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尉,周宇欣 指導:羅文峰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八臨床醫(yī)學院,廣東 佛山 528200;2.佛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播散型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引起,在帶狀皰疹各類型中較為罕見且兇險?,F(xiàn)整理播散型帶狀皰疹經(jīng)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的醫(yī)案1 則,介紹如下。
患者,女,63 歲,因右側面頰,手及背部散在紅斑,水皰,疼痛3 天前來就診?;颊? 天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xiàn)右側面部,手背及背部散在紅斑水皰(圖1、2、3 左),疼痛明顯。發(fā)病以來,患者疼痛逐漸加重,影響睡眠,遂前來佛山市中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颊咂剿伢w健,否認既往腫瘤或其他傳染病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藥物食物過敏史、手術及輸血史。查體:患者神清,精神可。體溫:37.1 ℃。心肺查體未見明顯異常。右側面頰,手背部及背部可見散在,直徑為2~5 mm 大小的水皰,水皰的基底紅暈,尼氏征(-),部分水皰可見中間破裂結痂,疼痛明顯。自覺口干口苦,情緒煩躁,納一般,眠差,小便黃赤,大便秘結,2 天1 次。舌質紅、苔黃膩,脈弦。輔助檢查: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DNA)定性(+),其余檢驗結果未見明顯異常。西醫(yī)診斷:播散型帶狀皰疹;中醫(yī)診斷:蛇串瘡,辨屬肝膽濕熱證。西醫(yī)治療:予口服伐昔洛韋,每次0.6 g,每天2 次,共5 天;人干擾素α-2b 凝膠,每天1 次,適量外涂;洛索洛芬鈉片,每次60 mg,每天2 次,共5 天;甲鈷胺片,每次0.5 mg,每天3 次,共5 天。中醫(yī)治療:內服龍膽瀉肝湯加減,處方:龍膽草、炙甘草各5 g,黃芩、梔子、北柴胡、醋延胡索各10 g,澤瀉15 g,菊花、生地黃各20 g,板藍根、葛根各30 g。5 劑,每天1 劑,每天2 次,飯后溫服,配合外敷佛山市中醫(yī)院特色中藥制劑——復方黃水。
圖1 后腰背部治療前后臨床表現(xiàn)(左為治療前,右為治療后)
圖2 面部治療前后臨床表現(xiàn)(左為治療前,右為治療后)
圖3 手背部治療前后臨床表現(xiàn)(左為治療前,右為治療后)
2022 年12 月5 日二診:疼痛明顯緩解,無心煩,口干口苦減輕,納一般,睡眠較前改善,無夜晚痛醒,小便黃,大便每天1 次。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原有皰疹干燥結痂,無新發(fā)水皰。治療方案:西醫(yī)治療上,予口服伐昔洛韋,每天0.6 g,每天2 次,共14 天;人干擾素α-2b 凝膠,每天1 次,適量外涂。洛索洛芬鈉片、甲鈷胺片及復方黃水遵上次醫(yī)囑繼續(xù)使用。中醫(yī)治療上,舌苔稍清,已無煩躁,濕熱之象較前減輕,守方龍膽瀉肝湯,去板藍根以防過度攻伐,苦寒敗胃。7 劑,每天1 劑,每天2 次,飯后溫服。
2022 年12 月13 日三診:原發(fā)水皰皮損處痂皮已平,僅遺留少許暗褐色色素沉著(圖1、2、3 右),無明顯疼痛,已無口干口苦,納眠可,二便一般。舌淡紅、苔薄黃,脈緩。因抗病毒治療已足療程,且患者疼痛已基本消失,予停用西藥。中醫(yī)方面,患者濕熱之邪已去除大半,遂維持原方案,以全其功。囑守二診方續(xù)進3 劑,每天1 劑,每天2 次,飯后溫服。后續(xù)電話隨訪患者無遺留神經(jīng)痛。
2.1 西醫(yī)診療播散型帶狀皰疹是人體感染VZV 所致,并與刺激因素或年老導致免疫功能降低關系密切[1],常見影響因素有年老、惡性腫瘤病史或手術后。播散型帶狀皰疹臨床上少見且兇險,因為本型患者常伴有高熱,且可并發(fā)肺損害、腦損害等,病情嚴重者可致死亡[2]。本例之患者,皮損呈多處散發(fā),且數(shù)量較少,容易誤診為單純皰疹,或者水痘。但結合以下:①VZV-DNA 定性陽性(+);②皮損雖散在分布,但仍局限于身體右側;③患者以疼痛所急所苦,本案仍可明確診斷為播散型帶狀皰疹。
