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張楠 尚錦云 李逸明
(1.西安科技大學 老齡社會發(fā)展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600;2.西安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600;3.北部戰(zhàn)區(qū)總院心內科,遼寧 沈陽 110015)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實施積極應對老齡化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養(yǎng)老事業(yè)和養(yǎng)老產業(yè),優(yōu)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xiàn)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yǎng)老服務”,養(yǎng)老問題得到空前重視。正在發(fā)生的社會經濟和人口變化重塑著農村家庭結構,趨于小型化的家庭規(guī)模意味代際間長期分離居住,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現(xiàn)象持續(xù)加重,這對農村老年家庭傳統(tǒng)的代際方式提出挑戰(zhàn)。而代際支持仍以家庭成員獲取支持和情感幸福的方式[1]穩(wěn)固著代際紐帶,探究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影響的發(fā)展趨勢意義深遠。
然而,既往代際支持影響因素研究或從兩代人的社會、經濟、人口學特征展開,或從靜態(tài)視角)出發(fā)探究居住安排及家庭結構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的影響,鮮有研究基于年齡視角考察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影響的動態(tài)趨勢。而代際支持本就于兩代人來往取予間進行,家庭結構轉變及老人年歲增長均會作用于代際支持,把握年齡維度的重要性考察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代際支持的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意義深遠,這關系老人健康福祉,也必將影響家庭、社會以及政府養(yǎng)老資源的投入。年齡視角下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代際支持發(fā)展的動態(tài)影響亟待研究。
代際支持作為代際間重要的資源交換方式,是老人家庭養(yǎng)老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囿于進行代際支持的空間限制及支持對象異質性,學界對老年家庭代際支持的影響因素研究多圍繞家庭結構及代際雙方社會人口—經濟特征展開研究。
首先,不同家庭結構及其轉變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存在深刻影響。其一,不同家庭結構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影響存在差異。研究指出獨居老人通常從子女處得到更多代際支持[2],也有研究認為因地理位置受限,空巢家庭老人與子女情感支持及子女生活照料匱乏,老人更多依靠自我照料。相較空巢及大齡未婚家庭,三代直系家庭兼具撫幼和養(yǎng)老功能,此家庭結構老人所獲經濟支持最多[3]。同時,隔代家庭老人因撫育孫輩也相應會獲得成年子女更多經濟支持[4],該現(xiàn)象在中國農村很是常見,也通常為老人換取子女經濟支持的重要渠道[5]。僅與配偶同住家庭老人對子女的精神慰藉與照料支持存在“擠出作用”,但同時會擠入子女經濟支持[6]。有學者從居住安排角度探究其對老人代際支持的影響。研究指出家庭成員居住距離越遠,支持流動的可能性就越小,相較于住得遠的老年父母與子女,住得近的會提供更多代際支持[7][8]。同時,居住安排對代際經濟支持存在鄰近效應,與父母同住的子女更可能為父母提供經濟支持且支持水平也更高[9]。由此,本文推斷學界在家庭結構對老人代際支持的影響所持觀點雖不一致,但家庭結構能夠通過其代際間不同居住安排對老人代際支持影響產生差異。其二,不同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代際支持具有顯著影響。