要符合此次習作的任務設定,主人公特點鮮明,以供學生參考和學習。例如在“我的老師”習作練習中,名家名篇往往是最好的范本,教師可以呈現(xiàn)馮驥才的《泥人張》,指導學生進行生動的人物外貌描寫,幫助學生優(yōu)選素材,科學構建行文框架。教師通過上述方式提供習作框架示范,能夠使學生通過示范逐漸掌握自行建立思維導圖的方式,從長遠角度看,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三)借助思維導圖豐富習作素材
面對作文題目時,部分小學生常常會陷入“開頭難”的問題。究竟原因,關鍵在于學生素材庫比較空,無法將發(fā)散性思維可視化。教師要合理引導,幫助學生先發(fā)散,后聚焦,確保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豐富的寫作素材,借此突破寫作局限。習作應該從題目出發(fā),學生要準確抓住題眼,也就是關鍵詞,才能進一步將習作思路具體化、分解化,明確主題、概括素材。為避免學生思維發(fā)散時漫無邊際,出現(xiàn)跑題等問題,在進行習作教學時,教師需要對學生思維路徑進行有效管理,借助“花瓣式”氣泡圖,助力學生形成思維全景圖,結合題眼開展想象,并構建習作思維架構。具體方法是將中心詞寫在花托上,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拓展花瓣內容,通過豐富關鍵詞內容,構成可視化示意圖,為學生接下來的寫作提供保障。
以“生活萬花筒”為例,該習作單元是部編版語文四年級的內容,難度較高,對學生的敘事技巧有一定要求。其要求學生寫一篇記敘文,突出文章的新穎性,要使用生動的語言以及具體的事例,將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有條理、有節(jié)奏地表達出來。在開展教學時,為幫助學生理解習作的關鍵詞,教師可以借助分解設問的方式,加深學生理解,如什么是“萬花筒”?你對“萬花筒”有怎樣的印象?這樣可以讓學生關注“萬花筒”的五彩斑斕,從而提高文章的生動性。緊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fā)散,將“事情的來源”作為第一級,將其發(fā)散為“學生自己的經(jīng)歷”,將“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作為第二級,實現(xiàn)文章結構的具象化[5]。當然,在教學期間,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跳出教師的框架進行個性化思維發(fā)散,從各種角度出發(fā),提升習作質量。在發(fā)散思維審題的基礎上,學生還要選取最佳的角度進行有效立意,并借助小組合作模式,營造良好氛圍,通過思維碰撞真正提升習作素養(yǎng)。小組成員可從不同角度討論,進一步豐富習作內容。
研究發(fā)現(xiàn),“花瓣式”氣泡圖重點解決的是“內容究竟寫什么”的問題,而想要學生形成更加具體和完整的思維框架,教師還需要借助魚骨圖,指導學生怎么寫,借助可視化圖示,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所謂“意格俱佳”中的“格”就是在說結構思路。思維可視化工具的運用,可以進一步呈現(xiàn)學生作文時的思維流程,使教師可以觸摸學生的思維脈絡。從實踐教學了解到,魚骨圖這類可視化示意圖適合記事類記敘文寫作,便于學生從起因、經(jīng)過、結果等角度入手開展寫作。魚骨圖是放射狀圖形,可以讓敘述的過程明晰化,幫助學生分清主次,確保文章層次分明。繪圖時,學生要先畫出魚頭、主骨、大骨等主干,然后再合理豐富中骨、小骨等內容。魚頭表示的是事件的起因,隨著魚骨主線的推進,呈現(xiàn)事情的經(jīng)過以及精彩的部分,魚尾表示的是最終的結果,而展開的中骨、小骨說明過程一波三折。由此可見,魚骨圖這類可視化示意圖的應用對習作有明顯的幫助,在魚骨圖可視化工具的作用下,學生可以進行有序思考,謀篇布局,提升文章的生動性和完整性,提高記敘文的習作質量。
(四)注重多元評價與知識遷移
目前,應用可視化工具開展習作教學已經(jīng)成為流行趨勢,為保障教學質量,在運用上述措施基礎上,教師還要實施科學的教學評價和知識遷移,發(fā)揮思維可視化工具的最大優(yōu)勢。需要開展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合理結合,注重過程性評價,借此激發(fā)學生的習作積極性。課后,學生要利用掌握的思維呈現(xiàn)方法完成作文,同時將方法和知識遷移到其他的學習中,優(yōu)化自主學習體驗,從而保證語文素養(yǎng)的合理提升。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階段,小學語文習作教學質量要求明顯提升。在此背景下,教師要轉換思路和教法,科學應用可視化工具,幫助學生進行思維開發(fā)和重構,使習作教學得到有效開展。教學期間,教師要以問題觸發(fā)學生思考,選擇正確的思維可視化工具,如流程圖、花瓣圖和魚骨圖等,促使學生發(fā)散思維,提高其思考能力與寫作水平,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津燕.以思維可視化方法促進小學習作教學的策略研究[J].生活教育,2023(9):35-39.
[2]龍子翅.基于思維工具的小學習作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22.
[3]楊瑤.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高段習作策略研究[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23):133-134.
[4]黃澤.基于過程寫作法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行動研究[D].鎮(zhèn)江:江蘇大學,2021.
[5]何艷瑩.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應用研究的可視化分析:以2007—2019年文獻為分析對象[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