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德才兼?zhèn)?,以德為首”“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古人強調(diào)德在才前,由此可見人品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修身立德是為政之基,要求領導干部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做官先做人,從政先立德。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在官德建設中,今人亦可從古圣先賢的事跡和故事中學習借鑒他們優(yōu)秀的人品與官品,這對當下我們的黨風廉政建設和社會建設都不無益處。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官品的本意是區(qū)分官員地位高低的等級。有關資料記載,自魏、晉時期起,朝廷將官員的等級分為九品,即自一品至九品,北魏每品各分正、從,共十八品,四品以下各品又分上、下階,共三十階,唐、宋文職與北魏同,武職三品起分上、下階。明清沿襲前代規(guī)定并加以簡化,最高為一品,最低為九品,每品又分正從二級,共分十八級?!皻v代因之。其不入九品者,唐稱流外,明清稱未入流。”南朝梁沉約以詩著稱,他在所著 《神不滅論》中曰:“既有曉昧之異,遂成高下之差。自此相傾,品級彌峻?!?/p>
但官品同時也被指代為官者的人品高低和地位。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很好地詮釋了做人、做事、做官三者之間的關系與內(nèi)涵。我國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官員的人品修為,歷史上人品優(yōu)秀、官品高潔的官員比比皆是,以史為鏡,鞭策自我,古人的故事永遠激勵著我們?nèi)プ非笳钡娜似?、清廉的官品?/p>
在我國古代,有關品行的古文古詩俯拾皆是,譬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蓖醪g在《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寫道:“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薄氨摹奔锤邼嵡灏住⑷绫鶋K一般光明磊落的內(nèi)心。
這些詩詞的背后,承載了我國古代的大量清官廉潔的人格官品故事。比如,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忠君愛國、清正廉潔、勤政愛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和博大精深的學識才能,贏得了后世的敬仰和贊譽。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泵鞔_表達了為人為政都要有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態(tài)度。
《三國志·諸葛亮傳》如此記載諸葛亮的品行:“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彼拇ㄊ〉胤街竟ぷ鬓k公室工作人員認為,這段記載說明,諸葛亮擔任蜀國丞相,安撫體恤百姓,以禮儀法規(guī)教化百姓,并規(guī)范約束官員,根據(jù)實際情況權宜行事,誠心待人,公正無私;全國百姓都敬畏、愛戴他,實施的處罰和政令雖然嚴厲,卻無人有怨言,因為他嚴正公平且勸誡明白。
“以人為鏡”與“口蜜腹劍”的對比
正直忠誠與奸猾丑陋,在歷史上,這樣的人品與官品也有著數(shù)不勝數(shù)的鮮明對比。尤其是同朝為官,如果有著這種高下立見的反差,更是讓人品官品高潔者得到百姓擁護和愛戴,而人品官品卑劣者只會落得被百姓唾棄的下場。
唐朝宰相魏征為人正直、為官清正,在歷史上以敢犯顏直諫著稱,稱得上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人品與官品皆高潔的謀略家。他諫說唐太宗“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賢受諫”“薄賦斂輕租稅”等,被唐太宗稱為“一面可知得失的鏡子”。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深感悲痛:“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歿,朕亡一鏡矣!”
《舊唐書》對魏征的評價是:“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太宗)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shù)十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其實根于道義,發(fā)為律度,身正而心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臣,中不侈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jié),不以圖位賣忠。所載章疏四篇,可為萬代王者法。”“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魏征)達節(jié),才周經(jīng)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高度贊揚了魏征為國為民的正直與正派。
與魏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唐朝的另一個身居宰相高位者李林甫卻大權獨攬,蔽塞言路,排除異己,迫害賢才。在李林甫的專橫跋扈下,加上唐玄宗自己的昏庸放縱,唐初比較清明的朝政風氣為之一變,為后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翱诿鄹箘Α钡某烧Z就是說的李林甫表面和善、言語動聽,實則暗中陰謀陷害威脅到他相位的官員。
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如此評價李林甫:“牛仙客既為林甫所引進,專給唯諾而已。然二人皆謹守格式,百官遷除,各有常度,雖奇才異行,不免終老常調(diào);其以巧諂邪險自進者,則超騰不次,自有它蹊矣。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凡為上所厚者,始則親結之,及位勢稍逼,輒以計去之。雖老奸巨猾,無能逃其術者?!笨梢姰敃r百姓和后人對李林甫妒害忠良、奸惑蒙蔽所為是不齒的。
“世風常伴政風變,人品應隨官品升”
人品立德,官品立世,這樣的典型人物和事跡,即使到了腐朽的晚清依然不乏其人。曾國藩是晚清第一名臣,后世評價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國藩以“八德”自勉,此即他的人品準則,曰勤、儉、剛、明、孝、信、謙、渾。被譽為“曾國藩研究第一人”的作家唐浩明評點:曾氏在這里所提出的八德,是他一貫所看重的八種品性,他在許多場合用不同的語言,反反復復地表達他對這八種品性的看重。曾國藩還認為,人品比能力更重要,他在寫給諸弟的信中多次強調(diào)“德”的重要性,“吾人只有進德、修業(yè)兩事靠得住”“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等語句,常見于其家書中。
位于今河北省滄州河間市的河間府署有一副警世勵志的對聯(lián):“世風常伴政風變,人品應隨官品升?!敝麜r評作者汪金友先生對此感悟頗深,他表示,“人品應隨官品升”說的是一個官員的職務升遷之后,其品行道德也應跟著提升。職務越高,所擔負的責任越大;級別越高,對自己的要求應越嚴。這就需要更加正直厚道、誠實善良、謙虛謹慎、廉潔自律。因為越是處于高位,盯著你的眼睛越多,只有兢兢業(yè)業(yè)、克己奉公,才能使自己的品行道德與官品一起提升。
鑒古知今,人品是官品的基礎,官品是人品的折射。共產(chǎn)黨人的修身立德更是比古人要求高得多,而且領導干部的人品,應比普通老百姓的人品要求更高,只有這樣,領導干部的官品才能有深厚的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高度重視黨員干部的修身立德,要求黨員干部做人要有人品,為官要有官德,要在實踐中把做人與做官統(tǒng)一起來,把做人的過程作為完善自我人格、夯實從政基石的過程,把做官的過程作為提升政德境界、踐行為民宗旨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宋代呂本中的名言:“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贝巳拢档妹恳粋€黨員干部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