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科 柳志偉 李春光
1970年開始連載的日本漫畫《哆啦A夢》,講述了一個來自22世紀的貓型機器人哆啦A夢,受主人野比世修的托付,回到20世紀,借助從四維口袋里拿出來的各種未來道具,來幫助世修的高祖父——小學生野比大雄,解決他身邊種種困難的故事。刊登于《小學五年生》雜志1973年4月號的《郊游》一文中,出現(xiàn)了一個神奇的道具——任意門。這是一扇有著夢幻般顏色的大門,門的把手上有時間刻度,當你擰動門把手的同時,想著要去的地方,打開門的瞬間,就能到達你想去的地方和某個特定的時間。這扇門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穿越的集合體。這個“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的無比誘人的道具,也許是人類最想獲得的一種“超能力”。
這個道具的誕生并不是完全憑空想象的,隨著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人類對基于牛頓力學和運動學建立的“絕對時空”觀產(chǎn)生了質(zhì)疑。狹義相對論中的“光速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性原理”,在理論上提出,只要物質(zhì)運動速度超過光速,時光就可以倒流,人類就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1985年在美國的一部科幻電影《回到未來》中,瘋狂的布朗博士發(fā)明出一輛具有汽車外形的時光機,就是利用了只要制造出能超越光速的機器,就可以實現(xiàn)時光旅行的幻想。這部電影不僅成為穿越片的鼻祖,還催生了好萊塢一種新的影片類型——硬科幻片,也就是基于嚴謹?shù)目茖W理論基礎(chǔ)而并非全靠天馬行空的想象的一種影片。2014年的硬科幻大片《星際穿越》,更是將星際旅行這類科幻片推向了“寫實”。這部影片中對未來的想象都經(jīng)過科學家嚴謹?shù)睦碚撝笇?dǎo),電影中創(chuàng)造的“黑洞”影像,同2019年人類第一次拍攝到的“黑洞”影像,竟然十分接近。而其中穿越時空所借助的“蟲洞”和主人公所進入的“多維空間”,也正是依托于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提出的“引力可以造成時空扭曲”的理論。
在中國的歷史中,對于時空穿越的描述更具寫意性。無論是晉代“觀棋爛柯”中時光飛逝的傳說,還是“黃粱一夢”中瞬息間經(jīng)歷現(xiàn)實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虛幻夢想,抑或集想象力之大成的“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命運之神借警幻仙子之口,在賈寶玉的夢里,或者說潛意識層面,將人的命運藏于一句句判詞里。中國的這些有關(guān)時空旅行的故事里沒有科學的影子,而是從哲學層面,在人的意識的層面,直接繞開物理世界的邏輯約束,在“惚恍”之間便完成了時空的穿越,進入一個無邊的想象世界。
而中國美學中對“寫意”的追求,對虛幻意象的探索,對宇宙觀形而上的認識,早在老子所在的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非常深入的見解?!独献印芬粫袑懙溃骸笆侵^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币簿褪钦f,老子把一種沒有影像的影像,沒有形狀的形狀,稱為“惚恍”?!般被小敝g,就是中國人穿越時空、進入想象世界的“任意門”。
不論是西方“理性科學”的時空穿越,還是中國“無物之象”層面的意識,“惚恍”都是人類對不同于現(xiàn)實世界的“超驗”的想象世界的苦苦追尋。而隨著“元宇宙”這個將現(xiàn)實世界和想象世界進行“數(shù)字孿生”的虛擬世界的到來,我們似乎能夠看到一種全新的可能——人類以科學為拐杖,蹣跚地走向想象力的世界。而進入元宇宙的“任意門”,或許就是我們眼前的觀看設(shè)備——屏幕或者VR眼鏡。
(允 兒摘自中譯出版社《分身:元宇宙藝術(shù)的打開方式》一書,劉 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