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小學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的應用價值,并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出發(fā)點,總結了小學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更新教育理念,奠定教學基礎;做好備課工作,挖掘教材資源;精心創(chuàng)編故事,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開展多元閱讀;關注人文元素,鍛煉思維能力。
關鍵詞:活動式故事教學;核心素養(yǎng);小學英語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研究專項課題“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2ZJY1358)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吳華西(1981—),女,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梧州市新興小學。
義務教育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接力版小學英語教材故事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內容貼近生活,能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支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相對完整、真實的語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整合了英語學習活動觀以及故事教學兩種形式。英語學習活動觀是以英語語言學習為基礎來引導學生深入分析英語主題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不僅包括知識點學習,還包括知識探索、知識遷移和實踐應用[1]?;谶@一理念,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主要目標,通過趣味化的故事教學,讓學生能夠實現(xiàn)語言、文化、思維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一、小學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的應用價值
(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語言含義
在小學英語學習活動中,受年齡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詞匯量有限,部分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述的內容一知半解,這不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借助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營造出趣味化的課堂教學氛圍,使英語語言教學不再枯燥,有效提高英語課堂的情境性,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進入特定的語境中,迅速集中注意力,從而更好地理解語言含義。
(二)降低學生的知識遺忘速度
小學階段的英語課時不如語文、數學學科的課時多,學生的英語課堂學習時間有限,加之大多數學生除了在課堂上進行學習,在其他時間較少會使用英語,因此,在學習了新單詞、新句子之后很容易遺忘。采用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練習、表演過程中重復運用所學知識,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有效降低學生的知識遺忘速度。
(三)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采用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小學生對故事比較感興趣,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能夠讓他們在愉悅、輕松的氛圍下學習語言知識,從而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而且,故事教學法比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加生動有趣,與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征相契合[2]。
(四)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
在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對學生學習成果具有直接影響。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弱,即便是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也仍存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這個問題,導致在英語課堂上的表現(xiàn)不理想。對此,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吸引學生注意力。而教學實踐證明,采用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聽得更加認真,主動舉手發(fā)言,有效延長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五)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發(fā)展
采用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多種能力。比如:讓學生聽故事可以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在講完故事之后鼓勵學生復述,可以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進行表演,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應用能力。此外,表演過程也是學生進行團隊合作的過程,學生可在溝通互動中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與合作能力,這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十分有益。
(六)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活動并不單是為了給學生傳播知識,還要關注學生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根據相關調查,在語言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欲強、性格開朗的學生往往學習速度更快。這是因為語言學習需要交流、溝通和表達,只有主動展示自我,學生才能夠真正掌握語言知識。學生如果因為害怕出錯而不敢開口表達,就難以獲得好的英語學習效果。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生活,契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能夠緩解學生的負面情緒,讓學生迅速融入學習活動中,在合作學習中受到同伴的鼓勵,從而克服困難,這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奠定教學基礎
若想借助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就要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需要進行科學的引導,鼓勵學生主動分析、思考和探究,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將英語課堂交給學生[3]。教師要主動掌握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的應用方法,注重語言組織的科學性,在教學前需要提前搜集豐富的英語故事和資料,選擇合適的故事講述方法。教師還可以嘗試自行編撰、擴寫故事,這對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文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主動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量,編寫適合小學生的英文故事。故事既是開展英語教學的重要載體,也是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媒介。在應用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有包容性思維,充分兼顧知識目標、文化目標和情感目標,基于學生現(xiàn)有語言基礎、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同時,為了確保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具有針對性,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和思考問題,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精心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英語故事。