臨床上,播散型帶狀皰疹的治療首重消炎止痛、抗病毒以及支持治療,并輔以局部抗感染、消炎、干燥收斂等[3]。而歐洲、德國與中國的相關指南及專家共識[4-5]中建議使用的系統(tǒng)抗病毒藥物主要包括: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溴夫定、泛昔洛韋等。阿昔洛韋口服的生物利用度為僅有15%~20%,且血漿半衰期短,需要大劑量給藥以維持抗病毒的有效血藥濃度,采用靜脈給藥又有造成腎臟損害的風險[6]。動物實驗研究顯示,腹膜內注射50 mg 阿昔洛韋,僅0.5 h 便形成集合管結晶沉淀,阻塞腎單位,最終導致腎小球濾過率減少,出現(xiàn)急性腎功能衰竭[7]。伐昔洛韋,為阿昔洛韋的前體藥物,其抗病毒活性與阿昔洛韋相同,經(jīng)口服吸收后能迅速完全地轉化為阿昔洛韋,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韋的3~5 倍[5],且藥物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8],故選用伐昔洛韋口服以抗病毒治療。其余治療,選用洛索洛芬鈉以消炎止痛,甲鈷胺以營養(yǎng)神經(jīng),外用人干擾素α-2b 凝膠外涂以加強抗病毒治療。
2.2 中醫(yī)診療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初期以濕熱火邪為主,中期則以脾虛濕蘊常見,后期則因氣滯血瘀[9],且多表現(xiàn)為后遺神經(jīng)痛。本案患者為老年女性,久居嶺南之地,素體濕熱較盛,又因皰疹疼痛以致夜臥不安,情緒煩躁。女子本以肝為先天,因肝主疏泄,在志為怒,與情緒息息相關,夜不能寐則肝陰不斂,情緒煩躁則怒傷于肝,以致肝失疏泄而氣滯,氣滯則津液輸布不利困遏為水濕,郁化而成濕熱[10],故有口干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等肝膽濕熱之象。因此,本案治法以清肝利膽、瀉熱除濕為主,選方為龍膽瀉肝湯加減,方中龍膽草、柴胡、黃芩、梔子、菊花、板藍根、延胡索、生地黃苦寒敗火,疏肝解郁,清肝瀉火,活血止痛;澤瀉、葛根清利水濕,清熱補津;甘草調和諸藥,安中和胃。諸藥配伍,共奏疏肝解郁、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
陳靈等[11]研究顯示,臨床上應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濕熱證型的帶狀皰疹可獲良好效果。沈曉偉[12]研究證實,龍膽瀉肝湯加減方聯(lián)合常規(guī)抗病毒治療帶狀皰疹能夠提升療效,減輕疼痛;另一方面,帶狀皰疹的中藥臨床應用數(shù)據(jù)研究顯示,龍膽瀉肝湯所選用的中藥皆為帶狀皰疹中醫(yī)治療中使用的高頻藥物[13]。中醫(yī)外治法方面,外用制劑選用佛山市中醫(yī)院的特色中藥制劑——復方黃水,其主要成分為黃連、冰片等?!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載:“黃連,味苦,寒。治熱氣。”現(xiàn)代研究表明,黃連含有的小檗堿,屬于天然的廣譜抗菌藥物,且對病毒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臨床上可用于多種病毒性疾病[14]。冰片,味辛、苦,微寒,李時珍《本草綱目》言其能“通諸竅,散郁火”?,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冰片可以清熱止痛[15]。臨床研究表明,復方黃水在減輕帶狀皰疹癥狀,促進皰疹干涸結痂,加速皮損愈合,縮短病程方面,功效良好[16]。
播散性帶狀皰疹臨床少見且兇險,部分患者可伴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危及生命,臨床醫(yī)生應當對此有充分且清晰的認識。本案中除了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良好療效外,患者年紀剛逾60 歲,且平素體健,發(fā)病后亦無發(fā)燒或其他并發(fā)癥,也是此案預后良好的重要因素。對于播散型帶狀皰疹,臨床上應當從患者癥狀與病史出發(fā),并結合血象等必要的輔助檢查以及時明確診斷,盡快予以抗病毒等治療,避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