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飛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抓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歷史遺留問題普遍時間跨度長、牽扯范圍廣、處理難度大,成為阻礙高質量發(fā)展的“攔路虎”“絆腳石”。要想解決,必須立足城市發(fā)展定位,找準切入點和突破點,實事求是、多措并舉,把訴求清單、問題清單變成了滿意清單、實績清單。
用心攻堅克難,主動扛牢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的擔當。只有敢于向困難叫板、向問題亮劍,才能將長期未解決的問題解決在當下、化解在當前。攻堅要有決心。化解歷史遺留問題要拿出“車到山前必有路”的堅定信心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決心,發(fā)揚釘釘子精神,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攻堅要有恒心。歷史遺留問題經(jīng)過時間沉淀、各種因素交織,時間跨度長、化解難度大,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始終堅定“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保持歷史耐心、樹立長遠眼光,推動遺留問題妥善化解。要攻堅有細心。歷史遺留問題之所以化解難度大,直接原因在于在時間的沉淀下群眾利益交織,這要求我們細心細致梳理好群眾訴求,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在化解信訪積案上,全面推行“浦江經(jīng)驗”,各級領導干部要直奔基層、直面群眾、直擊矛盾、直接解決問題,面對面聽民聲、心連心解民憂、實打實惠民生。
用力組織推進,持續(xù)鉚足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的干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必須始終抱著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注重方式方法,科學研判、精準發(fā)力。扎根一線用實勁。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diào)查了解情況,才能準確把握問題的歷史脈絡,為解決問題、推進工作奠定堅實基礎。講究方法用巧勁?;鈿v史遺留問題,需要破除思維定式和傳統(tǒng)觀念,帶著解決事情、取得成效的目的謀劃思路、創(chuàng)新方法。尤其是當前面對撲面而來的新技術、新產(chǎn)業(yè)、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需求,必須加快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學會用全新的方式處理矛盾問題。
用情化解矛盾,切實減少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的阻力。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群眾訴求當家事,把群眾工作當家業(yè),盡心竭力辦好每件事。要有熱情。我們常思責任使命,深懷感恩之心,以反哺之情關愛群眾、以火熱之心對待工作、以赤子之情服務發(fā)展,把對黨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轉化為工作動力,把為民謀福作為回報組織、社會的責任。要有激情。激情不是興之所至、心血來潮,而是來源于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始終保持執(zhí)著干事創(chuàng)業(yè)精氣神,在前行中有擔當、挑重擔,以開拓進取的工作狀態(tài)、一往無前的創(chuàng)業(yè)激情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
用法規(guī)范行為,全力規(guī)避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的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干部能力有高低,但在遵紀守法上必須過硬,這個不能有差別。”歷史遺留問題成因復雜,利益訴求交織,更需要以法治方式來協(xié)調(diào)處理。在日常工作中學法。尊法學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nèi)涵和實踐要求,深入學習各類法律法規(guī),持續(xù)增強法治意識,提高法治素養(yǎng),自覺以法治思維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在政府決策中用法。必須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履行法定職責,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嚴格遵守工作程序,重大事項的決策、行政許可、執(zhí)法辦案、項目審批等,都必須按照程序進行。在服務對象中普法。聚焦普法受眾細分,建立“精準化”普法模式,分層級分類別精準劃定普法對象,普法宣傳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根據(jù)遺留問題中群眾訴求,精細化精準化制定“普法菜單”,開展“滴灌式”宣傳,黨員干部化身走街串戶、村口樹下“普法員”,用“身邊事”講“身邊法”,面對面開展精準普法宣傳教育,減少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的阻力。
(作者系襄陽市樊城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