Aziz 對馬來西亞的研究發(fā)現(xiàn),老人獨立生活并不意味與子女疏遠,來自子女的生活照料會相應減少,但其代際情感交流仍密切[10]。Muia 對非洲的研究發(fā)現(xiàn),“變?yōu)閮H與配偶同住”使代際間支持交換的可能大幅降低[11]。目前國內關于家庭結構轉變對代際支持影響的研究尚少,有研究指出代際支持會引起家庭結構發(fā)生轉變,為子女提供更多照料支持的老人更可能變動為多代同住,與子女情感越親密的老人獨居可能性越低[12]。其余研究多為討論家庭結構小型核心化這一變遷結果對代際支持有何影響,而其研究觀點不盡一致。一種觀點認為該結果會引致家庭支持資源減少,并將逐步導致家庭養(yǎng)老功能削弱[13]以及孝道觀念衰落[14]。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成年子女外出所致的空間分離效應誠然對老年父母的日常照料與情感慰藉有所弱化,但成年子女因外出帶來的“增收效應”以及家庭養(yǎng)老資源“補償效應”會加強對老年父母的經濟支持,并未全面弱化農村老年家庭養(yǎng)老支持,而是推動家庭養(yǎng)老由“侍奉在側”型向“成就安心”型轉變[15]。學界目前關于不同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代際支持影響尚缺乏,但卻能合理推測兩者存在緊密聯(lián)系。由此,本文推理不同家庭結構轉變會直接影響老人代際支持。
其次,代際雙方的社會人口—經濟特征會對代際支持產生深刻影響。第一,老人的社會人口—經濟特征對代際支持具有顯著影響。有研究指出隨老人年齡增長,子女向其提供幫助的可能性也越大[16]。同時老人在收入水平較高、擁有房屋產權、在婚或喪偶情境下更傾向為子女提供支持[17]。也有研究報告相較單身老人,在婚老人與其子女情感交流越弱[18],老人遭受疾病沖擊使子女提供更多代際支持。由此,本文推斷老人的社會人口—經濟特征能夠直接影響其代際支持。第二,成年子女的社會人口—經濟特征對老人代際支持具有顯著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兒子為父母提供家務幫助的可能性比女兒更小[19],且兒子傾向提供經濟支持,女兒更可能提供工具支持,相較女兒,父母更可能為兒子提供經濟和工具支持[19]。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及工資收入能體現(xiàn)其與父母經濟聯(lián)系水平[20]。當成年子女初入社會或是成家時,沉重的壓力使他們迫切需要老年父母的支持[21],而隨著子女經濟狀況改善,其在資源分配時傾向支持子代,這種“恩往下流”的后果會導致老人贍養(yǎng)資源保障不足[22]。同時,子代與其配偶關系越好,則為老年父母提供經濟支持越多[23],反之亦然。由此,本文推測成年子女的社會人口—經濟特征會直接影響老人代際支持。
最后,作為人口背景特征的重要變量,年齡高低反映老人在增齡中的生理機能狀況、心理成熟度、生命歷程時期以及個人閱歷。年齡效應指年齡增長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產生的影響[24]。一方面,老人身體健康狀況隨增齡而衰退。另一方面,老人年齡增長,隨之伴隨其社會經驗的豐富以及觀念和態(tài)度的改變[24]。而以上變化均會作用于老人,并相繼直接改變其代際支持行為。同時,年齡效應會通過影響老年家庭結構類型而后間接影響老人代際支持狀況。步入高齡的老人大多因自身生理機能受限而需要與子女同住,以上與子女同住的家庭結構繼而會增加老人獲得日常照料的可能。因此,基于年齡視角考察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增齡老人代際支持影響的動態(tài)趨勢亟待探索。
綜上,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影響深遠,本文將從以下三點展開研究:(1)在城市化進程與老齡化背景下,農村老人代際支持的發(fā)展趨勢及家庭結構轉變態(tài)勢如何?(2)年齡視角下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影響的動態(tài)趨勢如何?(3)其根源如何?
本文采用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fā)展研究所進行的“安徽省農村老年人福利狀況”2001-2018年7 期追蹤調查數據。采用分層多級抽樣方法對巢湖農村地區(qū)60 歲及以上老人進行調查,基期調查的設計樣本量為1800 位老人。實地調研中調查員入戶對老人詢問,內容包括老人及其每個子女的信息。鑒于本文需研究追蹤階段相鄰兩期家庭結構變化情況及代際支持水平,故在剔除無子女以及重要變量缺失的樣本外,還需篩除由基期開始未參與過連續(xù)兩期及以上調查樣本,樣本流失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2001-2018 年跟蹤調查基本信息(個)
