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梁
扁都口位于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東南部。它地處祁連山腹地,具有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因為它是穿越祁連山北上至張掖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從青海進入河西走廊的唯一通道。該地區(qū)的海拔大約在2800米左右,氣候涼爽,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3 0 ℃ ,冬季最低氣溫可降至零下20℃。
“史書上哪些寥寥數(shù)語,實則令人細思極恐?”論壇上經(jīng)常能刷到相似提問,高亮回答大多是饑荒與屠城的只言片語。每每至此,我卻不由自主聯(lián)想起《資治通鑒》記載隋煬帝西巡的一段話:“行經(jīng)大斗拔谷,山路隘險,魚貫而出,風雪晦冥,文武饑餒沾濕,夜久不逮前營,士卒凍死者太半,馬驢什八九,后宮妃、主或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幾句白描,就揭示了一場古代悲劇:時逢夏日,既非敗軍亂世,又無追兵堵截,僅是一場風雨,就讓皇帝御駕折損過半,讀來不禁膽寒。
第一次聯(lián)想起這段記載,正是在大斗拔谷所處的祁連山上。西寧—張掖一線,是春游好去處。出發(fā)之前,兼任司機的導游大哥就提醒我們,山間天氣多變,盡量吃些紅景天,以免熬不住高原反應。租車行駛在山巒之中,沿途走馬觀花望著西北風光。人間四月天,祁連山卻只能算初春。隨著海拔升高,路邊花叢漸少,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草原,同行者逐漸出現(xiàn)反應,不得不吸氧硬撐。導游大哥偶爾一指:“看!鼠洞!”循著方向看去,草原與公路的邊緣,有一個疊一個的灰黑色洞穴。不知是否受到心理暗示,遠處貌似有老鼠蠕動的身影,加上不時瞥見病死路邊的羊馬,一股不安情緒涌上心頭。更加令人不安的是,恰在此時天空飄起了大雪。
一小時前還沉浸在金黃色油菜花里,此刻目之所及是灰蒙蒙的山埡。雪隨下隨化,道路變得泥濘起來,從車里往外望,前后見不到車輛。習慣了沒有死角的現(xiàn)代世界,原來也有一片天地,會令人孤獨而無助。忽然,前方閃過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扁都口,也就是1400多年前悲劇降臨的大斗拔谷。一瞬間,一股春雪之外的寒意襲來,仿佛看見了當年的情形:在寥無人煙的祁連山,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席卷,習慣中原與江南溫潤氣候的人,在寒冷中瑟瑟發(fā)抖。隋煬帝尚有錦衣玉帳,士兵只有淋透的單衣,在絕望中走入日落的山谷。
貴為天子的隋煬帝,為何會親臨邊遠之地祁連山呢?這場勞師動眾的西巡,主要是針對反復無常的吐谷(yù)渾。那是一支羌化的鮮卑部落,原本世代居住在遼河以西。大約兩晉之時,鮮卑內(nèi)斗,兄弟鬩墻,吐谷渾一支踏上了漫長遷徙之旅,一路跨過陰山,放牧至洮河以西,繼而又占據(jù)了青海高原和柴達木盆地東緣。歷經(jīng)三百年,到了隋朝,吐谷渾已是與突厥分庭抗禮的草原豪強,自然成了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
