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
近日,試開放不久的陜歷博秦漢館遭遇到一些質疑的聲音,有觀眾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不少錯誤。隨后陜歷博秦漢館發(fā)文邀請觀眾前來“挑錯”,有媒體發(fā)文對陜歷博秦漢館的主動作為點贊。但是也有網(wǎng)友認為,剛剛開展就被大量舉證錯誤,確實有必要作出反思??破請鲳^應如何把好科學知識關的話題引發(fā)思考。
雖然科技類場館不是傳播科學的唯一場所,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場所之一,它營造了某種傳播的空間,通過展品和現(xiàn)象演示來激發(fā)公眾與展品、與他人之間的對話,進而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觀點。
因而,科技類場館在對科學進行傳播的過程中,首先要保證內容的科學性。科學性是科普的靈魂,同時正如克里斯多芬·道南所言,“科學傳播的任務,就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精確性的前提下,傳遞盡量多的信息”。如果科技類場館的科學性或者精確性出了問題,那么傳遞的信息越多,所產(chǎn)生的負面效果則越明顯,這與科普的目的背道而馳。
應該說,當前的科普模式已經(jīng)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傳統(tǒng)上以單純地傳播知識為主導的“缺失模型”已經(jīng)日漸式微?,F(xiàn)在社會越來越倡導參與式的傳播,也就是從過去居高臨下的教化式灌輸轉變?yōu)槿宋那閼训娜谌胧椒?,從中心化轉向去中心化模式,從“以組織為中心”變成“以個人為中心”。觀眾在陜歷博秦漢館中主動發(fā)現(xiàn)錯誤的情形就印證了上述模式的變遷。同時,科普的場景化與場景的科普化也成為需要關注的一個趨勢。比如,在科技類場館這類場景之中,科普內容需要與建筑以及展陳的設置等進行有機融合,同時這類場景也是科普的重要維度之一,也就是實現(xiàn)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
但是無論采用什么形式,首先要保證內容權威、可信。只有基于精確性的內容才能實現(xiàn)“以形式豐富內容,以內容拓展形式”。如果內容本身出了問題,那么再好的形式也不過是“皇帝的新衣”。
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錯誤的科普與不去科普,哪個更好?科普的終極目的就是通過對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精神的弘揚、科學方法的梳理、科學思想的培育等來提升公民的科學素質。但是,如果知識本身存在著錯誤或者瑕疵,那么所謂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等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
因此,科普必須“靠譜”,這應該成為科普的一種品質、一種堅守和一種底氣。首先,科普的“靠譜”需要保證科學知識的精確性,避免存在硬傷和模棱兩可的狀況??茖W知識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應該是確定的。雖然在愛因斯坦看來,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但是如果知識本身出現(xiàn)了錯誤,那么科普就會導致“以訛傳訛”。其次,科普的“靠譜”也要保證科普場景的適應性,避免出現(xiàn)“錯配”的情形,也就是要結合具體場景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定制內容,做到科普的“量體裁衣”和“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再次,科普的“靠譜”還要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吸納各方意見,及時發(fā)現(xiàn)科普過程中存在的瑕疵和錯誤,做到有錯必改,推動科普工作的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