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峰 衛(wèi)愛國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發(fā)展,我國高校學生數量逐年遞增,大學生教育成為社會大眾較為關注的問題,但當前一些大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令人擔憂,曠課、遲到、玩手機等厭學現象屢見不鮮。文章在蘇北Y高校學生學習狀況調查的基礎上,結合20位典型學生的深度訪談,總結當前高校學生厭學問題的現狀,剖析其原因,并引入學校社會工作視角,結合社會工作理論探索高校學生學習動力提升的有效路徑,以期提升高校學生的學習動力。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高校學生;學習動力;提升;調研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5-0025-04
基金項目:2023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題項目(項目編號:2023SJSZ1165)
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9.6%,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發(fā)展,各級各類高校都在擴大招生規(guī)模,但精英化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轉化給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筆者曾在蘇北Y高校中隨機選取大一至大三200位學生開展學習狀況問卷調查,調查顯示65%的學生有過遲到、早退或曠課現象,72%的學生有過上課玩手機、聊天、吃零食等行為,66%的學生表示期末考試時才會突擊復習,62%的學生有過掛科記錄,僅27%的學生經常去圖書館、教室自習,17%的學生經常向老師請教專業(yè)課問題??梢钥闯觯咝W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待增強,他們對學習沒有合理的認知,缺乏明晰的目標和規(guī)劃,學習動力亟待提升。
部分大學生受社會上一些不良價值觀的沖擊,變得功利起來,認為“讀書無用”,缺乏學習動力,個別大學生甚至追求“網紅”潮流,想通過各種自媒體、社會關系等“捷徑”達成所愿,只看到短期利益,逃避現實,沉溺于網絡虛擬環(huán)境中,錯失本該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高校學生厭學現象已成為家長、學校、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在高校育人工作中,除教師、輔導員承擔著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角色外,學校社會工作者也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成長的新興角色。以尊重、接納、保密、個別化、非批判、同理心為工作原則的學校社會工作者能夠為學生在生活、學業(yè)、情緒、人際交往等各方面提供援助。與中小學相比,高校社會工作者更側重于幫助學習和社會適應有困難的特殊學生,其中即包括厭學的學生[1]。因此,高校輔導員可以與社會工作者角色融合,發(fā)揮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原則的優(yōu)勢,幫助高校學生解決厭學問題。本文將著重探索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的應對策略,為解決學生厭學問題開辟創(chuàng)新路徑。
社會工作是秉持利他主義價值觀,以科學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專業(yè)方法,幫助有需要的困難群體,解決其生活困境問題,協助個人與社會環(huán)境更好地相互適應的職業(yè)活動。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分支之一。隨著社會的變革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學校社會工作逐漸形成了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為核心,兼有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就業(yè)指導,以及貧困生資助的教育、服務、管理職能,其主要以高等教育學、心理學作為理論指導[2]。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zhàn),為學校社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學校社會工作偏重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困難、實現自我發(fā)展,協助學生與學校、家庭、社區(qū)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三大工作方法滿足學生認知、學習、成長的需求[3]。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學校社會工作,特別是將高校育人工作與學校社會工作相融合的研究越來越多。高校輔導員作為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學習并掌握學校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和方法,是輔導員育人工作中一個切實可行的創(chuàng)新之處。學校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與高校學生的需求及身心發(fā)展特征相契合,與輔導員的育人理念相輔相成,能夠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添磚加瓦[4]。
厭學是學生對待學習的一種消極的行為反應和情緒體驗。筆者基于蘇北Y高校的大學生學習狀況問卷調查結果,并結合其他學者已有的研究基礎,從蘇北Y高校中選取理工類、文學類、藝術類20位大一到大三學生進行深度訪談,總結分析當前高校學生厭學問題的原因。
1.個體認知偏移
高校學生厭學行為受諸多因素影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學生認知產生偏移,沒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缺乏學習主動性,無法平衡學習與生活,缺乏專業(yè)認同感。
首先,學習動機缺失。高校學生厭學的一個很顯著的個體因素就是缺乏學習動機。通過訪談可以發(fā)現,部分學生入校時沒有對自己的大學生涯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學習動機缺失。其次,自我管控失衡。高校對學生學習的管理遠不如中學嚴格,有些學生步入大學校園便容易迷失方向,不再將學習作為主要任務,不能很好地平衡自己的學習、娛樂、社交時間,沒有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專業(yè)認同不足。有些學生表示對自己所學專業(yè)并不了解,不知道未來的就業(yè)方向;有些學生覺得所學專業(yè)未來就業(yè)薪資低,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有的學生排斥所學專業(yè),因為其專業(yè)或是被調劑的,或是在父母指導下被動選擇的。由于對專業(yè)的認同度較低,因此學習沒有興趣。
2.家庭教育偏差
家庭是人社會化的最初場所,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高校學生產生厭學行為,與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壓抑的家庭氛圍及家長對孩子過高的期待都有關系。
