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身乏術(shù),名片代往賀年
大年初一拜年的習(xí)俗由來已久,漢代就有互相拜賀新年的記載。宋代以后,拜年更是成為一種全民性的社交儀式,平日雖然久疏通問,但過年也要奉上祝福。兩宋之際的《東京夢華錄》中說“士庶自早相互慶賀”,南宋的《夢粱錄》中也記載大年初一“士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jié)”?;ハ鄦柡蜃8J亲怨乓詠淼膫鹘y(tǒng),但要在短短的幾天里,逐一當(dāng)面祝賀所有親友故交,也確實有著現(xiàn)實的困難?,F(xiàn)代人一般都是用短信、微信之類群發(fā)拜年祝福,古人自然也有他們的應(yīng)酬妙法,那就是群發(fā)祝?!百R年卡片”,用自己的名片代表祝福。
這種群發(fā)賀年卡的風(fēng)氣大概始于北宋哲宗時期,《清波雜志》載:“元祐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所謂的名刺,其實就是如今人們常使用的名片,古人也往往在互相拜訪時使用,上面的內(nèi)容一般是姓名、官職、家鄉(xiāng)之類的基本信息。早期的刺是竹片或者木片,唐宋時期當(dāng)然已經(jīng)變成紙片了,比較正式的用紅紙泥金字,偶爾也有用綾羅書寫,更為奢華。
宋代的一些官員文士,過年時要拜年的人太多,一則分身乏術(shù),短時間內(nèi)難以一一拜訪,二則對方也在四處拜年,未必時間湊巧,所以除了極為重要的親友,剩下的用寫上祝福語的特制名片來替代。這種名片主要靠家里的傭人趕到各戶人家分送,相對重要的則安排自己的子弟來送。
當(dāng)然,不能把所有的傭人都派出去,因為別人也會派人來送拜年名片,家里得有個人負責(zé)接受登記。一般是用紅紙做個大信封或者大紙箱,放在門口給其他人投遞拜年名片,上面寫著“接福”或者“代僮”之類的字樣。另外還要準(zhǔn)備一個本子,把拜年名片上的名字和住處登記下來,這個叫作“門簿”。清代的過年門簿,在第一頁往往要先虛構(gòu)幾個來拜年的尊貴賓客,常見的是“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xué)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此來圖吉利彩頭。
名副其實的“短信”
這種過年使用的名刺,雖然樣式上和平時用的名片差不多,但內(nèi)容上更像是一個極為簡短的問候信件,確實是字面意義上的“短信”。因其內(nèi)容都是一兩句客套話,古人們都不怎么重視,也沒有文人會將其作為作品收入文集,所以最早的拜年短信出自何人之手、具體文字如何,早已無從查考。
單就流傳至今的文獻來說,能找到的最早一份拜年帖,出自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秦觀。秦少游是江蘇高郵人,他的一份拜年名片,當(dāng)時被作為書法作品保留了下來,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失傳了,但南宋一位收藏家張世南家中收藏了這個帖子的石刻拓本,在他的著作《游宦紀(jì)聞》中記錄了其內(nèi)容:“觀敬賀。子允學(xué)士尊兄。正旦。高郵秦觀手狀。”帖子只有十七個字,最開頭的三個字是自己的名字加上敬賀字樣。古人有名有字,一般在和其他人的聊天中,稱呼自己要用名,表示謙遜。反過來稱呼別人則不能直呼其名,要稱呼字,不然就顯得很不禮貌。只有長者和上級,才可以對晚輩或下級直接稱名。后面六個字“子允學(xué)士尊兄”,子允是當(dāng)時一位館閣學(xué)士名叫常立的人的字,學(xué)士是其官職,尊兄是進一步的尊稱?!罢本褪谴竽瓿跻?,古人把大年初一稱之為歲朝、正旦、元旦,并不稱為春節(jié)。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才把“元旦”這個詞讓給了公歷的一月一日,又將傳統(tǒng)的元旦改為春節(jié)。第一個稱為“春節(jié)”的大年是1914年,距今不過百余年時間。最后的“高郵秦觀手狀”六個字是落款,高郵是其家鄉(xiāng),手狀是當(dāng)時寫名片落款常用的詞,因為這種名片并不雕版印刷,一般都是親筆手寫。
一到過年,主人要給各路人物送上拜帖,仆人飛奔趕路,后代將其稱為“飛帖”。清代顧祿的《清嘉錄》中說這一天蘇州拜年送帖的人“鮮衣炫路,飛轎生風(fēng),靜巷幽坊,動成哄市”。正如今天人們過年期間群發(fā)短信、微信,忙著回復(fù)短信、微信,這種“飛帖”式的祝福往往流于形式,很多人平時毫無互動,這時也互相送上拜年名帖,風(fēng)氣往往以收到的帖子數(shù)量多為榮。還有的人為了套近乎,給素不相識的名流或官員送去這種賀年帖,目的就是為了以后見面了可以套近乎:我就是過年給您發(fā)過拜年帖的某某??!
