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旋
從早期私人收藏物品的珍奇柜到強調以人為中心的文物收藏研究機構,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屬性日益凸顯出來。我國的博物館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陣地,肩負著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當前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博物館熱”的持續(xù)升溫,我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迎來新挑戰(zhàn)。如何優(yōu)化公共文化服務,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的文化內容、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促進博物館事業(yè)的高質量發(fā)展,是當下亟須思考解決的問題?,F以中共一大紀念館2021年新館開放后的探索性實踐項目為研究基礎,嘗試提出相關應對策略,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覆蓋面、精細化和差異化程度,實現升級迭代和提質增效,推動博物館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博物館的公共性及公共文化服務
博物館的公共性
從世界博物館的發(fā)展脈絡來看,西方博物館的創(chuàng)建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埃及亞歷山大港的繆斯神廟;直到17世紀80年代,具備近代博物館特征的博物館才出現。誕生于1682年,且于1683年向公眾開放的英國阿什莫林藝術和考古博物館開創(chuàng)了將私人收藏公之于眾的先河。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巴黎盧浮宮于1793年被改建為中央藝術博物館并面向公眾開放。公共性作為近代博物館的顯著特征,標志著博物館的發(fā)展進入新時代。
從中國博物館的發(fā)展歷史來看,雖然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熱衷于舉辦書畫古玩鑒賞雅集活動,但當時的活動范圍局限于上層社會的私人場域,并不具備公共屬性。直到1905年,張謇建立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我國才出現能夠啟迪民智、具有公共精神的近代博物館。中國近代博物館從僅供上層社會人士欣賞和文化精英研究的藝術珍藏空間發(fā)展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文化遺產展陳空間,經歷了從封閉性走向開放性的重要變革。
從博物館學語境來看,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自1946年成立至今,對博物館的定義進行過8次修改,始終強調“向公眾開放”。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對博物館的定義首次將“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納入其中,這在于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博物館學運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2022年,第26屆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大會通過的最新版定義中增加了關于社區(qū)參與的表述,這意味著博物館從最初收藏展示人類文明發(fā)展見證物的繆斯神廟逐步祛魅并實現角色轉換,成為融入人類福祉、美好生活和推動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參與者、服務者和推動者。
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
從文化政策語境來看,2016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博物館納入公共文化設施行列,而公共文化服務指的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由此可知,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包括以下幾個范疇:以公眾涉及的建筑空間觀之,游客中心、展覽空間、公教空間、休閑社交空間、紀念品商店等屬于博物館的公共文化設施;以公眾獲取信息的載體觀之,宣傳導覽冊頁、融媒體產品、文創(chuàng)紀念品等屬于博物館的公共文化產品;以公眾參與的形式觀之,教育導覽、講座沙龍、非遺體驗、互動戲劇、音樂會等屬于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活動。
從行業(yè)規(guī)范來看,國家文物局于2022年新修訂的《博物館運行評估辦法》和《博物館運行評估標準》對博物館的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發(fā)展要求。加強對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產出與管理的評估考察,注重數字文化產品服務領域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立足于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評價博物館,正在成為業(yè)界共識。新的評估辦法和標準對一些直面公眾服務和公眾評價的考察指標進行了強化,成為引領博物館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指南針和風向標。
當前我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面臨的新挑戰(zhàn)
得益于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實施、數字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公民對本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同的加深、Z世代“看展式”社交興起等原因,博物館越來越成為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公共文化空間。參觀博物館是當下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彼時的“門可羅雀”到如今的“一票難求”,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博物館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另一方面也給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帶來了新挑戰(zhàn)。
