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琭璐
“入黨和做研究一樣,都是追求真理。服務了快60年,按照黨員的標準,我覺得自己現(xiàn)在可能合格了。我雖已進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黨員的身份為麻風事業(yè)奮斗終身!”
——李桓英
2016年12月27日,北京友誼醫(yī)院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入黨宣誓儀式。站在最前面的那位新黨員,是黨的同齡人,當時已經(jīng)95歲高齡的李桓英。
這一天,在北京友誼醫(yī)院干部保健樓五層,和李桓英共事過的、在職的、退休的同志,醫(yī)院年輕的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團員等等,都來了。他們?yōu)榱艘患拢阂娮C李桓英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這一刻。
李桓英舉起右手向黨旗宣誓的一幕,深深地印在叢敏的腦海里。什么時候回憶起來,那一刻都讓她心潮澎湃。一條鮮艷的紅色圍巾,滿頭銀色白發(fā),在黨旗的輝映下格外醒目,她的眼神堅毅,臉上透出找到終于歸屬的滿足感。
原來,有朋友問李桓英為何沒有申請入黨時,李桓英說了一句讓大家都瞠目結舌的話:“入黨,黨要考驗我,我夠不夠格是一個問題;我也要考驗考驗黨?!?/p>
有一段時間,社會上經(jīng)常傳出黨員領導干部貪污腐敗的新聞。這讓一身正氣的李桓英很氣憤。她十分痛恨黨員領導干部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現(xiàn)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雷霆之勢堅決打擊腐敗現(xiàn)象?!盁o邊光景一時新?!崩罨赣l(fā)現(xiàn),這一次是真的不一樣了。
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以雷霆之勢、霹靂手段懲治腐敗,持續(xù)形成強大震懾。黨中央的這些有力舉措形成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都拍手稱快。李桓英自然也看在眼里,心中佩服。
在李桓英的入黨儀式上,有人問,“李教授,您為什么選擇現(xiàn)在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她堅定地回答:“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我看到了黨和國家是真真切切在為老百姓辦實事、謀幸福。我取得的成績,與黨組織的關心和支持是分不開的。我95歲了,再不入黨就來不及了,為人民服務了一輩子,后半生的40年都從事了麻風病的防治工作,我想我可能夠格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如果去世后,身上不能覆蓋上一面鮮紅的黨旗,那我會很遺憾的。”
媒體來了一波又一波,大家把李桓英層層圍住。叢敏都擠不進去了。她站在外面,聽記者小聲討論:“李教授身上值得學習的地方太多了,她一個人干了別人兩輩子的事?!绷硪晃徽f:“是啊,都該退休了,還去搞傳染病,真了不起。家庭條件那么優(yōu)越,放棄與親人團聚機會,太不容易了。”
在黨員發(fā)展大會上,李桓英做自我批評:“我是新黨員,脾氣急躁,你們以后要多批評我?!睍h結束,李桓英起身鞠躬,身邊人遞來外衣,想幫她穿上。她拒絕了,接過衣服,先套過一只袖子,又伸長了胳膊找另一只。叢敏就坐在身邊,但沒伸手幫她。
作為支部書記,叢敏是那次發(fā)展會的主持人。主持前一晚,叢敏激動得在家中踱步了很久。李桓英在她心目中,一直是高山仰止的存在。李桓英能真心認同黨組織,加入黨組織,身邊的同事都倍感自豪。
叢敏曾接受李桓英基金會資助,出國訪學一年。在第二天的發(fā)展大會上,叢敏動情地說了一段致謝詞,最后說道:“特別感謝您,提供讓我開闊視野的機會。”
叢敏是1997年來到北京友誼醫(yī)院工作的。剛來時,醫(yī)院正開展向李桓英同志學習的活動,通過組織報告會,叢敏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了李桓英的故事。
1998年,在第15屆國際麻風會議上,世衛(wèi)組織官員諾丁博士緊緊握住李桓英的手說:“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xiàn)場工作,您是做得最好的!”這也是讓叢敏等李桓英的同事倍感驕傲的事。
叢敏雖然對李桓英仰慕已久,但在醫(yī)院里碰到了,也僅限于和李桓英點點頭,打個招呼,接觸不深。2013年至2019年,友誼醫(yī)院將肝病中心和熱研所的黨支部合為一個聯(lián)合支部,叢敏擔任聯(lián)合支部書記,這樣她才真正與李桓英有了較為深入的交往。
2016年中秋前夕,叢敏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入黨申請書,申請人是年逾95歲的李桓英——
入黨申請書
敬愛的黨組織:
1958年,我先后辭去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聘任的印度尼西亞、緬甸的亞斯和梅毒兩種熱帶病專家的職務;告別了已遷居美國的父母,毅然回國。我對投報祖國感到無比光榮和自豪。
1959年3月,組織分配我到醫(yī)科院皮研所工作。1970年我隨單位下放到江蘇泰州的麻風病院,深感到麻風患者的疾苦。在多年的社會生活和醫(yī)療工作中,我深刻領悟到中國共產(chǎn)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也正是在黨的培養(yǎng)、支持和幫助下,我為廣大麻風病患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黨又給了我許多榮譽和鼓勵。
我真心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誠摯地申請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我雖已進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黨員的身份為麻風事業(yè)奮斗終身!請黨組織考驗我吧!
