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泉
湖州市南潯區(qū)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浙江 湖州 313009
急性軟組織損傷為一種常見的外傷性疾病,包括關節(jié)扭傷和軟組織挫傷,其多因機體在受外力作用下導致皮下軟組織、韌帶及肌肉等組織的損傷,常發(fā)生于踝關節(jié)、膝關節(jié)等負重大、活動多的部位,臨床以患處疼痛、腫脹、瘀斑等為主要表現(xiàn),若未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可造成肢體功能障礙,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1]。目前,臨床針對急性軟組織損傷主要采取止痛、消炎等對癥治療,其中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為一種常用鎮(zhèn)痛消炎藥,可短時間內緩解疼痛癥狀,但療效單一,預后較差,僅使用該藥物治療難以取得理想效果。中醫(yī)認為,急性軟組織損傷與內損存在密切關系,以氣滯血瘀、經絡阻滯為主要病機,治療應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為主要原則。本研究所用損傷一號方是專為治療跌撲損傷、脈絡受損、血離經脈、瘀留脅下而創(chuàng)立的自擬方,有活血祛瘀、行氣通絡、消腫止痛之功,適用于治療軟組織損傷氣滯血瘀證。本研究在使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損傷一號方治療,在提升療效及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炎癥反應方面均取得了積極效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符合《黃家駟外科學》[2]中軟組織損傷的診斷標準。有外傷或急性扭傷史;有局部腫脹、疼痛及肢體活動受限等表現(xiàn);傷處有明顯壓痛,可見局部皮下血腫,有青紫瘀血斑;波動征陽性;無開放性損傷和皮膚撕裂傷;經X 線片檢查排除骨折或關節(jié)脫位。
1.2 辨證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軟組織損傷氣滯血瘀證的辨證標準。主癥:局部疼痛,痛有定處,腫脹,活動受限,有瘀斑。次癥:失眠,口干,便秘。舌脈象: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1.3 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及辨證標準;年齡>18 歲;損傷時間≤48 h;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
1.4 排除標準慢性軟組織損傷;伴有關節(jié)脫位、骨折;全身組織存在嚴重感染;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有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治療依從性差或中途脫落病例。
1.5 剔除標準納入后發(fā)現(xiàn)不滿足納入標準;未按試驗方案完成治療;治療期間突發(fā)其他疾病需??浦委煻绊懐熜袛啵环钳熜栽蛑鲃犹岢鐾顺鲅芯?;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并發(fā)癥而中止臨床試驗。
1.6 一般資料將2020 年10 月—2022 年10 月湖州市南潯區(qū)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00 例急性軟組織損傷患者納入研究,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25~58 歲,平均(42.12±9.14)歲;病程8~45 h,平均(24.15±5.76)h。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22~56 歲,平均(40.96±9.65)歲;病程6~48 h,平均(25.43±6.80)h。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倫理準則。本研究經湖州市南潯區(qū)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潯醫(yī)倫審2023 第008 號)。
2.1 對照組口服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浙江迪耳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921,規(guī)格:0.1 g×7 片/板)治療,每次0.1 g,每天2 次。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損傷一號方治療。處方:當歸、桃仁、莪術、三棱、木香、茯苓、赤芍各10 g,丹參20 g,紅花、川芎、北柴胡、甘草各6 g,生地黃5 g。處方中所有藥物均為中藥顆粒(購于浙江景岳堂藥業(yè)有限公司),于早晚飯后半小時開水沖服,每天2 次。
2 組均連續(xù)治療2 周。
3.1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2 周后評估。②中醫(yī)證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中醫(yī)證候量化分級評分標準對各項中醫(yī)癥狀進行評分,主癥[疼痛、腫脹(標尺法健側對比)、關節(jié)活動受限、瘀斑]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 分,次癥(失眠、口干、便秘)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 分,癥狀越嚴重則分值越高。③血液流變學指標。治療前后取2 組晨起空腹肘靜脈血3 mL,備2 份,采用全自動血流變測試儀(上海名元實業(yè)有限公司,型號:SH-212B)檢測其中1 份樣本的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及纖維蛋白原。④血清炎癥因子。?、壑辛? 份血液標本以離心半徑15 cm,轉速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后置于-80 ℃低溫下保存待測。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2 組治療前后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3.2 統(tǒng)計學方法以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2 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同組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擬定。痊愈:疼痛、腫脹等癥狀消失,肢體活動不受限,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95%,血液流變學指標恢復正常;顯效:疼痛、腫脹等癥狀明顯改善,肢體活動輕微受限,70%≤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95%,血液流變學指標接近正常;有效:疼痛、腫脹等癥狀有所好轉,肢體活動仍明顯受限,30%≤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70%,血液流變學指標有改善;無效:疼痛、腫脹等癥狀無改善,肢體活動無改善,中醫(yī)證候評分降低<30%,血液流變學指標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84.00%(P<0.05)。
4.3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見表2。治療前,2 組疼痛、腫脹、肢體活動受限、瘀斑、失眠、口干、便秘等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以上各中醫(yī)證候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表2 2 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s)分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便秘1.92±0.31 0.68±0.16①②1.95±0.34 1.27±0.29①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50 50 50 50疼痛4.27±1.30 1.03±0.35①②4.19±1.25 2.14±0.46①腫脹4.18±1.46 1.11±0.32①②4.24±1.40 1.98±0.35①肢體活動受限4.54±1.11 0.98±0.24①②4.49±1.05 1.76±0.30①瘀斑3.95±0.87 0.94±0.21①②3.90±0.82 1.64±0.26①失眠2.06±0.42 0.75±0.20①②2.10±0.45 1.23±0.25①口干1.97±0.33 0.64±0.18①②2.00±0.36 1.12±0.23①