3.2.1 因變量
因變量為代際支持。依據既往研究[25-26],代際支持被界定為經濟支持、日常照料以及情感支持。(1)老人經濟支持的獲得被界定為子女“有沒有給過您(或與您同住、仍健在的配偶)錢、食品和禮品?”,以測量調查前12 個月內子女為父母提供的現(xiàn)金與實物的貨幣價值,并將其總數取對數。老人經濟支持的提供被界定為“您(或與您同住的、仍健在的配偶)有沒有給過這個孩子錢、食品和禮品?”測量方法同經濟支持的獲得測量方法一致。(2)老人日常照料的獲得包括兩個維度,分別是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間家務幫助和生活起居照料支持,老人家務幫助的獲得包括子女為老人提供的如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洗碗等家務幫助;生活起居照料的獲得包括子女為老人提供的幫助洗澡、穿衣服等生活起居上的日常照料。通過詢問為老人提供家務幫助和日常起居照料的子女(包括其配偶、孫子女)及其幫助頻率來衡量老人獲得子女生活照料的水平。采取“1= 很少,2=每月幾次,3=每周至少一次,4= 每天都做”,將其數值進行累加。老人向子女提供生活照料通過詢問老人向其提供家務幫助(如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洗碗等)和生活起居上照料(幫助洗澡、穿衣服等)的子女(包括其配偶、孫子女)及其幫助頻率,來衡量老人對子女提供生活照料水平。測量方法與老人獲得子女生活照料的測量方法一致。(3)代際間情感支持水平的測量通過詢問老人以下三個問題:“從各方面考慮,您覺得和這個孩子感情親近嗎?”“總的來講,您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相處的好嗎?”“當您跟這個孩子講自己的心事或困難時,您覺得他/她愿意聽嗎?”,采用三級測量“1=從不、2=有時、3=經?!保牙先怂凶优那楦械梅秩∑骄档玫角楦兄С值梅?,得分越高感情越好。
3.2.2 自變量
自變量為家庭結構轉變。在王躍生對家庭結構劃分基礎上[27],并根據代際居住情況將家庭結構劃分為以下四類:(1)獨居;(2)僅與配偶同?。唬?)二代及以上同??;(4)隔代同住?;诖水a生以下八種家庭結構轉變類型:(1)變?yōu)楠毦?;?)變?yōu)閮H與配偶同??;(3)變?yōu)槎耙陨贤?;?)變?yōu)楦舸?;?)一直獨居;(6)一直僅與配偶同??;(7)一直二代及以上同??;(8)一直隔代同住。具體賦值見表2。本文研究追蹤過程中相鄰兩期家庭結構轉變中的“基期”為相對概念,例如研究2001-2003 年家庭結構轉變時,基期為2001 年,而研究2003-2006 年家庭結構轉變時,基期為2003 年。
3.2.3 控制變量
控制變量為老人社會人口—經濟特征及健康狀況:老人的社會人口—經濟特征包括老人的年齡、性別(0= 男,1= 女)、出生隊列(1=1932-1941 年;2=1922-1931 年;3=1922 年以前)、受教育程度(0= 未上過學,1= 上過學)、婚姻狀況(0= 不在婚,1= 在婚)、子女數(≥0)。健康狀況以老人健康自評和行為能力來衡量。老人健康自評通過詢問老人“您認為您自己現(xiàn)在的身體健康狀況怎么樣?”(1= 很好;2= 好;3= 一 般;4= 不好)。老人行為能力包括基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PADL)(上廁所、吃飯、洗澡、穿脫衣服、下床或從椅子上站起來、房間走動)和使用設施的生活自理能力,(IADL)(做飯、乘車、做家務、管理家庭錢財、購物)以及活動能力(提起或搬動10 公斤重物、爬一層樓的樓梯或臺階、彎腰或跪坐、步行100 米)采用“1= 沒有困難,2= 有點困難,3=自己根本做不了”三級測量,結果累加得出,取值范圍為15~45 分,得分越高表明生理功能狀況越差。7 期量表Alpha 信度系數分別為0.889、0.966、0.957、0.958、0.948、0.953、0.953。
利用“安徽省農村老人生活福利狀況”7 期追蹤調查數據,本文在模型選擇時考慮到老年人群體代際支持發(fā)展的不同質性,故嘗試使用Mplus 軟件建立潛類增長模型進行分析,而模型結果顯示本文老年人代際支持發(fā)展趨勢實則趨于同質,于是采用更合適的個體增長模型。本文采用個體增長模型分析年齡視角下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影響的動態(tài)趨勢,以日常照料(即家務幫助及生活起居照料)作為因變量為例,建立如下模型:
層二:β0j=γ00+γ01Cohort+γ02Edu+γ03Sex+υ0j(2)
層一模型由各調查點老人觀測值構成。Yij代表老人j 在調查時點i 獲得(或提供)的家務幫助水平(或生活起居照料),截距β0j代表老人在基期獲得(或提供)的家務幫助(或生活起居照料)水平;(Age-60)代表老人j 在調查時點i 的實際年齡減去60,使得截距β0j具有現(xiàn)實解釋意義;(Livingij-Living0j)代表老人j 在調查時點i 的家庭結構與相對基期比較后的變化;GFSij與PFSij分別代表老人從子女處獲得或提供給子女的經濟支持;ESij為情感支持;Childij、BAij以及SRHij分別為老人存活的子女數量、行為能力以及健康自評;層二模型納入老人間個體差異。Cohort、Sex、Edu 分別為老人的出生隊列、性別以及受教育程度,層二基期變量決定層一截距項β0j。本文應用專業(yè)多層線性模型軟件包 HLM6.02 進行個體增長模型的統(tǒng)計分析。
表3 顯示隨老人年齡增長,“變?yōu)楠毦印?、“一直獨居”和“一直僅與配偶同住”家庭結構總體呈上升趨勢;“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和“變?yōu)楦舸 眲t相反;“變?yōu)閮H與配偶同住”和“變?yōu)槎耙陨贤 背噬舷虏▌于厔?;“一直隔代同住”保持不變。老人獲得家務幫助和生活起居照料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趨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水平于波動中總體呈下降趨勢,提供經濟支持水平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而獲得經濟支持水平則相反,代際間情感支持水平在各年齡段均保持穩(wěn)定。女性老人略多于男性老人,平均年齡由70.73 歲上升至80.71 歲,受教育程度低,每位老人平均擁有4 個子女,老人行為能力隨年齡增長逐漸退化,健康自評總體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
表3 2001-2018 年7 期追蹤老人樣本描述統(tǒng)計表
表4 為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日常照料影響的個體增長模型回歸結果。該部分共12 個模型,其中每3 個模型一組分別探討年齡、家庭結構轉變以及兩者交互對老人日常照料支持的影響。模型1 與模型7 中截距為正,而年齡參數為負,年齡平方參數為正。這意味年齡對老人獲得日常照料有正向影響,但短期內隨老人增齡,會減少其獲得照料的可能,而隨長期增齡,老人越可能獲得更多照料。模型4 與模型10 中截距為正,年齡參數為負,表明老人隨增齡提供日常照料可能變低。模型5、8、11 顯示,“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 變?yōu)楦舸 币约啊耙恢备舸 本?%的水平與老人提供家務幫助顯著正相關,而當家庭結構轉變與年齡交互后,模型6、9、12 顯示,上述家庭結構轉變與老人提供家務幫助呈不顯著負相關,同時會提升老人獲得生活起居照料水平。此外,子女數越多會使老人獲得更多日常照料。與子女感情越好的老人獲得家務幫助水平越高,也相應會提供更多家務。行為能力越差的老人對日常照料需求越高,提供日常照料水平越低。
表4 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日常照料水平影響的個體增長模型估計值(N=5771)
表5 為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經濟支持水平影響個體增長模型回歸結果。模型1 顯示年齡平方與老人獲得經濟支持水平呈顯著負相關。模型2 和模型5 顯示,“變?yōu)楦舸 焙汀耙恢备舸 本?%的水平上顯著提升老人獲得與提供經濟支持水平,且該水平均高于其他老人。當家庭結構轉變與年齡交互后,模型3 顯示,隨著增齡,表中所列八種家庭結構轉變均與老人獲得經濟支持水平呈正相關;模型6 顯示除“變?yōu)楦舸 迸c“一直隔代同住”,其他家庭結構轉變均使老人隨增齡而增加經濟支持提供。此外,受教育程度會顯著提升老人獲得以及提供經濟支持水平;子女數顯著提升老人獲得經濟支持水平,同時顯著減少老人提供經濟支持水平。