申請人:李桓英
2016年9月 中秋節(jié)前夕
申請書薄薄的,拿在手里感覺沉甸甸的,叢敏讀了一遍又一遍。
幾天后,聯(lián)合支部開展黨日活動,要前往北京市全面從嚴治黨黨性教育基地進行參觀學習。
李桓英笑呵呵地問叢敏:“書記,我能不能一起參加?”
幾乎是數(shù)著日子,李桓英終于盼到了這天。在知名的口字樓,滿頭銀發(fā)的李桓英與同事一起聽講解員介紹黨的發(fā)展歷史。李桓英很感慨,不時點頭。一層參觀結束,李桓英拄著拐杖來到二層。大家怕李桓英太辛苦,想讓她歇歇,李桓英拒絕了,認為既然來了就要聽完,不能半途而廢。
回去路上,李桓英顯得很興奮,她側過身突然對叢敏說:“今天看完我感觸很深。我還要繼續(xù)接受組織的考驗?!?/p>
在入黨前幾個月,叢敏專門請李桓英參加支部的組織生活會,請她講講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
抗戰(zhàn)時期,李桓英隨母校同濟大學輾轉來到重慶李莊?!拔揖褪窃诿河蜔粝?,在蚊蟲的嗡嗡聲中,和同學們完成學業(yè)的。”在學習過程中,李桓英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百姓生活的困苦。很多人患病后得不到治療,掙扎著陷入死亡。李桓英立下了“當萬人醫(yī)”的大志。在有機會出國留學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公共衛(wèi)生專業(yè)。由于學習成績優(yōu)異,畢業(yè)時,導師推薦李桓英進入剛剛組建的世衛(wèi)組織工作。她遠赴東南亞,在最濕熱難挨的地方,從事雅司病防治工作。
在緬甸工作時,李桓英在當?shù)亟佑|到了英文版的《共產(chǎn)黨宣言》。當時,她聽說國內已經(jīng)解放,經(jīng)過周密而耐心的準備,李桓英輾轉到英國,在那里辦理簽證,歷盡艱苦,回到祖國。
李桓英深信,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自己學到的公共衛(wèi)生知識和實驗技術,一定能為國內的疾病防治發(fā)揮作用。
“我不愿意治療單個的病人,我其實更喜歡群防群治,能為更多的人看病,更有意義?!闭沁@份“做萬人醫(yī)”的志向,引領著李桓英從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到北京熱帶醫(yī)學研究所;從總結國際麻風病的研究進展,到短程聯(lián)合化療在國內的廣泛開展;從麻風病高發(fā)地域云貴川的知識普及講座,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村寨的走訪;從崇山峻嶺中穿梭所經(jīng)歷雙側鎖骨斷裂、四根肋骨骨折、多次翻車翻船,到實驗室中麻風分枝桿菌易感基因檢測和早期分子診斷方法的建立。她獲得了國家科技進一步一等獎,獲得了何梁何利獎,卻把全部獎金捐出,成立李桓英基金會,資助更多的年輕醫(yī)務工作者出國學習。
經(jīng)過考察,黨組織正式批準李桓英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宣誓的時候,李桓英內心異常激動。她想到了60年前自己毅然回國;想到了父母兄弟的一次次召喚;想到了和麻風病人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想到了組織這么多年對她的幫助和支持。每一句誓詞,仿佛都是她用一生的情感醞釀,從心底里迸發(fā)出來:
“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zhí)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p>
2017年7月,一位鶴發(fā)童顏的新黨員,坐在一群黨齡多年的年輕人身邊,用最簡單的語言講著最動人的故事。李桓英為那次黨課特意寫了一篇稿子,題目是“我愿意為黨的事業(yè)奮斗終身”。
在世衛(wèi)組織工作期間,李桓英看到亞洲不少國家由于貧窮,導致疾病蔓延。“我深深地感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更需要我?!?/p>
