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靜婷,藺 楠,施俊鳳
(山西農業(yè)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灰霉病是水果貯運期間最常發(fā)生且破壞性最強的病害,尤其是漿果類水果[1]?;颐共〉牟≡鸀榛移咸焰呙梗˙otrytis cinerea),屬腐生致病菌,在果實采前和采后均可被侵染?;移咸焰呙箤Νh(huán)境的適應能力強,其孢子在低溫條件下即可萌發(fā)生長,在貯藏環(huán)境中極易繁殖,嚴重影響果品的商品價值及食用價值。長期以來,化學殺菌劑是防治果蔬采后腐爛的主要方法,但化學殺菌劑易造成環(huán)境污染,產生植物耐藥性,且其殘留也對人體健康有害[2-3],因此,尋找新的無公害防治方法勢在必行[4]。
目前,微生物防治方法由于無殘留、不產生耐藥性等優(yōu)點,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替代化學殺菌劑的方法之一[5]。大量研究表明,拮抗菌可以有效防治灰霉病。Karabulut等[6]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檸檬形克勒克酵母(Kloeckera apiculata)能有效控制貯藏30 d 的桃灰霉病的發(fā)生,貯藏45 d 時,生防效果超過83%。White等[7]將灰綠鏈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virides)菌株制成可以預防萵苣灰霉病的菌劑Mycostop。Zahavi等[8]研究表明,假絲酵母(Candida guilliermondii)對葡萄上由灰葡萄孢霉及黑曲霉引起的腐敗具有明顯的抑制效果,與對照相比,分別可以減少腐敗損失約17%和60%。Shi等[9]發(fā)現(xiàn),采用1×109CFU/mL腸桿菌Enterobacter cowanii對番茄進行傷口接種試驗,對果實灰霉病的生防效果可達95.24%。Hassan等[10]發(fā)現(xiàn),拮抗菌沙福芽孢桿菌(Bacillus safensis)B3可以通過水解灰葡萄孢霉的細胞壁抑制草莓灰霉病的發(fā)生。
本研究以梨果灰霉病為靶標,從葡萄果實表面分離、篩選出具有抗菌活性的細菌菌株。利用生理生化和分子鑒定相結合的方法,對菌株H-1 進行鑒定,并對其體外抑菌作用和生防效力進行評價,旨在為果蔬采后灰霉病防治新方法提供理論依據(jù)。
1.1.1 材料與試劑
拮抗菌株分離自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種植的‘玫瑰香’葡萄表面,GeneBenk登錄號為OP919568.1;用于拮抗菌生防效果試驗的梨果采自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品種為‘酥梨’;病原菌由本實驗室從自然發(fā)病的草莓、葡萄、梨果等病健交界處分離,經(jīng)科赫氏法則鑒定和分子鑒定等方法確定,保存于本實驗室。
27F/1541R 引物、gyrB-34F/gyrB-977R 引物,華大基因科技集團公司;MRS培養(yǎng)基、LA培養(yǎng)基、LB肉湯培養(yǎng)基,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TaqDNA 聚合酶,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核酸染料、D2000DNA Marker、D-絲氨酸、D-天冬氨酸、甘氨酸-L-脯氨酸、L-丙氨酸、L-精氨酸、L-天冬氨酸、L-谷氨酸、L-組氨酸、L-焦谷氨酸、L-絲氨酸、D-葡糖酸、D-葡萄糖醛酸、葡糖醛酰胺、粘酸、奎寧酸、糖質酸、L-乳酸、檸檬酸、α-酮戊二酸、D-蘋果酸、L-蘋果酸、溴代丁二酸、萘啶酸、α-丁酮酸、乙酰乙酸、丙酸、乙酸、甲酸、ρ-羥基苯乙酸、γ-氨基丁酸、α-羥丁酸、β-羥基-D,L-丁酸、氨曲南、DL-精氨酸、糊精、D-麥芽糖、D-海藻糖、D-纖維二糖、龍膽二糖、蔗糖、松二糖、水蘇糖、D-棉子糖、α-D-乳糖、D-蜜二糖、β-甲基-D-葡糖苷、D-水楊苷、N-乙酰-D-葡糖胺、N-乙酰-β-D-甘露糖胺、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神經(jīng)氨酸、α-D-葡萄糖、D-甘露糖、D-果糖、D-半乳糖、3-甲基-D-葡萄糖、D-巖藻糖、L-巖藻糖、L-鼠李糖、肌苷、乳酸鈉、夫西地酸、D-山梨醇、D-甘露醇、D-阿糖醇、肌醇、甘油、D-葡糖-6-磷酸、D-果糖-6-磷酸、果膠、D-半乳糖醛酸、L-半乳糖酸內酯、竹桃霉素、利福霉素、二甲胺四環(huán)素、林可霉素、鹽酸胍、蛋白酶K、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十四烷硫酸鈉、萬古霉素,北京索萊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甲基紅、溴甲酚紫、四唑紫、四唑藍、KOH、檸檬酸鈉、硝基酚-β-半乳糖苷、明膠、丁酸鈉、溴酸鈉、丙酮酸甲酯、D-乳酸甲酯、氯化鋰、亞碲酸鉀、吐溫40、次氯酸、異丙醇,天津市致遠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1.1.2 儀器與設備
DHP-9272型電熱恒溫培養(yǎng)器,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DW-HL340 超低溫冷凍儲存箱,中科美菱低溫科技有限公司;ALLEGRAX-30R 型高速冷凍離心機,貝克曼庫爾特公司;LifeECO 型基因擴增儀,杭州博日科技有限公司;Geldol-Lt 315 型凝膠成像系統(tǒng),美國UVP 公司;DYY-6C 型電泳儀電源,北京市六一儀器廠;BX51 型微分干涉相差顯微鏡,日本OLYMPUS 公司;UItrospec20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GE HealthCare Technologies 公司;PHS-25 型雷磁pH 計,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1.2.1 拮抗菌株H-1的鑒定
將保存于實驗室的拮抗菌株H-1 接種于LA 培養(yǎng)基中,160 r/min,26 ℃培養(yǎng)24 h 后,10 000 r/min 離心10 min,取沉淀并用無菌水清洗3 次后離心,再于-4 ℃保存用于后續(xù)試驗。
1.2.1.1 基因組DNA的提取
使用SDS-蛋白酶K 裂解,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沉淀細胞碎片和多糖,再用異丙醇沉淀的方法提取基因組DNA。
1.2.1.2 菌株H-1的16S rDNA克隆
按照Coenye 等[11]的方法擴增細菌16S rDNA。引物為27F(5’-AGA GTT TGA TCC TGG CTC AG-3’)和1541R(5’-AAG GAG GTG ATC CAC CC-3’)。PCR擴增反應條件為:94 ℃預變性5 min;94 ℃變性40 s,55 ℃退火50 s,72 ℃延伸1 min 15 s,共35 個循環(huán);72 ℃終止10 min。PCR反應體系為:TaqDNA聚合酶(5 U/μL)0.8 μL;10×PCR Buffer(Mg2+Plus)10 μL;dNTP Mixture 8 μL;模板DNA 2.5 ng;引物F1(10 μmoL/L)2 μL,引物R1(10 μmoL/L)2 μL;ddH2O補足至100 μL。PCR 產物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及EB 染色后用紫外凝膠成像系統(tǒng)進行分析,回收目的片段并純化后,由上海英駿基因有限公司進行序列測定。
1.2.1.3 菌株H-1的gyrB基因克隆
參照Yamamoto等[12]的方法,克隆gyrB基因的正向引物為gyrB-34F(5’-ggTgTWRgKgCNgTCgTAAACg-3’),反向引物為gyrB-977R(5’-CCSgCAgARTCACCCTCTACg-3’)。PCR 反應條件為:95 ℃預變性5 min;95 ℃下變性1 min,55 ℃下退火2 min 15 s,72 ℃下延長2 min 15 s,3 個循環(huán);95 ℃下變性35 s,55 ℃下退火1 min,72 ℃下延長1 min 15 s,30 個循環(huán);72 ℃終止7 min。PCR產物經(jīng)1%瓊脂糖凝膠電泳及EB染色后用紫外凝膠成像系統(tǒng)進行分析,回收目的片段并純化后,由上海英駿基因有限公司進行序列測定。