(二)做好備課工作,挖掘教材資源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有的學生對英語課程感興趣,有的學生對英語課程缺乏興趣。面對不同基礎、不同興趣的學生,教師必須做到因材施教。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關注兩個要點。一是備好教材。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在采用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時,教師要以教材為出發(fā)點。小學英語教材內容體現(xiàn)了螺旋式上升的特點,教師必須整合好教材內容,掌握年級之間的知識銜接情況,不僅要備好本課的內容,還要備好學期計劃、主題教案、單元教案和復習教案。二是要明確具體的活動式故事教學要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課堂上有所收獲[4]。在英語課堂中,學生各有各的習慣和學習興趣,教師必須主動了解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以及每個學生的英語基礎,結合學生的層次需求來設置活動式故事教學活動,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在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述的故事應與具體的教材內容緊密相關,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言知識,了解故事情節(jié),把握故事角色的心理特點,同時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推測故事發(fā)展的方向,思考故事的深層寓意,這樣才能使師生更好地合作,探究主題意義。
(三)精心創(chuàng)編故事,設計活動環(huán)節(jié)
在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下,教師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通過精心編撰的故事引導學生主動來尋求問題答案。同時,教師創(chuàng)編的故事應適應學生的學習整體風格和學習方式,如體驗型學習、接受式學習、自主式學習、探究式學習、合作式學習等。另外,教師創(chuàng)編的故事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包含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且具備多樣性主題,這樣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將與學生衣食出行、人際交往等相關的內容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創(chuàng)編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幻故事、卡通故事、幽默故事、生活故事等,同時借助相應的圖片、實物、微課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
以接力版《英語》五年級下冊“Lesson 4 Don't play football on the street.”中Picture story板塊“Two Birds”的教學為例。在呈現(xiàn)教材插圖后,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from the story?”。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踴躍發(fā)言:“Who are in the story?”“Is the black bird falling down or ill?”“Why is the black bird sleeping under the tree?”“What is the end of the story?”“Who can help him?”“How does the black bird solve his trouble?”等等。教師可以將學生提出的問題簡要記錄在黑板上,同時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文本內容后,檢查自己的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如果學生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或故事中沒有答案,教師可以讓學生想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法。
(四)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開展多元閱讀
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的方式非常多,根據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的要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三種情境。一是實物類情境。小學生的思維還處在發(fā)展階段,他們往往難以理解復雜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常常接觸的實物,如衣服、裝飾等,以此創(chuàng)設實物類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二是多媒體情境。多媒體能夠將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動畫結合起來,小學生的思維活躍,利用生動的圖片和視頻可以調動他們的多重感官。在英語活動式故事教學中,視頻可以說是學生最為感興趣的一種情境呈現(xiàn)方式,教師可以根據故事素材提前制作相應的微課視頻,而后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故事之中。三是活動式情境?;顒邮角榫衬軌蜃寣W生動腦、動手。在設計活動式情境時,教師需要關注活動形式與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之間的聯(lián)系。比如游戲情境是學生頗為喜愛的一種情境,對此,教師可以將故事改編成一種游戲,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熟練掌握英語知識,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表演活動,讓學生結合故事角色表達自己,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情境[5]。
(五)關注人文元素,鍛煉思維能力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我國學生相對缺乏應用英語的語言環(huán)境,這也制約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發(fā)展。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發(fā)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借助故事的人文性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一,教師可引導學生基于故事內容進行深入思考。例如,小學高年級學生對很多事物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們邏輯思維能力逐步提升,能夠理解故事內涵。因此,在講完故事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共同分析故事內容的獨特性和價值,或開展中西方文化對比活動。第二,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來開展語言輸出活動。思維導圖是鍛煉學生思維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借助思維導圖來開展語言輸出活動。比如:在引導學生梳理故事重難點時,教師可以利用內容梳理型的思維導圖;為了讓學生把握故事脈絡,教師可以利用結構型的思維導圖。除此之外,故事中蘊含的人文元素也值得深入挖掘,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鏈等方式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中的人文價值,通過具有指向意義的問題讓學生層層遞進展開分析,實現(xiàn)正確價值觀念培養(yǎng)的目標。
三、總結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能夠豐富授課模式,激活學生思維,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深刻認識到這一模式的教學價值,以核心素養(yǎng)為引領,創(chuàng)新活動式故事教學模式的應用,結合教材內容、單元主題合理設計故事,讓學生逐步積累語言知識,實現(xiàn)能力提升。
[參考文獻]
[1]邱新歡.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小學英語教學資源的使用現(xiàn)狀研究[D].聊城:聊城大學,2022.
[2]韓雪梅.英語繪本教學對小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影響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3]毋思遠.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小學英語故事體驗式教學:以PEP《英語》三年級上冊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2(12):23-26.
[4]徐蔚青.小學英語教學中講好“中國故事”的意義及教學策略[J].教書育人,2023(28):32-34.
[5]孫如珺.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繪本“悅讀”模式:黑布林英語C級The Thirsty Tree教學設計[J].新課程,2024(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