這一年,李桓英37歲。從此,在幾十年的漫長歲月中,無論是晴空萬里,還是風雨交加,她都無悔自己當初的選擇,不改報效祖國的決心。
20世紀80年代,李桓英了解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lián)合化療治療麻風病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jīng)完成,但是尚缺乏臨床實驗。為了爭取到免費的藥品支持和實驗項目,她開始在全國范圍進行走訪調查,最終確定西雙版納等七個麻風病發(fā)病率較高的州和縣作為治療的試點。1982年,她向世界衛(wèi)生組織遞交了一份關于中國麻風病情況的詳細報告,世衛(wèi)組織批準了在中國進行聯(lián)合化療方法的實驗項目。
在此后的幾十年間,她長期奔波在云、貴、川貧困邊遠地區(qū),7個地州、59個縣,每到一個村寨的時候,都會引來村民的一片驚奇:村寨來了個女醫(yī)生,不怕麻風!她口渴了,就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餓了,就和病人在一張桌上吃飯。病人試探著同她握手,她便拉著他們的手長時間不放。見到老病號,她總是親切地拍拍病人肩膀,擁抱一下,讓病人感動不已。
李桓英從來都是面對面不戴口罩近距離接觸病人?!拔揖褪遣慌?,醫(y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zhàn)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zhàn)場不照樣往前沖?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人們親眼看我治好它!”
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端滾燙的飯鍋、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她教麻風病人穿鞋,手伸進病人剛脫下來的臟鞋。告訴他們,穿鞋時都要先摸摸有沒有砂子、釘子等異物,然后再穿上。
麻風寨往往山高路險。李桓英遇到兩次車禍。一次是在昆明附近的石林,摔斷了左側的鎖骨;另一次更嚴重,七十多歲時,她從西昌前往成都,在快到石棉縣的路上,因為路滑,她從翻滾的汽車前窗擋風玻璃甩出去,有十多米。李桓英躺在覆蓋厚厚白雪的山坡上昏過去,同志們找不到人,連聲呼喊。過了一會兒,才聽到李桓英的聲音:“我在這里!”但是爬不起來,李桓英心想骨折了,歪頭一看,雪地上還有一大片血跡。七根肋骨骨裂,雙側鎖骨骨折,頭部還負傷縫過7針。李桓英開玩笑說:“按我坐車的概率,也該翻了?!?/p>
在李桓英的帶領下,我國在全球率先開展短程聯(lián)合化療試點和消滅麻風病特別行動計劃。全國麻風病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年復發(fā)率僅為0.03%,大大低于國際組織年復發(fā)率小于1%的標準。這有力證明了麻風病無須住院隔離治療,解決了麻風病治療難題,對消除社會對麻風病人歧視,起到了積極作用。1994年,李桓英的麻防經(jīng)驗被世衛(wèi)組織在全球推廣。
進入新世紀以來,李桓英和麻風病研究課題組深入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為徹底消滅麻風病繼續(xù)努力。
2019年,聯(lián)合支部被拆分,熱研所又成為獨立支部。“李教授在辦公室嗎?有沒有時間?”找李桓英有事時,叢敏照例給袁聯(lián)潮打電話。
往往,叢敏不會空手去,李桓英愛學習,雜志、報紙就是最好的伴手禮。李桓英關心時政,叢敏把支部訂的《求是》雜志,攢幾期,一并送到她的辦公室。
叢敏慶幸,身邊有這樣一位老人,擁有如此傳奇的人生。李桓英告訴叢敏:“我是黑頭發(fā)、黃皮膚,我是中國人,就應該回到中國,我生在北京,我的根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