面對勁敵,隋朝本不肯輕啟戰(zhàn)端。為拉攏吐谷渾,隋文帝將光化公主嫁入草原。素有“混一戎夏(即四海一家)”志向的隋煬帝繼位,暗中布局西域,派遣名臣裴矩掌管邊關(guān)貿(mào)易,借機刺探各方勢力虛實。裴矩不辱使命,一邊派人四處調(diào)查,一邊拉攏過往商人,積累大量翔實資料,撰寫了三卷《西域圖記》,書中收錄西域四十四國概況和地圖,著重分析了當?shù)匦蝿?。裴矩尤為強調(diào),西域盛產(chǎn)珍寶,通商利益豐厚,只是突厥與吐谷渾的武力阻撓,各國才不敢大張旗鼓地向中原朝貢。這在隋煬帝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決意斬草除根,讓隋朝在西域威名遠播。
機會很快來了,大業(yè)三年,即公元607年,突厥內(nèi)亂不止,東突厥首領(lǐng)啟民可汗南下朝覲隋煬帝,帶來十萬頭牲畜的厚禮。一向好大喜功的皇帝,自然出手闊綽,不僅建造了可容千人的豪華帳篷來迎接貴客,還回贈了大量絲綢。奢侈排場在朝野引起非議,隋煬帝借機誅殺了“誹謗朝政”的開國功臣高與賀若弼,身旁再無敢于直言的老臣。一年之后,吐谷渾也在西域混戰(zhàn)里落敗,隋煬帝看準了突厥與吐谷渾兩大勁敵的虛弱,不再懷柔遠人,派出曾經(jīng)助他奪取皇位的心腹大將宇文述,以接應吐谷渾首領(lǐng)伏允可汗為名,伺機發(fā)起突襲。一戰(zhàn)奏凱,宇文述斬首三千級,俘虜王公以下二百人,伏允可汗如驚弓之鳥一路潰逃,將祁連山南麓拱手相讓。
有了這場大捷做鋪墊,隋煬帝終于可以宣布西巡了,除了親征之外,他還打出了觀省民風、考察政績的旗號。隋煬帝對自己的出巡和親征甚是得意,曾經(jīng)對臣僚說:“自古以來,天子就有巡狩之禮。那些偏安江東的皇帝們,在深宮之中涂脂抹粉,卻不與百姓相見,是什么道理呢?”眾人趕忙恭維道:“這就是江東帝王國祚難以長久的原因??!”大業(yè)五年(公元609年),一行人風塵仆仆上路,隨行者有文武百官、親眷后妃、僧尼道士和百戲樂舞之伎。隊伍的龐雜,為日后的祁連山悲劇埋下了伏筆。
浩浩蕩蕩行軍兩個月后,隋煬帝抵達了西部邊陲。由于一時未能尋見吐谷渾蹤跡,在傳說中蘭州拉面的發(fā)祥地青?;。崔嗖蛔∮H征熱情的隋煬帝,舉辦了一場大規(guī)模圍獵,實為軍事演習,投入了十萬大軍,觀者無不駭然。又過了半個月,前線情報傳來,吐谷渾伏允可汗出現(xiàn)了。大兵聞風而動,幾日之內(nèi)布置了一個南起金山、北達雪山、東至琵琶峽、西抵泥嶺的巨大包圍圈,連營八十里。又有消息傳來,被圍的并非伏允可汗,只是一支冒充可汗的殘部。但隋煬帝已然親自督戰(zhàn),圍剿勢在必行,諸路將官立功心切,反而有幾人因中了埋伏和冒進遇險丟掉性命。好在隋軍氣勢正盛,沒有被接二連三的插曲影響,迅速擊潰吐谷渾,俘獲部落男女十萬人、牲畜六十萬頭之眾。更令隋煬帝喜上眉梢的是,這一戰(zhàn)鞏固了宇文述拓地之功,幾乎將整個青海納入了中原版圖。在司馬光看來,隋朝強盛的頂點,恰在煬帝西巡之際。
樂極生悲,就在征伐吐谷渾之后的撤軍途中,隋煬帝率眾路徑大斗拔谷。由于山路狹窄,只能排起一字長蛇陣,又逢凄風冷雨,釀出了大斗拔谷慘劇。這也引發(fā)一樁學術(shù)公案,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之時,顯然因這一幕深受震撼。依據(jù)此前記載,這場慘劇發(fā)生在大業(yè)五年六月癸卯,但見多識廣的史學大家并不采信,寫道:“西邊地雖寒,不容六月大雪凍死人畜。”畢竟,在極言西北苦寒的邊塞詩里,也不過是“胡天八月即飛雪”。于是,根據(jù)常識,司馬光把時間改為了七月,讓它顯得更為合理。這一處小改動,恰好說明了大斗拔谷事件的細思極恐,甚至到了讓以嚴謹著稱的司馬光擅改史料的地步。