表5 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經濟支持、情感支持水平影響的個體增長模型估計值(N=5771)
表5 模型7-9 為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情感支持影響個體增長模型回歸結果。模型7 顯示,年齡平方與代際間情感支持在5%的水平呈顯著負相關。模型8 顯示,所列八類家庭結構轉變均會增強代際間情感支持水平,其中“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與代際間較強的情感支持呈顯著正相關。當家庭結構與年齡交互后,模型9 顯示,“變?yōu)槎耙陨贤 焙汀耙恢倍耙陨贤 痹?%的水平上對老年父母與子女間情感親密程度具有減弱作用,其余六種家庭結構轉變均不同程度增強代際間情感支持。此外,老年母親與子女感情更親密;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越傾向與子女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在婚老人與子女關系更融洽;行為能力越差的老人與子女感情越差。
綜上,年齡在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代際支持發(fā)展的過程中具有調節(jié)作用。為更直觀呈現(xiàn)研究主題,本文基于追蹤調查期間老人年齡增長視角,分別繪制家庭結構轉變對老人代際支持影響的二次擬合曲線圖,如圖1-5 所示,并將生活起居照料與家務幫助合并為日常照料進行分析。
圖1 老年人獲得日常照料支持發(fā)展趨勢
4.3.1 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日常照料支持水平影響趨勢回歸結果討論
由圖1、圖2 可知,隨家庭結構和年齡共同作用,老人獲得日常照料呈應需而供趨勢發(fā)展,不同家庭結構老人提供照料水平呈下降態(tài)勢。首先,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由于增齡會減少提供照料,同時驟升的照料需求因與子女同住而被及時滿足。隨“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步入高齡,其獲得日常照料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且上升速度最快,而提供日常照料趨勢相反。這是因為該家庭結構低齡老人身體功能狀況尚好,自我效能感驅使老人樂于照料子女。而隨之步入高齡,身體功能的限制使其無法提供照料而需要更多支持,此時該家庭結構子女積極回應老人照料需求[28]?!白?yōu)槎耙陨贤 笔估先双@得更多日常照料,這是因為無關年齡高低,此家庭結構老人在該節(jié)點均產生了較強的照料需求,隨后其子女應需而供。本文認為,中國傳統(tǒng)孝道觀念仍深刻根植于農村成年子女內心,年齡調節(jié)下老人的照料需求促使家庭結構轉變,子女也相應回應其養(yǎng)老期待。表明在社會養(yǎng)老資源供給不足的現(xiàn)實下,可通過弘揚孝道觀念及引導子女積極贍養(yǎng)老人而鞏固家庭養(yǎng)老,可于一定程度緩解農村社會養(yǎng)老壓力。
圖2 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支持發(fā)展趨勢
其次,隔代同住家庭老人擔任“照料者”角色,照料強度隨年齡調節(jié)減弱。其一,“一直隔代同住”和“變?yōu)楦舸 崩先颂峁┤粘U樟纤诫S其增齡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且水平均高于其他老人。這是因為,在早期處于低齡的老人照料孫子女尚有余力,但在長期隔代照料的情境下老人逐漸步入高齡,雙重沖擊引致老人生理機能下降,使其提供照料有心無力[29]。其二,雖均為隔代家庭,相較“變?yōu)楦舸 ?,“一直隔代同住”老人隨增齡會獲得更多日常照料。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適度照料對老人有益,但過度照料會損害老人健康而加速其老化,后者因長期隔代照料身體機能變差,故會得到更多照料支持??梢圆煊X農村老年父母仍秉持“家族傳承觀念”以及為家庭經濟繁榮而做出貢獻的“犧牲精神”向子女提供支持,但漸入高齡的老人身體機能本就不容樂觀,持續(xù)照料會重創(chuàng)其健康,此時代際雖不同住,子女也會為其給予更多照料。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需健全老年健康支撐體系,使老年健康水平不斷提升”,隔代同住的農村老人因長年供給隔代照料,其健康狀況亟需關注。
