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亥軒
暑假,我回到了老家——大連。
第二天,我跟爸爸、姑父去棒槌島公園游泳。來到棒槌島公園的入口處,一股獨特的味道沖進我的鼻腔,爸爸說這是松樹分泌出的一種味道。我這才注意到,公園里種著很多松樹,它們聳立在各個角落,像守護著公園的巨型屏障。
公園內(nèi)有一條由石板鋪成的小路,一眼望不到頭兒。
突然,我看到一只松鼠,趴在一棵松樹上,眼睛像兩顆璀璨的寶石,嘴巴一動一動的,好像在吃東西。我不由得叫了一聲,大家都看向了這只松鼠。爸爸掏出手機,給松鼠拍了一張?zhí)貙?。我拍了幾下手掌,清脆的聲音嚇跑了松鼠。我覺得它們就是森林中的小精靈。
慢慢地,我的腿變得越來越沉。就在我心中抱怨前路漫漫遙遙無期時,我聞到了海風(fēng)的潮濕味,終于看到海灘了!遠(yuǎn)處的島嶼,還真像一個棒槌,被巨人放在了海里。
午飯后,我們換上泳衣走向大海。洶涌的海水夾雜著白沫,一次次撲向岸邊,又一次次退回去。我走到海邊,身體向后探,腳向前伸直,腳尖觸碰了一下海水,一股涼意侵入腳尖,令人神清氣爽。突然,我的腳被抓住了,是姑父,他把我拖下了水!我打著寒戰(zhàn)跳起來,向岸邊跑去,可是海這個頑皮的孩子,似乎喜歡跟我在一起,一股巨大的海浪把我一拉,我重新回到了海里。
我爸也下了水,剛吃飽的大肚子一甩一甩的,晃晃悠悠的真好笑,我朝著他那張因為喝完酒而變得紅彤彤的臉潑了一點兒水。爸爸的啤酒肚頂開海水,他用碩大的手掌捧起水,潑向我那張幸災(zāi)樂禍的臉,還順勢把姑父也拉進了這場潑水大戰(zhàn)中。在激烈的水花飛濺中,我們的身影變得模糊。
突然,海水鉆進了我的鼻腔,好像辣椒汁一樣,帶來一陣刺痛。我懊惱地回到沙灘上,海風(fēng)吹在身上,有點冷,索性把被太陽曬過的沙子,整齊地“粘”在身上。我無憂無慮地躺著,陽光照在我的身上,沙子反射著光芒,我的全身似乎都在發(fā)光。過了一會兒,我慢慢地站了起來,披著一件“沙子大衣”,看向屹立在海中央的棒槌島。沙子們從我身上脫落,掉在了沙灘上。爸爸看見我的憨態(tài),不禁笑了,拿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照片中的我像長了毛一般。姑父也哈哈大笑起來,我們?nèi)齻€人爽朗的笑聲,在海面上肆意飄蕩。
一番洗漱后,我們離開了棒槌島——那片我們留下過足印的地方,離開了讓鼻腔濕潤的地方。
我們的身后是瓦藍如洗的天空。
(指導(dǎo)老師:林南浦)
點評
作文的題目為《棒槌島之歌》,這是什么“歌”呢?從文中“觀松鼠”“打水仗”“穿石衣”幾件事可以看出,小作者在海邊玩兒得很開心,題目中的“歌”應(yīng)該指的是“歡歌”?!皻g樂”應(yīng)該是本文的主要情感。作者在文中還出現(xiàn)了情感的變化,插入了“抱怨”“懊惱”。情感有起伏,確實可以讓文章起到一波三折的效果,但每次降下去的情感,都應(yīng)是下一段“歡樂”主旋律登場的鋪墊,這樣才足見“玩兒海水”的歡樂和“穿沙子衣服”的有趣,情感之線蕩回“歡樂”主旋律才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如果我們的情感有變化,還要注意交代清楚變化的原因。就拿“穿沙衣”這件事來說吧,作者明明是“懊惱”地回到沙灘上,后面卻寫的是“無憂無慮地躺著”,中間沒有事情發(fā)生,情感怎么就變了呢?顯得太過跳躍。如果中間加上“因陽光的照射和沙灘用力的擁抱,我的身體逐漸變得溫暖”,讀者就能與作者一起“心隨境轉(zhuǎn)”了。
(肖曉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