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中說當(dāng)時北京城里官員眾多,民間百姓給親友拜年,往往出于真心,官員們互相拜年,更多是人情世故,“京師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問識與不識,望門投刺,有不下馬或不至其門,令人送名帖者,遇黠仆應(yīng)門,則皆卻而不納,或有閉門不納者?!辈还苷J不認識,都給官員府邸上送拜年帖。有的官員為此深感煩惱,府上的仆人也很有眼力見,看到素?zé)o來往的人來送拜年帖子堅決不收,甚至連大門都不開。
越到后世,這種群發(fā)的拜帖就越多,清代褚人獲的《堅瓠集》中說:“拜年帖,國初用古簡,有稱呼??滴踔袆t易紅單,書某人拜賀。素?zé)o往還,道路不揖者,而單亦及之?!?/p>
“飛帖”無誠意,被投人家閉門不應(yīng)
起初拜年帖還跟以前一樣,要寫上對方的稱呼,到康熙年間以后,風(fēng)氣更加虛浮,連平時路上見面都不打招呼的人,過年也要送去拜年帖。這種帖子當(dāng)然就是批量寫成,不逐一寫收件人信息,就寫上自己的名字,“某某人拜賀”,派下人群發(fā),仆人發(fā)帖任務(wù)量太大,到門口喊一聲“接帖”之類的詞,還不等對方反應(yīng),把拜年帖塞到對方的接福袋子里就走。有的人家沒有準(zhǔn)備這種袋子,他們就直接塞門縫里便匆匆趕往下一家,正和今天在小區(qū)里挨家挨戶塞小廣告差不多。清代《燕臺月令》形容北京過年期間“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大約在康熙年間,一些富貴人家的拜年帖子材質(zhì)也變得講究,往往精心選擇硬紙片,另外還給它配上精美的錦盒。民國以后,印刷工業(yè)進步,又流行過一陣子定制的賀年卡,最常見的是在粉紅卡紙上用深紅字印上“恭賀新禧”“恭祝歲釐”,再加上自己的名字,如“某某拜”“某某鞠躬”之類。因為是提前印好,自然也沒有對方的稱謂,還是直接群發(fā)。
這種隨意群發(fā)的拜年帖,類似今天過年時,有人會復(fù)制一份不提對方姓名稱謂的拜年微信,發(fā)遍通訊錄里的好友。大家收到往往很不以為意,幾年前春晚上就有《群發(fā)的我不回》這樣的歌曲,唱出了不少人的心聲。在古代也有很多人對這種“泛濫”的祝福表示不滿,明代才子文徵明的詩說:“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彼m然對這種虛禮深感不滿,但也會隨著大風(fēng)氣投遞拜年帖。宋代的司馬光更嚴(yán)肅,不僅反對拜年帖,連平時登門的門狀也反對,認為這是“不誠”,“不誠之事,不可為也”。當(dāng)然清代也不是所有的人群發(fā)拜年帖都如此不講究,正如今天也有很多人會精心定制拜年短信、微信,至少發(fā)給不同的人會加上對方的姓名或職務(wù)等稱呼,顯得稍有誠意。
(編輯 鄭儒鳳 zrf9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