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素平
生肖動物12種,辰龍是唯一虛擬動物。龍是華夏文明造就的靈物,世界本無龍,然而我們卻能實實在在地“看”到龍,龍已經融入華夏血液之中,與華夏文明密不可分。
古人說,馬八尺以上為龍。源于伏羲之世,龍馬負河圖,是古老的傳說。有人說龍的形象取自星象,也有人說龍取自氣象,還有人說龍為鯉魚躍龍門后所化,當然,更少不了蟒蛇所化之說。這么多說法,到底哪個是龍的原型?實際上,龍是多元的組合,龍的創(chuàng)造也是多元復合的。
龍的創(chuàng)造是一個歷時長久的龐雜工程,非一時一事之功。遙想當年,以生肖遴選者的眼光看,龍并不是虛幻的存在。龍能夠與其他11種生肖為伍,因為古人相信世上真的有龍。
河南南陽漢畫像石《女媧伏羲圖》蛇身長出腿腳,稱為人身龍尾,應該說更為確切?!吨駮o年》所載:降龍氏、上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等,可見在遠古時代龍就是氏族部落的圖騰。現藏于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彩繪祥瑞動物之圖》中,關于龍的形象十分詳細,有蛟龍、黃龍、神龍、青龍、黑龍、白龍等。
龍是虛擬的神物,其形象飽含著各種文化信息。宋代羅愿《爾雅翼》引王符的話說,民間畫龍,“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九似,畫龍猶如各種動物形象的集錦——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由這一特點,現代學者聞一多引申出他的學術觀點:龍為圖騰,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聞一多《伏羲考》寫道:“當初部落林立,各有圖騰,內中以蛇圖騰最為強大。各種圖騰團族合并與融化,以蛇為基調,兼并吸收獸類的四腳,馬的鬃毛、鬣和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等,最終形成了龍?!?/p>
可見龍的創(chuàng)造始自華夏文明發(fā)祥之初,是文化漸次累積的結果。辰屬龍,在生肖家族里,辰龍無疑是資格最老的成員之一。
說龍,且由龍角說起。至尊至貴的龍,頭上是一定要長角的。虬龍無角,《離騷》王逸注:“有角曰龍,無角曰虬?!焙幽习碴柍鐾恋凝埣y銅盤,龍頭兩角翹立。華夏先民造龍,在龍首加角,不僅是出于造型裝飾的目的。上古神話中的天皇、地皇以及炎黃二帝,他們的畫像頭頂都有隆起,似角,那是神通的標志。如明代《三才圖會》為畫八卦的伏羲造像,頭發(fā)間露著雙角。在古人看來,龍角很神。蛇長了角、魚長了角——哪怕只是額頭上凸起的疙瘩,都被說成是龍的標志。
龍角代表著什么?有學者指岀,角是雄性的標志。在有角動物群中,凡首領均生有強壯的角。中國臺灣學者袁德星在《龍的原始》一文指出:“商晚期的前半和商中期的龍角,頂端多不是平頭,是鈍錐體,像安徽出土商代的龍虎尊肩部的龍紋便是最好的例證。”后來,龍角的形狀逐漸變化,不斷加入裝飾性趣味,長度增大,線條變曲,分叉。到漢代,已出現鹿形龍角。宋代《爾雅翼·釋龍》:“角似鹿?!边@是龍文化受儒家禮教影響而發(fā)展的結果。演變?yōu)槁菇侵?,龍角便大致定型了?/p>
龍有須。四川蘆山出土漢代石刻畫,其中已見龍須飄逸。《史記·封禪書》說,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成,龍由天降,來迎黃帝。黃帝跨騎龍上,有七十多人隨黃帝騎龍。許多沒能騎龍的人,抓住龍須不松手。結果龍須不堪其重,被拔脫落,與那些攥著龍須不撒手的人一起墜落地面。又有傳說,龍須落地生根,變成龍須草。
龍有鱗。古語道,龍鱗八十一片,九九 八十一,九為陽。龍鱗之數,如同皇家宮殿大門門釘的取數。九為最大的陽數,用于龍鱗,以示尊貴。八十一鱗片之中有逆鱗。《韓非子·說難》中說,龍可以親近乘騎,但它頸下逆鱗卻萬萬不可觸摸,觸摸逆鱗,龍怒要吃人。
古人創(chuàng)造了完整的龍,賦予它廣大神通,因而人們幻想乘龍以升天,河南鄭州出土的漢畫像磚描繪著這樣的想象。神人乘龍,且是長著翅膀的應龍,看其動態(tài)飄逸如飛,仿佛翱翔于云霞。龍下一條魚,點明畫境所在:神人馭龍浩渺間。
古代民間龍崇拜的首要原因在于龍治水的傳說。晉代葛洪《抱樸子·登涉》有關于十二生肖的一段話,其中講:“辰日稱雨師者,龍也”,不僅表明辰與龍的屬相關系,而且將辰龍的民俗文化底蘊和盤托出——行云布雨??刻斐燥埖霓r耕時代,風調雨順對國家社稷、帝王百姓都至關重要。因此,人與天對話、與龍對話,傳承為風俗,積淀為文化。
《史記》以龍蛇比喻君臣,“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指晉文公,五蛇之一是追隨晉文公的介子推;還稱秦始皇為“祖龍”。后來隨著龍文化發(fā)展壯大,龍成了皇帝專屬,龍體、龍顏、龍袍、龍椅等,連龍紋圖案也成了等級最高的符號,百姓不可隨意使用。
這一切,在當時有社會達成的共識為前提:龍——皇權的徽記。然而即便如此,龍也并沒有為皇權壟斷,民間鬧龍舟、舞龍燈,百姓戲龍,竟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道風景。一方面是帝王稱龍,一方面是百姓弄龍,屬于皇家的是富麗莊重得有些凝滯的龍,屬于百姓的是鮮亮充滿活力的龍——兩相映襯,成就了中華文化史的一大奇觀。
(作者系《禪畫》叢刊主編、中國畫學會會員,文章節(jié)選自中國工人出版社·尺寸《生肖的變遷——中國繪畫中的符號想象》,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