gyrB基因序列反應體系為100 μL:Taq(5 U/μL)0.8 μL;10×PCR Buffer(Mg2+Plus)10 μL;dNTP Mixture(2.5 mmol/each)8 μL;模板DNA 2.5 ng;gyrB-34F(10 mmol/L)2 μL,gyrB-977R(10 mmol/L)2 μL;ddH2O補足至100 μL。
1.2.1.4 同源比較及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構建
將克隆的基因DNA 序列進行測序后,進行Blast同源性比較,使用MEGA4.1 采用鄰接法(Neighbor-Joining)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自展數(shù)據(jù)集為1 000次[13]。
1.2.1.5 生理生化指標分析
依據(jù)《伯杰氏細菌鑒定手冊》[14]第8 版對菌株進行生理生化測定。
1.2.2 拮抗菌H-1對病原真菌的體外抑制
1.2.2.1 拮抗菌H-1與病原真菌對峙培養(yǎng)
采用菌碟法,將菌株H-1純化后,挑取單菌落接種于100 mL 的LB 培養(yǎng)基中,37 ℃200 r/min 振蕩培養(yǎng)24 h,采用稀釋平板法測定濃度后,以無菌水配制濃度分別為1×105、1×106、1×107、1×108、1×109CFU/mL的拮抗菌懸浮液。在直徑9 cm的培養(yǎng)皿中倒入PDA培養(yǎng)基,待培養(yǎng)基凝固后,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拮抗菌H-1 懸浮液100 μL,對照(CK)加無菌水涂布均勻后,無菌風吹干,再于中心點分別接入直徑為5 mm的細極鏈格孢、灰葡萄孢霉、串珠鐮孢菌菌餅。26 ℃下恒溫培養(yǎng),5~7 d 后測量菌落直徑,并計算其抑制率。每個處理3次重復,試驗重復3次。抑制率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dC代表對照菌落直徑,mm;dT代表不同處理條件下菌落直徑,mm。
1.2.2.2 拮抗菌對灰葡萄孢霉菌絲形態(tài)的影響
在PDA 平板中心點接種灰葡萄孢菌,在距平板中心1/3 處采用劃直線方式接種H-1 菌株,26 ℃下培養(yǎng)3 d 后分別挑取背對拮抗菌和面對拮抗菌的灰葡萄孢菌菌絲,于掃描電鏡下觀察菌絲的形態(tài)變化。
1.2.3 拮抗菌H-1對酥梨采后灰霉病的抑制作用
取無病蟲害的健康梨果,用2%NaClO 對果實進行表面消毒,并于果實腰部刺直徑5 mm深3 mm的傷口,每個果實2個傷口。H-1菌沉淀中加入無菌水稀釋,在傷口處分別滴加濃度為1×108、1×109、1×1010、1×1011CFU/mL 的拮抗菌H-1菌懸液,對照(CK)加無菌水。2 h 后在傷口處接種1×105CFU/mL 的灰葡萄孢(B.cinerea)20 μL,室溫下保濕培養(yǎng)5 d,然后測量病斑直徑并計算抑制率。每個處理20 個果實,試驗重復3次。
1.2.4 數(shù)據(jù)處理
將細菌菌株H-1 于26 ℃培養(yǎng)24 h 后,菌落呈圓形,邊緣不整齊,不透明,乳脂色(圖1A)。將菌株革蘭氏染色后,置于微分干涉相差顯微鏡下觀察,菌株呈桿狀,為革蘭氏陽性菌(圖1B)。
采用Biolog GEN III MicroStation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對菌株H-1 的生理生化特性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 和表2 所示。由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菌株H-1可以形成芽孢,同時可利用多種碳源和氮源。
表1 菌株H-1的生理生化特征Table 1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H-1
表2 菌株H-1 對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利用情況Table 2 Utilization of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 and nitrogen sources by strain H-1