然而,后世學者不太滿意這處改動,它打亂了時間線,讓隋煬帝西巡歸途路線撲朔迷離,與諸多記載相互矛盾,令歷史考證徒增煩惱。近年,也有學者,比如于賡哲老師,注意到了另一種可能。古代不同于今時,西北山路艱難,隋煬帝的大部隊從海拔較低的河湟谷地行至青海湖,途中翻越了陡峭的大斗拔谷,這一路線海拔攀升了1000多米,本就容易出現(xiàn)高原反應,加之風雨肆虐,很可能引發(fā)了大規(guī)模感冒。在平原地帶,感冒對古人的威脅都不算低,何況高海拔地帶,感冒往往誘發(fā)高原肺水腫,青年男性正是這一疾病的高發(fā)人群,這或許就解釋了人員折損為何如此嚴重。
峨堡古城位于青海省祁連縣,海拔3767米,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的極少數(shù)古城遺址之一。自漢始,峨堡古城便開啟了貿(mào)易互通的百年輝煌,它是隋煬帝西征吐谷渾風雨夜宿扁都口的必經(jīng)之處,也是絲綢南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素有“青海北大門”之稱。
風雨之中,隋煬帝還折損了一位至親:長姐楊麗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由前朝太后變?yōu)楸境鞯膫髌嫒宋?。在一場政治婚姻里,她成了北周宣帝宇文的皇后,但這位皇帝同時另有四位皇后,也是首屈一指的荒唐。繼位不到一年,二十歲的少年天子宇文傳位太子,做起了太上皇,精神狀態(tài)可見一斑。伴君如伴虎,何況此君太過乖張,即便楊麗華溫和賢淑,也難逃責難,甚至被無故下旨賜死。母親獨孤伽羅跪在宇文腳下,把頭磕出了血,才救下她一條性命。
后來,朝廷變了天,身為國丈的楊堅篡奪大位,又將宇文一族幾乎趕盡殺絕。楊麗華對血腥屠戮大為不滿,也無能為力。她深居簡出,化為前朝一縷悠長的影子。習慣骨肉相殘、對父兄都不手軟的隋煬帝,對長姐還算留有溫情,周游各地都帶在身邊,不承想?yún)s讓她殞命邊疆。距扁都口幾里之外,有個巨大的封土堆,名叫“娘娘墳”,據(jù)說正是楊麗華安魂之地。這大概率是個牽強附會的傳說,史料記載,隋煬帝沒有讓長姐埋骨千里之外,而是安排她與那位不靠譜的皇帝丈夫合葬了。
大斗拔谷慘劇與長姐楊麗華之死,似乎并沒有攪擾隋煬帝的興致。結(jié)束西巡回到洛陽的他,隨即邀來西域使節(jié)與客商,借機大肆炫耀國力。為了展現(xiàn)中原富強,隋煬帝下令在洛陽通宵達旦奏樂演戲,店鋪招待胡商分文不取。甚至,連洛陽市集的樹木上,都裹上繒帛裝飾。只是不知道,當隋煬帝觀賞著“遍身羅綺”的樹木之時,是否會想起大斗拔谷風雨之夜里那些戰(zhàn)栗的士兵與病重的長姐?
(責編:南名俊岳)
在后世人的心目中,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暴君、昏君。這種看法主要來源于唐代的歷史記載和李唐王朝對其的負面評價。
盡管隋煬帝在一些方面的行為可能不被后人接受,但也不能完全否認他的貢獻。據(jù)史料記載,隋煬帝也有多項功績,如修建大運河、營造洛陽城、開通絲綢之路等,這些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根據(jù)《周書》記載,楊麗華性格柔順,不妒忌,所以其他四位皇后以及后宮中的九嬪、侍御等都喜愛并敬重她。大業(yè)五年(609年),楊麗華跟隨弟弟隋煬帝西巡張掖時,在河西走廊去世,時年四十九。隋煬帝回到長安后,下令有關(guān)官員置辦葬儀,將楊麗華與宇文赟合葬在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