最后,僅與配偶同住家庭老人獲得照料隨年齡調節(jié)無較大變化,且均呈較低水平,老年配偶間的照料對子女照料存在替代作用?!白?yōu)閮H與配偶同住”與“一直僅與配偶同住”老人獲得與提供日常照料水平都較低,本文認為以上家庭結構,配偶提供的家庭照料居核心地位,子女照料僅為補充,前者一定程度對子女照料具有替代效應,印證了“少來夫妻老來伴”。家庭關系由橫向夫妻關系與縱向代際關系一同構筑,和諧的配偶關系能較好平衡老年夫妻間的健康照料需求,喪偶老人的黃昏戀及再婚行為通過補償機制能彌補子女養(yǎng)老弱化的現(xiàn)實[30],農村社會出現(xiàn)的大齡未婚或喪偶老人的“搭伴養(yǎng)老”行為應給予理解支持。
4.3.2 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經濟支持水平影響趨勢回歸結果討論
由圖3、圖4 老人獲得及提供經濟支持水平對比可知,自下而上的經濟支持仍是農村老年家庭代際經濟支持的主要流向[31]。處于以上八種家庭結構轉變的老人因年齡調節(jié),隨增齡均會獲得更多經濟支持,支持水平高低因不同家庭結構而異。
圖3 老年人獲得經濟支持發(fā)展趨勢
首先,隔代家庭體現(xiàn)了明晰的代際分工模式。相較其他家庭結構轉變,在增齡過程中,“變?yōu)楦舸 焙汀耙恢备舸 崩先藭玫阶优嘟洕С?,這是子女對老年父母照料孫子女的補償。再者,步入高齡的老年父母獲取經濟資源水平逐漸下降繼而會更依賴子女的經濟支持,同時,子女經濟支持是農村父母晚年的重要生活來源[32],所以老人會通過隔代照料約束子女向其提供經濟支持,體現(xiàn)了該家庭結構的“代際互惠”及“代際功能互補”。同時以上兩種家庭結構老人提供經濟支持水平隨年齡遞增呈緩慢下降趨勢,這是因為該家庭結構老人通過照料孫子女提供工具性支持,隨之會減少經濟支持的提供。概言之,隔代家庭中兩代人不同支持行為實則是借助老人的閑暇優(yōu)勢以及子女的經濟優(yōu)勢實現(xiàn)需求互補。
其次,“變?yōu)楠毦印崩先穗S增齡為子女提供更多經濟支持。這是因為選擇轉變?yōu)楠毦拥睦先霜毩⑸钅芰^強,隨年歲增長,年齡的調節(jié)使高齡老人更關注自己身體功能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較之低齡老人,高齡老人更愿意提供經濟支持[33]。此外,“變?yōu)楠毦印钡睦先嘶蛟S還不適應獨居生活,愈加高齡的老人日常社會活動趨于單一,故其會通過向子女提供經濟支持的方式加強代際間溝通紐帶,減輕其因獨居所致的孤獨感,同時該行為會增強他們的“社會交換感”和“生活掌控感”。由此,合理推測可為農村高齡獨居老人提供定期走訪慰問的社會養(yǎng)老服務紓解其養(yǎng)老困境,為營造老年友好型社會貢獻力量。
4.3.3 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情感支持水平影響趨勢回歸結果討論
由圖5 可知,除“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外,其它家庭結構老人隨年齡調節(jié)均與其子女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代際關系以“遠方的親密”為特征。這表明大多數家庭成員雖在地理空間上分散,但在情感上并未疏離[34]。
圖5 老年人與子女情感支持發(fā)展趨勢
首先,“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隨增齡與子女間情感愈發(fā)疏離,其二次擬合曲線隨調查時點呈走低態(tài)勢。這是因為兩代人生活觀念不同,在同一屋檐下難免產生代際摩擦,并會積累更多家庭矛盾,繼而會影響代際間情感親密;此外,老人身體健康狀況、認知功能以及經濟資源獲取能力隨年齡增長每況愈下,原本作為家庭“貢獻者”的老人無法再為家庭供給更多資源,相反卻需要更多來自子女的支持,所以隨兩代人長久的同居共爨,子女會逐漸對老人生出不滿情緒。久之,該情境的延續(xù)會導致代際間情感親密度降低。