其一,家庭教育不當。家庭教育有權威型、放縱型、專制型、忽視型四種方式,不同類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不同的態(tài)度。放縱型家庭教育易使學生養(yǎng)成自由散漫的學習態(tài)度。專制型家庭教育易使學生產生叛逆心理,違逆父母的指令,不好好學習。忽視型家庭教育易讓學生感受不到家的溫暖,迷失前進的方向,缺少學習動力。其二,家庭氛圍壓抑。一些家庭由于家長言行、生活方式的因素,家庭環(huán)境和氛圍存在問題,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容易情緒低沉、情感冷漠,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包括學習。其三,家長期望過高。部分家長把自身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通過大學學習走向社會后能謀求一份既體面又收入高的工作,但學生有自己的興趣和想法,而家長的過度管制與長期的瑣碎言語就容易讓學生破罐子破摔,出現厭學行為。
3.學校教育單薄
學校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場所,高校的專業(yè)課程設置、教師的教學方法、輔導員的育人經驗、班級的學習風氣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其一,專業(yè)課程設置陳舊。高校每個專業(yè)都有自己的培養(yǎng)計劃,但有些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已跟不上當今社會的快速變革,無法滿足現有的人才知識需求,陳舊刻板的教學內容提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些專業(yè)受場地和資金限制,缺乏教學實操環(huán)節(jié),更易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其二,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新穎、教學過程生動、教學方法多樣、考核機制靈活的教師更受學生歡迎,但一些教師一味對著PPT照本宣科,缺乏與學生的互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三,輔導員教育經驗不足。當前,一些高校輔導員面對的學生數額龐大,無法面面俱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沒有成熟的學生管理制度,有些學生產生困擾時也不敢主動求助,長此以往就會覺得自己不被關注而自暴自棄。有些輔導員對一些成績差的學生存在刻板印象,沒有與其深入交流,了解其具體情況,導致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其四,班級學習氛圍浮躁。班級學習氛圍的好壞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整體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成績。有些學生上課時聊天、玩手機,養(yǎng)成“選修課不去、專業(yè)課選去”的習慣,嘗到“甜頭”之后會影響其他意志不堅定的學生。另外,有的學生沉浸在戀愛的甜蜜中,有的學生沉迷在游戲的世界中,這會讓年輕的同學、舍友產生羨慕之情,從而拋開學習的重心,只做自己當前覺得開心的事情。
4.社會環(huán)境復雜
在信息化網絡時代,學生能快速接收來自社會的各種信息,嚴峻的就業(yè)壓力、社會中的一些不良風氣、網絡中的一些虛假不良信息,會讓一些學生的思想和思維受到影響,甚至引發(fā)個別學生的厭學行為。
當前,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形勢嚴峻,不僅影響著學生高考志愿的填報,也影響著一些在校學生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一些學生認為即使學好專業(yè)知識,畢業(yè)后也未必找到合適的工作,故不認真學習。社會上的崗位招聘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這容易給大學生帶來身心上的壓力,使得一些不能正確面對壓力和挑戰(zhàn)的大學生失去斗志。此外,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容易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有些學生覺得讀書出來就是為了找工作賺錢,于是瞄準社會上一些賺錢快的“捷徑”,期望早日走上社會,忽視當前學習任務。個別學生價值觀出現問題,把學習當作功利性的工具,通過旁門左道快速獲取學習成果,使學習喪失了本身的意義,也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有些學生不能很好地約束自己,陷入自媒體直播、追劇、游戲、交友的“漩渦”中不能自拔,無法完成學習任務。
1.激發(fā)學習動機,發(fā)揮榜樣作用
學習動機是促進高校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的內驅力,多數學生優(yōu)異成績的取得與非智力因素相關,激發(fā)學習動機可以從根源上解決學生的厭學問題。社會學習理論是學校社會工作的理論之一,該理論既強調觀察學習在人的行為獲得中的作用,也重視榜樣的作用,認為個體的學習行為有三種機制,即聯結、強化和觀察學習[5]。
為提升高校學生的學習動力,對學生直接進行理論教育往往效果一般,因此學校社會工作可以幫助厭學學生尋找具有榜樣模范作用的“學習標兵”,組建一對一幫扶小組,并制訂詳細的幫扶計劃,讓受助學生觀察榜樣的學習目的和內容。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榜樣觀察后,受助學生可以將觀察到的內容以文字、語音等符號形式記錄下來,并儲存在自己的腦海中,然后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再升華為學習動力。學校社會工作還可以利用小組工作方法將厭學學生聚集起來組建同質性小組。由于學生個體間存在差異性,因此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可以相互觀察和學習,甚至可以通過他人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激勵自身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增強替代強化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學習動力。
2.卸下個人標簽,營造互助氛圍
他人的看法有時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思想和行為的轉變,在高校中有時會出現給弱勢學生“貼標簽”“起外號”的現象,這容易導致學生在小團體中受到打擊,喪失學習興趣和動機。學校社會工作理論基礎中的標簽理論指出,一個人被貼上“標簽”,是與周圍環(huán)境中的社會成員對他及其行為的定義過程或標定過程密切相關的。因此,社會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通過一種重新定義或標定的過程使那些被認為有問題的人恢復為“正常人”。高校厭學學生也可能被其他同學貼上負面標簽,并因為這些負面評價弱化自我評價,將自己歸類為被標簽的角色而自暴自棄[6]。
為卸下高校厭學學生的負面標簽,學校社會工作可以運用個案工作方法與“問題學生”一對一開展會談,幫助學生重塑自我認知,引導學生辯證看待自身的優(yōu)劣勢,并幫助學生鏈接資源,尋找愿意幫助其提高學習成績的幫扶者。同時,學校社會工作可以聯合輔導員、學生班干部定位尋找頻繁給同學貼標簽的學生群體,對他們加強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換位思考,了解他人被貼“標簽”可能產生的危害和后果,并通過小組班會、宣傳活動等方式加強“標簽效應”宣傳教育,讓所有學生都了解貼“標簽”的危害,幫助厭學學生融入集體,營造和諧互助氛圍,增強厭學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3.摒棄消極思維,激發(fā)內在潛能
存在厭學行為的高校學生通常難以依靠自己的意志和動力改掉壞習慣,對個人和環(huán)境都有一種無力感,容易形成惰性消極思維。增能理論是學校社會工作經常用到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個人的無力感是環(huán)境的排擠和壓迫造成的,主要表現為負面評價、消極思維、無效行動,但個人是有能力和價值去突破這一障礙的,增能取向的社會工作既關注個人改變,也關注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目的在于使學生摒棄消極思維,激發(fā)內在潛能[7]。