試驗所用引物擴增出的基因組16S rDNA序列全長為1 437 bp。將所測得序列經(jīng)Blast同源性比較后,以日內瓦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genavense)為外群,使用MEGA4.1軟件,采用鄰位連接法構建該菌株的16S rDNA 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2),進行1 000 次的相似度重復計算,圖中發(fā)育樹節(jié)點只顯示Bootstrap值大于50%的數(shù)值。聚類結果顯示,菌株H-1 與解淀粉芽孢桿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暹羅芽孢桿菌(Bacillus siamensis)聚為一類,表明其親緣關系較近。
圖2 通過鄰接法構建的基于菌株H-1 16S rDNA 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2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16S rDNA sequence of strain H-1 constructed by Neighbor-joining
為了更準確鑒定細菌菌株H-1,通過對持家基因gyrB進行進一步驗證,擴增的片段經(jīng)測序所得序列長度為892 bp。為了進一步鑒定菌株H-1的種,將所測得序列經(jīng)Blast進行同源性比較后,以芽孢桿菌Bacillus safensisFO-036bT為外群,使用MEGA4.1軟件采用鄰位連接法構建該菌株H-1的gyrB基因系統(tǒng)發(fā)育樹(圖3)。結果表明:菌株H-1 與貝萊斯芽孢桿菌(Bacillus velezensis)BCRC 17467T聚為一類,自舉支持率為100%,所以確定菌株H-1為貝萊斯芽孢桿菌。
圖3 通過鄰接法構建的基于菌株H-1 gyrB基因序列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Fig.3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gyrB sequence of strain H-1 constructed by Neighbor-joining
2.5.1 拮抗菌H-1對病原真菌的體外抑制效果
由圖4可以看出:供試的不同濃度的拮抗菌H-1均可以有效抑制串珠鐮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細極鏈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菌絲的正常生長,且拮抗菌H-1的菌液濃度越高,其抑菌作用也越強。結果顯示:拮抗菌H-1 對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最強,當菌液濃度為1×105CFU/mL時,抑制率達85.12%,菌液濃度達到1×108CFU/mL時,能完全抑制該病原真菌的生長。H-1 對串珠鐮孢菌的抑制作用最弱,在菌液濃度為1×105CFU/mL時,抑制率為78.25%。
圖4 不同濃度拮抗菌H-1菌懸液對3種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Fig.4 Inhibitory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ntagonistic H-1 bacterial suspension against three pathogenic fugus
2.5.2 拮抗菌對灰葡萄孢霉菌絲形態(tài)的影響
根據(jù)“2.5.1”的試驗結果,貝萊斯芽孢桿菌H-1對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最強。兩者對峙培養(yǎng)后,于掃描電鏡下觀察菌絲形態(tài)??梢钥闯?,背對拮抗菌端的灰葡萄孢菌菌絲外表光滑,生長均勻,較粗壯(圖5A);面對拮抗菌端的灰葡萄孢菌菌絲粗細不均勻,表面皺縮,有內含物溢出(圖5B)。說明貝萊斯芽孢桿菌H-1 能改變灰葡萄孢霉菌絲形態(tài),抑制菌絲生長。
