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光
元旦后進入小寒,天氣越來越冷?,F(xiàn)代人早就過上了“南方靠空調,北方靠暖氣”的舒適生活。你有沒有想過,古代人會用哪些辦法度過漫長的寒冬,他們有沒有一些御寒小妙招兒呢?今天,就跟著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在北方的皇家建筑中,很多房間里都設有“地暖”裝置。具體做法是先在房屋外邊的地面挖一個一米多深的大坑,稱之為操作坑,操作坑與屋內的地下火道相連。人們在操作坑內燒炭點火,受熱后的空氣會沿著火道的路徑一直“走”到室內地磚的下方,從而讓房間內的地面變熱,達到取暖的效果。
操作坑在平時不使用的時候會蓋上蓋子,既方便通行,也可以防止小動物偷偷鉆進煙道。時至今日,部分生活在東北地區(qū)的人仍保留著睡火炕的習慣,原理與古代的地暖類似。
室內的溫度上升后,古人們又要想辦法把“暖氣”留在房間內。比如在漢代,人們會用花椒和泥做成保溫材料涂在墻壁上,不僅能形成“溫室殿”,還能聞到花椒的香味。大戶人家還會在每一間房屋的門口放置一大排隔扇,起到防風的作用。
相比修地暖和蓋房子,最方便快捷的取暖方式肯定是多穿衣服,捂得嚴實點。在古代,有錢的人家會選擇用羊羔皮和狐貍皮做成裘皮大衣。不過家境貧寒的人可穿不起獸皮衣服,況且棉花在宋代前并沒有被大面積種植,所以他們只能將柳絮、蘆花等植物的柔軟部分縫進衣物或被套中勉強御寒。
明代晚期,小巧精致的手爐出現(xiàn)了。手爐的形狀一般呈圓形或橢圓形,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用琺瑯、銅器等材料制作或裝飾。內膽為銅質,架在外殼的口沿上方以備燃炭。內膽的熱量通過內外兩層之間的空氣進行傳導,使外殼摸起來既溫暖又不燙手。手爐既可以放在文人雅士的書桌上,達到局部供暖的效果,也可以抱在懷里或者捧在手上,靈活使用。
還有一種叫“湯婆子”的扁圓形水壺也很受歡迎,它的使用原理類似于我們用的暖水袋。湯婆子多用銅、陶制成,頂端有個小口,把蓋子擰開后可以把熱水灌進去。使用時在湯婆子外側再兜上一個布袋子,既保溫又防燙。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慈祥的老婆婆在身邊一樣溫暖,所以得名“湯婆子”。
冬天到底有多長呢?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以九天為一個單元,連數(shù)九個九天,共八十一天,冬天才算過去。在民間,人們按照各地的農(nóng)事活動和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版本的“九九歌”,比如大家熟悉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而文人雅士更是把“數(shù)九”玩出了新花樣。明代就有畫《九九消寒圖》的游戲。玩法是在冬至這一天畫上一樹枝的梅花,一共9朵,每朵9個花瓣,一共81瓣。畫好后每天用紅筆將一個花瓣涂上顏色。當把所有梅花都涂上顏色,數(shù)九寒冬也就過去了。后來,消寒圖的種類越來越多,比如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這幅《九九消寒圖》,每個字都是九畫,每個字旁還用小字記錄了當天的天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