為幫助厭學學生摒棄自身無能感的消極思維,學校社會工作可以將厭學學生聚集在一個小組中,運用小組工作專業(yè)方法,利用座談、討論、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開展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分享他人的優(yōu)點,幫助學生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勢,尋找自信。同時,學校社會工作可以教授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創(chuàng)造機會讓小組成員輪流主導開展小組活動,根據自己制訂的計劃獨立完成目標,以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其學習信心。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學校社會工作可以聯合輔導員與學生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尊重學生的自我決定,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主制訂學習計劃,并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協助其完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
4.發(fā)揮環(huán)境優(yōu)勢,融合多方資源
高校學生如果自制力不強,缺乏父母、朋友、同學、老師的指導和建議,也容易產生厭學行為。社會支持理論是學校社會工作應用較廣泛的理論基礎,該理論強調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支持網絡越強大,就越能更好地應對來自環(huán)境的各種挑戰(zhàn)[8]。一個問題的解決需要資源,這種資源包括內在資源和外在資源,而社會支持網絡則是外在資源的一種,可分為正式社會支持網絡與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國家行政或事業(yè)機關、正式的社會服務組織所提供的資源支持,而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則包括來自朋友、親人、同學等私人關系的支持。
為提升高校學生的學習動力,學校社會工作可以發(fā)揮環(huán)境優(yōu)勢,引導學生主動尋求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的援助,向同學學習高效的學習方法,獲取一手學習資料,向父母、家人尋求情感的支持,增強學習信心,向學校老師、心理咨詢中心講述自身的困擾。在家庭層面,學校社會工作可以聯系學生家長盡力保證孩子學習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并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訴求。在朋輩群體層面,學校社會工作可以聯系學生的朋友和同學幫助其轉變心態(tài),使他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教師層面,學校社會工作可以聯系校領導引導全體教師樹立平等的教育理念,不放棄每一位成績差的學生,幫助學生提高成績。此外,學校社會工作還可以鏈接民政部門、社會組織等一些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進校開展針對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一對一幫扶活動、家校聯合行動等,融合多方資源,促進厭學學生轉變心態(tài),提高學習動力,邁向更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石彤.學校社會工作實務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25.
[2]葉琦瑋.學校社會工作嵌入高校學生社區(qū)的實務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0.
[3]呂陽.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校輔導員育人工作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8.
[4]歐陽明月,敬媛媛.基于學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的高校輔導員工作理念創(chuàng)新[J].社科縱橫,2016,31(01):57-60.
[5]陳文雯,王銘.社會學習理論視域下大學生生涯決策力提升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06):95-100.
[6]陳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去標簽化”策略研究———基于社會標簽理論的視角[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3): 72-75.
[7]崔超.增能理論視角下青少年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小組工作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3.
[8]江玲玲,夏茂森.社會支持網絡對大學生多元化就業(yè)的影響:助力還是阻力[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02):60-64.
Research on the Path to Enhancing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Social Work
Zhou Zhifeng, Wei Aiguo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Province, Yancheng 22405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college education has become a concern for the public. However, the current learning status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is worrying, and phenomena such as absenteeism, tardiness, and playing with mobile phones are not uncommon. On the basis of a survey on the learning status of 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northern Jiangsu, combined wit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20 typical student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 aversion to learning, analyzes its reasons, and introduces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social work. Combining social work theory, it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Key words: schoolsocialwork; collegestudents; learningmotivation;improve; su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