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閱讀公社工作室
梁實秋說:“人的年紀就像鐘表上的時針,慢得使你幾乎感覺不到它的移動,但一天天、一年年的,總有一天你會驀然一驚,已經(jīng)到了中年?!?/p>
人是怕老的,怕肩膀抗不了重擔,怕還沒做好準備就要去面對丑陋的現(xiàn)實。但人生很妙,越老越妙,因為有些風景只有到了某個年紀才懂,有些活法只有在特定的年紀才能體驗萬分。
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三十立什么?四十惑什么?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么?六十耳順,順什么?七十從心所欲,應該怎樣去做?
孔子說:“三十而立?!焙芏鄷r候我們理解為立家立業(yè),其實孔子所言并非如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在三十之前,孔子勤勉學習,去追求,去尋找,積累到一個階段,他才明白一生所求。三十而立是為立志。大理想也好,小愿望也罷,到了三十的關口,人必須有方向。也許志向未來會修正,會改變,但在此時此刻,有了志向,就有了腳跟。
《呂氏春秋》有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比松谑?,立身為本。而要想立身,則需要人們清醒地認識自我,做到查漏補缺,完善進步。要具有良好的德行品質、正確完善的人生價值觀、獨立處事的能力,這會為未來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人生若正當青年,立身便是頭等大事。一己不治,何治天下?欲匡六合,立身為先。
古人說:“立德立言。”好的德行之后,是談吐干凈。人生總有不順遂,二十歲時面對是毛躁莽撞,心直口快。到了三十歲,見得多了,也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了,與其急于表達不滿,發(fā)泄情緒,不如學著守住本心。因為一言一行折射著一個人的修養(yǎng),立言守言,話前三思。
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
四十歲的人,不再年輕,生活的經(jīng)歷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穩(wěn),挫折讓他明白了,人和社會的關系就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個體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個體左右不了群體。
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愿望也可以,關鍵在于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
劉同說過:“你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比松^半,總會在路上面臨許許多多的問題。但我們在不斷的歷練中成熟,從遇事驚慌失措的少年蛻變成知天命、不怨天的中年人。無論遇到什么,沿著命運軌跡,坦然前行即可。
人到中年,不要怨天,知曉命運軌跡,保持豁達心態(tài)最重要。
經(jīng)歷了半生世事浮沉后,我們已經(jīng)徹底了解自己的能力,也明確了自己的人生地位。
無論結果如何,都應當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樂觀處事,不怨天尤人,才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美好,否則,就會陷入無盡的痛苦之中。
五十歲前,盡人事;五十歲后,聽天命。
年少面對離別,不想,不要,無能為力了就大哭一場,情緒簡單直白。
人至中年時面對,難受得就像一個錘子捶在胸口,喘不過氣。等到半生過去,一次次生離死別的累積,才深刻體會到人生就是一條漸離漸別的路,才懂放開。不僅看開,也學會了放開。
六十歲,青春不再,盛年不再。人生走入下一個境界,那便是老年生活。這個年歲,就不要再去爭再去搶,再去辯解無用的事情。六十耳順,順的是心態(tài),順的是看待人生的眼光。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茅塞頓開,回歸自然。
當我們將人生都看淡,那么身外的事事物物也能隨之放輕。
六十歲即將退休,相應的角色也變化了。從職場退下,到家庭生活。將名與利放下,將親與愛撿起來。六十歲的人生,更在意的應該是“愛”。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已經(jīng)步入晚年生活。與夕陽作伴,和黃昏為鄰。
七十歲,要認真的活自己。對別人的看法別太計較,對身體的衰老別驚慌。一切從心,一切順著意愿。活一天,就要珍惜一天。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毕〉牟皇悄隁q,而是一顆童心。真正的老去是一顆心變得蒼老。而越活越年輕的密碼在于,心態(tài)保持童真。七十歲,不妨回歸孩童時期的歡樂,做一個認真且快樂的人。
人生就像吃苦瓜。三十歲知道苦,還是要吃,因為三十而立,人生才開始不久。到了四十,苦瓜就是一種平凡的味道,生活必然有苦。五十歲半生已過,才在苦中吃出甜味,看開,也放開。所以不用著急,三十也好,四十也罷,無論哪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風景,各自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