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初中物理課程思政是新課改的風向標,指向核心素養(yǎng),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與道德力。教師應梳理物理教材中的思政素材并“為我所用”———以真實情境促物理觀念的建構、以合作探究促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以古今輝煌促文化自信的增強、以實際應用促共生理念的強化,真正發(fā)揮物理課程思政的多重功效。
關鍵詞:初中物理;思政元素;核心素養(yǎng);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課程思政是學科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舉措和重要抓手[1]。如何讓課程思政發(fā)揮多重功效,讓道德生成在學科教學中變得自然而然,讓學生在知識學習與立德樹人的雙軌道上都有所收獲,考驗著教師的專業(yè)能力。物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應將其篩選、盤活后“為我所用”。
物理課程思政教學應指向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無論是物理觀念的明晰,還是科學思維的開發(fā);無論是科學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還是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的建立,都與物理思政元素聯(lián)系在一起。素養(yǎng)為本理念下的初中物理課程思政,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力與道德力,為學生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
(一)物理教材中思政素材梳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既有物理淵源的物理史,又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既有前景喜人的科技前沿素材,又有觸目驚心的反面素材。教師應梳理其中有意義、有價值的思政素材,將其分類后恰到好處地滲透到物理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品性的純化與道德的生成奠定基礎,彰顯物理思政課的魅力與作用(見表1)。
(二)思政元素與核心素養(yǎng)
思政元素與核心素養(yǎng)既有交叉,又有重疊。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滲透,能夠較好地貫徹新課標及新課改理念。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正是滲透思政元素的典型課例。緊扣本課中的思政元素,輔之以必要的活動鏈,能更好地培育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見表2)。
(一)以真實情境促物理觀念的建構
“入境始于親?!痹谡鎸嵡榫持袧B透思政元素,學生容易建構物理觀念?!奥曇舻漠a生與傳播”教學中,教師制作了一個一分鐘的視頻,包括雨滴聲、鳥叫聲、流水聲、交談聲、風聲、樂器的聲音、市場上的叫賣聲等,引領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在此基礎上,引出關于物理觀念的問題:“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其傳播的介質是什么?發(fā)聲與不發(fā)聲的區(qū)別是什么?”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可繼續(xù)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具身體驗,如撥動鋼尺、撥動橡皮筋、地上跺腳等,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物體發(fā)聲時都在振動”這個規(guī)律。引領學生再次列舉更多物體的發(fā)聲方式,使物理觀念的建構有效落地,如蜜蜂是靠翅膀振動發(fā)聲的。這種源自于學生對身邊物體的真實感受的例子往往更真切、更有說服力,能讓學生意識到振動的產生與停止,即是聲音開始與消失的標志。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留聲機,并告知學生這個儀器因為有磁帶、光盤、磁卡等零部件,可以記錄、保存、還原聲音,讓“振動”這個概念深深烙印在學生頭腦中。
(二)以合作探究促科學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作為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是較為重要的思政元素。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水樂器”的制作、真空罩實驗、乒乓球被彈開的實驗、通過示波器軟件演示聲音的過程……學生一步步理解到傳播聲音的介質是多種多樣的,并且其傳播速度各不相同;沒有空氣就無法傳播聲音,月球上面對面說話聽不見就是明證。這一切都需要小組合作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材料的互補、實驗思路的調整、實驗過程的改進等,都是在有意義的合作中完成的,提升了學生的集體成就感與歸屬感,讓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感有效落地。
(三)以古今輝煌促文化自信的增強