其次,“變?yōu)槎耙陨贤 崩先伺c子女情感支持呈較低水平,且隨年齡增長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這是因為隨著增齡選擇轉變?yōu)樵摷彝ソY構的老人大多有必須與子女同住需求——尋求更高質量、更近距離以及更深的照料[35],即使與子女同住難免產生代際沖突,但根據“社會情感選擇性理論”,高齡老人因年歲積累,善于調和行為與觀念的沖突,能使情緒較為穩(wěn)定平和,同時其體驗到的消極情緒也更少[33][36],所以該家庭結構老人會在滿足自己照料需求的前提下,積極維系代際間感情??偠灾?,年齡效應對該群體老人作用尤為明顯。隨著年歲增長,生活閱歷的增加或許造就了老人溫和、不爭的處世態(tài)度。而反觀“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可以發(fā)現(xiàn)與子女長久的同居共處仍會導致代際間情感疏離,可以猜測至少在“變?yōu)槎耙陨贤 奔彝ブ写嬖诶先藴睾?、不爭態(tài)度下長期的隱忍,而這種情緒的長期延續(xù)會逐步損害老人福祉。故為此家庭結構老人群體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并在社會范圍內向成年子女弘揚家庭孝親敬老傳統(tǒng)美德至關重要。同時,針對該家庭結構高齡老人群體,可為擔任“家庭照護者”的同住子女提供“喘息服務”,通過增強家庭養(yǎng)老支持政策實現(xiàn)家庭養(yǎng)老供給力量正向循環(huán)。
本文聚焦年齡效應構建個體增長模型,深入探究了年齡視角下家庭結構轉變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的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結論:
(1)家庭結構小型核心化以及代際分離已成為農村老年家庭常態(tài),子女的向上代際支持仍發(fā)揮重要作用。當老人逐漸步入高齡,其家庭結構主要以獨居和夫婦核心家庭為主,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趨向帶來了老年父母接受照料支持的減少,但代際間來自子女的經濟支持仍密切,兩代人情感關系呈“遠方的親密”。
(2)不同家庭結構體現(xiàn)出代際間不同代際支持策略,同時該策略因老人年齡調節(jié)而有所調整。其中,隨年齡調節(jié),“變?yōu)楠毦印崩先藭樽优峁└嘟洕С郑弧耙恢倍耙陨贤 崩先伺c其子女間情感親密越差;“變?yōu)槎耙陨贤 崩先酥饾u獲得更多日常照料;“一直隔代同住”與“變?yōu)楦舸 崩先藭玫阶优咚浇洕С?,并減少照料支持提供。
(3)傳統(tǒng)孝道文化及老年父母的犧牲精神仍是左右農村老年家庭代際支持的內在根源。與老年父母分離居住的子女自覺照料有所缺失,進而會加強經濟與情感支持的提供,擁有閑暇優(yōu)勢的老年父母秉承利他主義以及互惠精神為子女及孫子女提供照料,代際紐帶隨著兩代人的支持交換得以加固。
研究揭示了:
(1)家庭養(yǎng)老在農村的主體地位仍牢固,與子女不同住家庭存在老人照料缺失問題,在社會養(yǎng)老服務供給不足的農村地區(qū),鞏固家庭養(yǎng)老的主體地位對緩解農村社會養(yǎng)老壓力意義深遠。
(2)在積極老齡化背景下,應當重視家庭結構轉變與年齡兩者交織下老人代際支持發(fā)展的差異性,基于此應倡導不同家庭結構老人作為異質群體接受差異化社會養(yǎng)老服務,由此可高效改善農村老人生活福祉,并促進釋放老齡人口紅利。
(3)雖身處社會轉型期,孝道觀念深刻根植于子女內心并不斷驅使其改進代際支持策略,通過兩代人的不同支持行為,利用各自優(yōu)勢實現(xiàn)需求互補,這對促進家庭代際和諧至關重要。
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動老齡事業(yè)和養(yǎng)老產業(yè)發(fā)展,發(fā)展社區(qū)和居家養(yǎng)老服務。”在老齡化和城市化進程并行推進背景下,農村老人群體亟需養(yǎng)老服務供給。同時也應意識到老年群體內部的異質性,不同家庭結構老人與其子女間代際支持情況不盡一致,相應地老人對養(yǎng)老服務的期待也各不相同。具體而言,“變?yōu)楠毦印崩先舜嬖谡樟先笔?,同時其在增齡過程中會為子女提供更多經濟支持。應主要為此類老人提供日常照料類養(yǎng)老服務,如助餐、起居、助浴以及醫(yī)療保健服務等;“一直二代及以上同住”老人隨增齡與其子女情感狀況越差,應主要為此類老人提供心理疏導類精神慰藉服務,同時也應為此類家庭照護老人的子女提供喘息服務,通過疏解代際雙方壓力而提高老人生活福祉;“變?yōu)閮H與配偶同住”及“一直僅與配偶同住”老人因有配偶陪伴對子女依賴較弱,但隨著此類老人年齡上升,其身體狀況逐漸下降,會出現(xiàn)對健康保健認知不充足的問題,應為其提供醫(yī)療保健類服務,如預防保健、醫(yī)療協(xié)助、康復護理以及健康咨詢服務。
本研究尚存不足之處。本研究僅對已形成的家庭結構轉變類型對農村老人代際支持的影響進行探討,尚未就家庭結構轉變類型的成因及其特征展開討論,探討家庭結構轉變的成因及特征分析對研究老人代際支持的發(fā)展趨勢意義深刻,未來將考慮該因素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