4.4 2 組治療前后血漿黏度、全血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見表3。治療前,2 組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血漿黏度、全血黏度及纖維蛋白原水平比較(±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纖維蛋白原(g/L)4.91±0.80 2.64±0.36①②4.85±0.75 3.42±0.47①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50 50 50 50血漿黏度(mPa·s)2.83±0.35 1.17±0.24①②2.88±0.39 1.76±0.28①全血黏度低切(mPa·s)15.36±2.80 9.52±1.16①②16.08±2.74 12.22±2.05①全血黏度高切(mPa·s)8.04±0.60 4.13±0.41①②7.95±0.58 5.98±0.52①
4.5 2 組治療前后血清IL-1β、IL-6、TNF-α 水平比較見表4。治療前,2 組血清IL-1β、IL-6、TNF-α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血清IL-1β、IL-6、TNF-α 水平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血清IL-1β、IL-6、TNF-α 水平比較(±s)
表4 2 組治療前后血清IL-1β、IL-6、TNF-α 水平比較(±s)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TNF-α(ng/L)64.55±7.28 43.46±6.19①②63.90±8.15 54.28±7.13①組 別觀察組對照組時 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例數(shù)50 50 50 50 IL-1β(pg/L)58.95±10.26 23.72±6.50①②60.24±11.02 38.16±8.15①IL-6(pg/L)45.36±8.12 16.54±4.28①②44.70±7.56 27.33±5.94①
急性軟組織損傷在骨科中屬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主要機制為局部損傷導致毛細血管破裂或通透性增加,破壞血液循環(huán),引起局部組織缺氧、缺血,致出現(xiàn)局部疼痛、腫脹、活動度受限等一系列癥狀[4]。目前,西醫(yī)針對急性軟組織損傷以對癥治療為主。其中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為一種非甾體消炎鎮(zhèn)痛藥,對環(huán)氧酶(COX)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可阻斷花生四烯酸(ARA)轉化為前列腺素(PG),且對ARA 與甘油三酯(TG)的結合具有促進作用,從而降低細胞內游離的ARA 水平,抑制白三烯的合成,以此發(fā)揮鎮(zhèn)痛、抗炎作用[5]。但僅采取消炎、止痛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近年來筆者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中醫(yī)辨證施治療法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可達到標本兼治、事半功倍的效果。
急性軟組織損傷屬中醫(yī)學傷筋范疇。主要因外傷致筋肉、脈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致氣滯血瘀,不通則痛,表現(xiàn)為疼痛、腫脹;血溢脈外,離經之血溢于皮下而見青紫或瘀斑;瘀血停滯日久則積而化熱,致局部發(fā)熱、紅腫;氣血凝滯,不能濡潤筋脈而致肢體活動受限。以氣滯血瘀為主要病因病機,故治療應以益氣通絡、活血化瘀為主要原則。本研究所用損傷一號方具有益氣活血化瘀、清熱涼血、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當歸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消癰,桃仁、川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共為君藥,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涼血消腫作用。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莪術、三棱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木香行氣止痛、溫通走竄,共為臣藥,有通絡行氣、散瘀止痛功效,并能增強君藥活血化瘀功效。北柴胡疏散退熱,生地黃清熱涼血,茯苓利水消腫,赤芍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共為佐藥,有清熱涼血、利水消腫功效。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共奏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之效,適用于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氣滯血瘀證。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與單使用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治療比較,聯(lián)合使用損傷一號方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可進一步提升療效,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活性成分丹參酮ⅡA 可通過細胞外信號調節(jié)激酶-2(ERK-2)信號通路對血小板活化產生抑制作用,起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6],同時可通過對核轉錄因子-κB(NF-κB)信號通路發(fā)揮抗炎效果[7];桃仁提取物有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8];赤芍含赤芍總苷,有抗血栓、抗凝血作用[9];土鱉蟲含揮發(fā)油、β-谷甾醇、尿囊素等成分,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凝血、消腫及止痛作用[10];木香含生物堿、倍半萜類揮發(fā)油及酯類成分,有抑制炎癥反應、鎮(zhèn)痛、解痙作用[11];紅花有效成分紅花黃色素有降低血漿黏度、抑制血栓形成、消炎、鎮(zhèn)痛作用[12]。程延等[13]研究表明,軟組織損傷后局部組織釋放大量炎性物質,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微循環(huán)障礙增加,纖維蛋白原含量增高,而進一步導致瘀阻和血流減慢,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炎癥反應指標與急性組織損傷嚴重程度密切相關[14]。血清IL-1β 是IL-1 家族中的重要成員,為一種重要的炎性反應介質,可發(fā)揮介導炎癥反應作用,當軟組織受損后炎癥部位IL-1β 濃度明顯升高,且對其他促炎因子的釋放具有誘導作用,并維持和促進炎癥反應[15]。血清IL-6 是由單核巨噬細胞和T、β 細胞所分泌,該細胞因子參與了機體免疫應答,并具有促進炎癥反應作用,可誘導T 細胞激活增殖、分化和β 細胞分化,IL-6 水平越高則軟組織損傷越嚴重[16]。血清TNF-α 是由巨噬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可誘導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和炎癥反應,并對溶酶體的釋放有促進作用,而導致組織細胞損傷,使大量炎癥介質聚集,其表達水平與損傷程度呈正相關[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漿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血清炎癥因子IL-1β、IL-6 及TNF-α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損傷一號方聯(lián)合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患者機體炎癥反應。
綜上,采用中藥損傷一號方聯(lián)合雙氯芬酸鈉緩釋片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療效顯著,在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機體炎癥反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