圖5 拮抗菌H-1對灰葡萄孢霉菌絲生長的影響Fig.5 Effect of antagonistic strain H-1 on mycelial growth of Botrytis cinerea
2.5.3 拮抗菌H-1對酥梨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果
接入不同濃度的拮抗菌懸浮液后,梨果對灰霉病的抑制率及病斑直徑統(tǒng)計結果如圖6 所示。隨著拮抗菌懸液濃度的升高,抑制率呈上升趨勢,病斑直徑呈下降趨勢。培養(yǎng)5 d時調查顯示:對照組的抑制率為0,病斑直徑達3.15 cm;使用1×1010CFU/mL拮抗菌懸浮液處理的抑制率高達94.76%,病斑直徑為0.62 cm 時,抑制灰霉病效果顯著;而使用最高濃度1×1011CFU/mL處理時,可完全抑制灰霉病的發(fā)生。
圖6 拮抗菌H-1對酥梨采后灰霉病的抑制作用Fig.6 Inhibitory effect of antagonistic strain H-1 on Botrytis cinerea of postharvest crisp pear
芽孢桿菌(Bacillusspp.)作為生防細菌,已廣泛應用于動物和植物的病害防控,也是當今微生物生態(tài)防控的研究熱點。貝萊斯芽孢桿菌(Bacillus velezensis)為芽孢桿菌屬的一個新種,于2005 年由西班牙科學家從貝萊斯河流中分離而來,故得名貝萊斯芽孢桿菌[15]。貝萊斯芽孢桿菌與其親緣關系相近的種通過表型難以區(qū)分,經(jīng)典的分類學方法,如形態(tài)和生理特征、細胞壁成分、(G+C)摩爾分數(shù)等難以有效區(qū)分芽孢桿菌復合群內的各個種[16]。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貝萊斯芽孢桿菌的物種鑒定更加高效、準確。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進化分析,貝萊斯芽孢桿菌與枯草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死亡谷芽孢桿菌的親緣關系較近,序列相似性高達99%,高于物種劃分推薦的閾值(>98.65%)[17]。因此,僅通過16S rRNA 基因序列不能準確鑒定。而gyrB基因的相似性與DNA雜交結果有很好的線性關系[18],因此可以借助此基因清晰鑒定到種。本研究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點,通過持家基因gyrB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將菌株H-1與同屬的不同種區(qū)別開來。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發(fā)現(xiàn)貝萊斯芽孢桿菌不僅可以促進動植物生長,而且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可應用于生物防治、藥物研發(fā)、食品發(fā)酵和工業(yè)應用等領域[19-21]。貝萊斯芽孢桿菌主要通過分泌脂肽類抗生素、聚酮類化合物和抗菌蛋白等次級代謝產物發(fā)揮抑菌作用[20,22-23]。關于貝萊斯芽孢桿菌在植物病害防控方面的報道較多。楊勝清[24]從園藝大棚土壤中分離出貝萊斯芽孢桿菌S6,該菌的發(fā)酵原液和100倍稀釋液對番茄早疫病的田間防治有效率分別為80.83%和64.88%。Trinh 等[25]從土壤中分離出貝萊斯芽孢桿菌RB.DS29,該菌株不僅具有促生作用,而且可以降低溫室栽培黑胡椒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沙月霞等[26]從水稻葉片中分離到一株貝萊斯芽孢桿菌E69,該菌株具有廣譜抑菌性,能夠在水稻莖部表皮、薄壁組織和維管束有效定殖,對水稻葉瘟病的田間預防效果高達85.97%。另外,也有貝萊斯芽孢桿菌用于果實采后病害防治的相關報道。Sun等[27]從梨園土壤中分離到貝萊斯芽孢桿菌L-1,該菌株在‘皇冠’梨上接種11 d 后,對梨輪紋病的抑制率達到了76.55%,同時還可誘導梨果實的抗性。本試驗中,無論是傷口試驗還是自然腐爛試驗,貝萊斯芽孢桿菌H-1均能有效降低梨果實采后灰霉病的發(fā)生,具有很好的生防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