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的浸潤作用是無痕而高效的,前沿科技也是激發(fā)學習熱情的思政元素,兩者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感受祖國強大,增強民族自豪感[2]。如表2所示,物理教材中既有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素材,又有光芒四射的前沿科技素材,盤活這樣的學習資源,正是物理課程思政的應有之義。
教師大屏幕出示張繼的《楓橋夜泊》后提出問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嗎?緊接著出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引領學生討論“怕得魚驚不應人”中蘊含的物理知識;再出示沈括《夢溪筆談》中的相關論述,討論“大地也能傳聲”的科學原理……讓傳統(tǒng)文化進課堂,讓學生于不經意間增強文化自信。
講述“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時,單一的理論灌輸不足以吸引學生,也不足以打造理想課堂。教師可以選取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劉洋、陳冬、蔡旭哲的相關視頻,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視頻中他們雖面對面,卻要用無線電進行交流,用事實向學生證明真空不能傳聲這一物理現(xiàn)象。這樣的視頻讓學生的心中充滿了自豪感,科技也成為了課程思政中的關鍵要素。
(四)以實際應用促共生理念的強化
安全無小事。學生安全防范意識的強化與應急救護能力的提升,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理論中,也應該落實到課程思政中。通過學用結合,引領學生珍愛生命,也是物理學科素養(yǎng)落地生根的體現(xiàn)之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中關于隧道底部或礦山深處發(fā)生安全事故后如何發(fā)出呼救及救援信號的設計,指向生命意識及安全意識,是不可或缺的思政元素滲透點。教師應組織學生通過情境模擬,在理解固體可以傳播聲音的同時,以實際應用促進學生共生理念的強化。
(一)滲透要適合學生學情
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盡管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但仍然缺乏理性認識,需要感性認識的輔助[3]。初中生感性認知居多,更容易接受與年齡段相匹配的學習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入思政素材時,取舍有度,適當增添或簡化,深入挖掘適合于初中生思維邏輯的學習素材,讓資源能更好地為初中生所用,從而提升學習能力。這給我們一個啟發(f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從學生視角和學情出發(fā)進行物理思政教學的建構,能夠讓滲透更自然、更高效。
(二)滲透要做到自然高效
相對于陳舊、機械的灌輸,新穎、具象、活潑的情境滲透更能贏得初中生的認可與青睞。情境所具有的激活、暗示或啟迪作用,能夠讓思政元素的滲透變得自然而然?!奥曇舻漠a生與傳播”一課中的很多思政素材正是通過情境化的手段介入到課堂教學中的,達到了“入境始于親”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想方設法做到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有機結合,讓隱形滲透成為教學中的常態(tài)(見表3)。
(三)滲透要兼顧深度寬度
“深度”是指物理學習不僅僅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培植了學生的文化自信,激活了學生愛祖國、愛科學的內驅力。一些思政素材,意蘊十足,折射著多重功效,需要師生具備高度的敏銳力才能挖掘出來?!奥曇舻漠a生與傳播”一課中引入的諸多思政素材都是有“魂”、有“根”的,也是有深度的,指向學生道德與精神世界的重建,其中展現(xiàn)出的奮斗、質疑、堅持不懈等精神,不經意間成為學生成長的鈣質。
“寬度”指物理思政教學要深挖教材,廣選思政素材,讓開放性學習資源為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助力?!皩挕边€指滲透的渠道要廣,如導學案設計、思政微作業(yè)重構、學習結果評價等,都應該有思政的影子;新授課、復習課、習題課等都能指向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奥曇舻漠a生與傳播”中的文化資源、地理知識資源以及模擬情境等,需要輻射到教學的每一時刻與每一個細微處。所謂的“全方位育人”和“立體化育人”正是拓展課堂寬度的體現(xiàn)。
總之,物理課程思政與培育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是一條漸行漸寬的課改之路。物理教師應該引領學生邁上這條路,在掌握物理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生長出面向未來道德社會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貴安,董莎,冷德林.中學物理課程思政面臨的挑戰(zhàn)與實踐路徑探索[J].教學與管理,2022(24).
[2]付國富,門康康.滲透課程思政元素促使核心素養(yǎng)落地: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為例[J].中學物理,2023,41(18).
[3]趙寧.“課程思政”融入初中物理課堂的育人價值[J].物理教學,2022,44(11).
見習編輯/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