首先是階段性需求激增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國家文物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博物館總數達6565家,接待觀眾5.78億人次,博物館事業(yè)整體發(fā)展勢頭強勁,“逛博物館”日益成為人們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小長假和寒暑假期間,部分熱門場館出現“一票難求”現象,即大眾傳媒語境中的“博物館熱”,不少游客慕名而來,卻因為“搶”不到票落寞離去。即使“搶”到入館資格,入館體驗也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擁擠的展廳、被人流層層包圍的熱門展品,導致精心制訂的展覽參觀計劃淪為在博物館走馬觀花。觀眾無法獲得深度文化體驗成為當前一些大館和大展的公眾文化服務痛點。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爆發(fā)式增長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不平衡,給博物館工作者如何回應公眾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提升公眾文化體驗的可及性帶來新挑戰(zhàn)。
其次是知識、審美水準全方位升維的觀眾與博物館高品質公共文化內容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社交網絡的興起帶來博物館的知識祛魅,最初僅供文化精英階層欣賞的高雅文化通過互聯網快速傳播和下沉到基層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抖音《2023博物館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博物館相關視頻播放總量為513.4億次,相當于全國博物館一年接待觀眾人次的66倍。短視頻類社交媒體為文物“活”起來提供了良好的傳播平臺,但是線上傳播如何避免過度迎合“注意力經濟”,避免簡單化解讀、庸俗化傳播、娛樂化傾向,避免陷入流量狂歡陷阱和博物館核心價值異化,值得深思。面對知識積累、審美水準、個性化需求全方位升級的觀眾,博物館如何發(fā)揮文物藏品和學術研究的支撐性作用,將細分領域專業(yè)性較強的晦澀知識轉化為與公眾文化心理同頻共振的高品質內容產品,找到關于過去的文明與當下人類生存境遇的銜接點,以歷史關照當下、連接現實、滋養(yǎng)心靈,輸出更多高質量文化內容,是當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面臨的新挑戰(zhàn)。
最后是科技的快速迭代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效能提升之間的矛盾。3D打印、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一輪技術變革,給經濟社會及其產業(yè)布局帶來深刻影響,也給文化事業(yè)范疇下的博物館行業(yè)發(fā)展帶來新挑戰(zhàn)。一方面,各大博物館緊跟技術變革趨勢,借助新興科技手段進一步拓寬公共文化服務實踐的內涵和外延。一批資源集中的大型博物館在本輪技術變革中率先取得建設成果,以敦煌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代表的大館快速實現虛擬數智人項目落地,創(chuàng)新文博領域的智能視聽融媒產品與數智化體驗應用場景,成為打造文博虛擬形象IP和開拓文博文旅行業(yè)全新想象力空間的領跑者。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迅速迭代也進一步拉大了各級博物館智慧化服務水平的差距,偏遠地區(qū)博物館、中小型博物館由于藏品基礎薄弱、人才資金資源配置不足、學術研究成果數智化轉化能力弱,無法為公眾提供緊跟數字時代發(fā)展趨勢的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務。而當前大館以科技賦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模式和經驗,并不能以更低成本、更便捷高效的方式向中小館延伸和推廣,提升博物館行業(yè)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質量和效能。
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與質量的策略
“21世紀博物館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就是必須認識到博物館是為公眾服務的,而其未來的成功則有賴于發(fā)現并且滿足公眾的需要?!彪S著我國博物館從以“物”為中心到“人”為中心的逐步轉型,提供以觀眾需求為導向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變得至關重要,這涉及博物館的觀眾接待、進館服務、展覽陳列、宣傳教育、媒體傳播、文化創(chuàng)意等各項業(yè)務。中共一大紀念館自2021年6月全新開館以來,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創(chuàng)新實踐,加強與公眾的互動,優(yōu)化提升觀眾體驗。2024年1月,《一大紀念館開館》項目獲上海市第十一屆優(yōu)秀公共關系案例(2020—2022)年度特別獎。
拓寬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物理邊界,提升可及性和覆蓋面
推動館藏文物和陳列展覽“走出”館舍,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和覆蓋面?!恫┪镳^的系統(tǒng)思維:理論與實踐》一書提出,博物館可以鼓勵公眾分擔部分職責,要求公眾作出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回應當地利益相關者的需求,甚至跨越博物館的物理邊界,將活動轉移至公共空間。為發(fā)揮革命文物的協(xié)同育人作用,中共一大紀念館策劃“百物進百校,百講證百年”活動,遴選100件革命文物藏品走進校園。該項目深入挖掘館藏文物的歷史價值,整合館校資源,采用博物館工作人員和學校教師合作授課的形式,讓平時陳列在博物館展廳的展品或收藏于文物庫房的藏品融入學校思政課、“開學第一課”、愛心寒暑托班等多種教學情境,服務對象覆蓋大中小學及幼兒園等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有效拓寬了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2023年11月,該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教育部聯合公布的以革命文物為主題的“大思政課”優(yōu)質資源示范項目。此外,中共一大紀念館還以巡回展覽的形式,將展覽從博物館展廳延伸至文化機構、15分鐘社區(qū)生活圈、戶外廣場、紅色圣地、邊遠地區(qū)等,為最廣泛的受眾提供流動公共文化服務。以“偉大精神鑄就偉大時代——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專題展”全國巡展為例,該項目自2022年初啟動迄今,與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檔案館、黨建服務中心等聯合舉辦展覽超過200場,吸引300多萬人參觀。通過館際合作辦展,促進優(yōu)質展覽資源在不同文化機構之間、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的有序流動,最大程度地實現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共建共享和協(xié)同發(fā)展。
