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
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都有“犯癮”的時候:總是忍不住點奶茶;不喝咖啡就難受;一到晚上就想吃炸雞燒烤;半小時不看手機就不舒服……明明知道這樣不好,上癮過后是無盡的疲憊和自責(zé),但為什么我們越逼自己戒癮,就越是上癮呢?正在侵蝕當(dāng)代年輕人的“上癮性”行為有其背后的原因。
為何越逼自己戒掉,越是沉迷
首先想和大家強調(diào),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說的“上癮性”行為,與要去醫(yī)院做專業(yè)診斷和治療的“病理性成癮”,例如病理性賭博成癮、游戲成癮、酒癮、性癮等,通常相去甚遠。
因為很多人在說自己成癮的時候,是有夸張和調(diào)侃的成分在的。就像偶爾emo(消極、頹廢)的人說自己“抑郁”了,偶爾不想社交的人說自己“自閉”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到病理性成癮的精神疾病的程度。
相反,生活中大部分說自己“上癮”的人,多數(shù)時刻只是喜歡、渴望、重復(fù)做某件事。只是有些時候,會一邊渴望主動地做這件事,一邊又討厭不夠自律的自己。
你或許也試過,想戒掉自己身上的各種“癮”,卻總是失敗,然后批評自己:“為什么別人可以,我就是做不到?”“我怎么一點自控力都沒有!”“再這樣下去,我就廢了!”為什么我們越逼自己戒掉,卻往往越容易沉迷呢?
事實上,戒掉這些“癮”真的不簡單。因為我們“成癮”的大腦,也會潛移默化地產(chǎn)生變化。首先,“成癮”的大腦需要更多的獎勵。我們都聽過“多巴胺”,它會帶給我們獎賞感,讓我們產(chǎn)生動力,體會到快感。而在“成癮”的大腦中,多巴胺的活動力變?nèi)趿?。如果還想要獲得同樣水平的獎賞感,就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行。
“成癮”背后藏著未被滿足的內(nèi)心需求
“上癮”那么難戒,我們就只能認輸了嗎?倒也不是。癮,并不是無懈可擊。
早在20世紀,心理學(xué)家就提出,一個人網(wǎng)絡(luò)成癮的原因,和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論密切相關(guān)。其他行為成癮的背后,同樣隱藏著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
我想起在微博看過的一段話:“如果你總是吃超過你需要的食物,那么這個食物不是你的胃需要,而是你的心需要。而我們的心是不需要食物的。它需要愛,需要包容,需要接納。你多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可能都是在填補你無法被滿足的愛的需要?!?/p>
所以,與其不斷責(zé)問自己:為什么你就是戒不掉“癮”?不如試著和自己的內(nèi)心對話:你為什么需要這個“癮”?
想要戒掉不健康的“癮”,我們得從健康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做起。到底怎么做呢?
“犯癮”的時候,不妨先暫停一下。問問自己:是什么引起了這個念頭?
此時此刻,你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情緒?想買燒烤、炸雞、啤酒,是真的肚子餓,還是孤單、委屈、不甘心?忍不住熬夜到凌晨兩三點,是手機真的很好玩,還是想補償白天失去的個人時間、自主感和自尊感?無論想到什么,你都可以在紙上或者手機上寫下來。也許說著說著、寫著寫著,那些過去埋下的“病因”就出現(xiàn)了:“他憑什么嫌我胖?現(xiàn)在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為什么弟弟有而我沒有?現(xiàn)在我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沒人愛我,我就要好好愛自己!”看清過去的創(chuàng)傷,發(fā)現(xiàn)自己被壓抑的真實需求。當(dāng)你理解自己為何上癮,或許就不會再苛責(zé)自己了。
弗洛伊德認為,本能和欲望永遠不會消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抑制,你所能做的,不過是終于肯誠實地面對其中的一小部分。強行壓抑內(nèi)心需求,或者強行戒“癮”,是很難的,甚至還可能適得其反。不妨先允許自己釋放這些被壓抑的需求和欲望,在這個過程中,換一個方式上癮,專注在當(dāng)下,讓腦海中那些不甘心的想法、批評自己的聲音,被當(dāng)下的真實感受蓋過:這只雞爪表面是微黃色,掛了一些紅油,看起來肉比較厚;放進嘴里,辣味讓舌頭有微微的痛感,檸檬的酸味也出現(xiàn)了……當(dāng)注意力集中在嘴里這口食物上、眼睛看到的畫面上、想買的物品信息上,它們就可以脫離滿足心理需求的屬性,回歸物品的本質(zhì)了。然后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癮”的力量弱了。
我們真正想要的,其實并沒有那么多。甚至,還有的人會嘗試讓自己對某些容易引起積極反饋、得到多巴胺激勵的事物、行為上癮。比如“學(xué)習(xí)上癮”“跑步上癮”“打球上癮”等,這些“上癮”行為,反而越做越讓人快樂。
多一些自我肯定
當(dāng)然,除了“上癮”的時候,平時我們也可以多用健康的方式照顧自己,多肯定和鼓勵自己。
“今天你又吃到了很好吃的外賣,你可真會選啊。”“你今天比昨天早睡了5分鐘,你真的太棒了?!薄皼]關(guān)系的,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不管你變成什么樣,你都是值得被愛的。”
提升自我價值感,就像打造堅固的盾牌,讓“癮”望而卻步。當(dāng)然,心理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成癮”的大腦也需要幫助。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癮”已經(jīng)非常具有強迫性、不可控,甚至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無法靠自己緩解,一定要及時去醫(yī)院尋求專業(yè)的診斷和幫助。
寫這篇文章,并不是想危言聳聽。吃東西、玩手機、購物等“上癮性”行為,本身當(dāng)然不至于毀掉一個人。只是,當(dāng)我們長期用不健康的方式應(yīng)對內(nèi)心需求,那身心必將會回饋給我們不健康的結(jié)果。
親愛的陌生人,我想對你說:你也一樣,值得被更好地對待。世界和我都愛著你。
(摘自《幸?!罚ㄘ?zé)任編輯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