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博
推開孤城萬里,春風吹度華夏幾千載;聽憑朔風卷塵,唯見中華文明堅如山。
中華文明有著強悍的韌性,如蒲葦,如磐石,維系千鈞無所移。而這種韌性,正源于一代代華夏兒女對中華文化的不斷充實和精心守護。留住鄉(xiāng)音古韻,是我們“把根留住”的重要一環(huán)。
也許有人會說,語言中的鄉(xiāng)音古韻除了增添我們聽和說的麻煩之外,有什么用?但是縱觀人類歷史便會發(fā)現(xiàn),最終成為永恒的恰恰是那些看似無用的藝術、美學和哲學。在《莊子·人間世》中,南伯子綦見大木而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可細看卻發(fā)現(xiàn)大木無可為棟梁,無可為柴薪,果實食之亦有毒。其實,此樹若有實用價值,怕是早就被砍伐殆盡了。然而,我們無可否認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蘊含著的生命哲學,就像不能忽視奇麗瑰怪而不具實用性的盆景。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笨此茻o用的鄉(xiāng)音古韻,里面卻承載著無數(shù)先人遺留下的文化信息!
金宏達的《街魂》一文中說,在先人的思維中,“魂”與“器”相對,“器”指實用價值,“魂”則是蘊藏其中的美感?!捌鳌逼毡榇嬖冢瑓s可能千篇一律;“魂”才是其獨特之處——獨特的生活文化、風土人情、歷史淵源。世界上熙熙攘攘、大道通衢的街有很多,而真正有“魂”的卻屈指可數(shù)。金宏達說:“竊竊冥冥,流于無形?!蓖瑯?,一個字、一個音,皆有其魂。比起泛泛的共性,“魂”是一種張揚的個性。當音之醇厚遇上魂之飄逸,所迸發(fā)出的,不僅有漢字音韻的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絢爛多姿,更有千百年來無數(shù)炎黃子孫面對“魂器難合”的兩難境地時的不懈探索和勉力前行。
莫改音,莫失魂。對待鄉(xiāng)音古韻如此,對待各種傳統(tǒng)文化亦然。
從古至今的每一個字音,皆是人們對生活的提粹。在《謊言的衰朽》一書中,王爾德這樣說:“生活模仿藝術遠甚于藝術模仿生活?!蓖鯛柕屡e例,倫敦有霧已經有幾個世紀了,可沒有人注意到它,直到藝術家發(fā)現(xiàn)了它。中國人見月思鄉(xiāng),同樣是源于文人墨客、樂師畫工發(fā)現(xiàn)并賦予了月亮獨特的情感。若不是藝術的美,幾乎談不上有什么實用價值的月亮焉能在中國人心中纏繞起千千結?
琉璃玉匣吐蓮花,錯鏤金環(huán)映明月。無用之音的背后,是有大用的民族文化。為了現(xiàn)代生活的便利而抹殺這大用之用,大可不必。留住鄉(xiāng)音古韻,為的是存續(xù)文化脈絡;存續(xù)文化脈絡,為的是傳承文化基因。
【江蘇鹽城景山中學】
◆點評
作文沒有從專業(yè)的角度細致分析留住鄉(xiāng)音古韻的價值,而是借莊子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觀點,從更“務虛”的角度闡述了保留文化當中一些看似“無用”實為“大用”的現(xiàn)象的意義,使議論更具思辨性和形而上的意味。就像千百年來我們的“文化基因”,很難以“有用”或“無用”論定其價值,它的精神屬性或許就是它存在的意義。觀點有深度,材料很充足,作文自然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王淦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