針對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提升精細化和差異化水平
保障目標觀眾群、青少年、特殊群體等不同類型觀眾的文化權益,切實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精細化、差異化水平。美國博物館學家約翰·H.??苏J為,博物館無法僅僅通過關注博物館的內容、觀眾的人口統(tǒng)計學特征或其他易于觀測的屬性理解觀眾的參觀體驗,并概括出博物館觀眾體驗模型。他按照不同的參觀動機將觀眾分為5類:探索者、促進者、體驗尋求者、專業(yè)人士/愛好者、充電者。面對不同觀眾群的參觀動機和實際需求,中共一大紀念館創(chuàng)新進館服務供給形式,塑造多元的參觀體驗,以回應觀眾對博物館文化體驗的期待。針對尋求獲得更加身臨其境體驗的觀眾群,中共一大紀念館推出《新的新青年》《青春之中國》《紅夜》等原創(chuàng)情景黨課。觀眾在展覽中,不僅能看到一件件見證崢嶸歲月的靜態(tài)文物展示,還能通過展廳內一幕幕動態(tài)演出的情景故事,獲得有別于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沉浸式黨史學習體驗。針對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青少年群體,中共一大紀念館開發(fā)“初心之旅”教育服務項目,為進館的小觀眾提供一張包含填字、繪畫、數學題的尋寶圖。以此尋寶圖為教學“支架”,在這個“第二課堂”中,小小探索者們與NPC展開互動,尋找答案,構建知識框架。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群體,中共一大紀念館不僅為視障觀眾提供無障礙綠色通道進館服務,還在導覽過程中放緩講述節(jié)奏,增加更多細節(jié)性描述,允許他們觸摸展陳中的輔助展品,從而強化他們的聽覺和觸覺體驗,進而保障社會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權益。針對博物館愛好者,中共一大紀念館采用“博物館+戲劇”的跨界融合方式,在周公館內推出首部實景原創(chuàng)互動體驗劇《思南路上的槍聲——向著光明前行》。在這個參與式紅色文化體驗項目中,每位觀眾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務,其任務完成度能直接影響劇情走向和故事結局。由此,觀眾完成了由單向度接受的觀看者到多維度互動的共創(chuàng)者的角色轉換。
科技賦能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升級迭代和提質增效
擁抱Web3.0時代和科技革命,推進智慧博物館建設,提升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數智化水平。2022年,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發(fā)布《虛擬現實與行業(yè)應用融合發(fā)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提出“推動文化展館、旅游場所、特色街區(qū)開發(fā)虛擬現實數字化體驗產品,讓優(yōu)秀文化和旅游資源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活起來”。中共一大紀念館主動探索博物館數智文化體驗平臺建設的新范式,以科技賦能紅色文化的數字傳播,突破紅色文化空間資源分布的地域障礙,試圖打造全國首個大規(guī)模的紅色紀念地串聯元宇宙?!皵底忠淮蟆袊伯a黨人的精神家園”元宇宙應用場景是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fā)布的首個應用場景,入選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fā)布的上海市元宇宙重大應用場景建設成果名單(第一批)以及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一批“5G+智慧旅游”應用試點項目。該項目立足于上海這座光榮之城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在地性,以中共一大會址及上海612處紅色遺址為基礎,一方面采用數字孿生手段高精度復刻中共一大會址、博文女校與周公館3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一方面借助數字原生手段打造初心島與山頂美術館,擴增紅色文化線上空間的敘事脈絡,打造數字化時代講述建黨故事、彰顯建黨初心、詮釋偉大建黨精神的紅色殿堂。未來,觀眾可以通過更多渠道獲取數字一大體驗場景,比如一個沉浸式線下數字體驗空間、一堂結合數字一大App開發(fā)的沉浸式黨課等,實現紅色文化體驗場景從以往的單向性、分散性走向面向未來的交互性、串聯性,力求提升紀念館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與效能。
結論與反思
隨著博物館學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今天的博物館早已不是高高在上的繆斯神廟,而是演變?yōu)橐匀藶閷蚝蜑樯鐣l(fā)展服務的公共文化空間。面對新時代新挑戰(zhàn),博物館應努力拓寬文化服務和內容供給的實踐路徑,關注文博領域新業(yè)態(tài)新趨勢,精細分解觀眾需求顆粒度,精準提供更有特色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同時,應理性看待“博物館熱”現象,看到其背后依然存在地域發(fā)展不平衡、不同規(guī)模博物館之間的差距、高質量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積極整合館內外優(yōu)質資源,吸引公眾和社區(qū)參與,多方聯動形成合力,促進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整體提質增效,推動我國博物館事業(yè)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作者單位:中共一大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