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語甜
悠悠歷史、千年文明,朝代更迭中,多少建筑屹立不倒。以前,我覺得古建筑古老、優(yōu)美,但又有些殘破。去年,我和媽媽一起去故宮博物院參加活動,聽到了老師的一席話——
“立在磚石基座上的柱、梁、枋(音fāng。比梁小的木材,不能獨立受力,起增強構架的作用),用榫(sǔn)卯互相咬合挑起的四角飛檐大屋頂……你或許未曾想過,這些正代表著古人的科技。這些建筑與我們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存在于同樣的天地之間,我們探索古建筑、保護古建筑,就是在了解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藝術、生活和人。”
聽著老師的話語,我陷入了沉思。是啊,古建筑中怎么能沒有古人的智慧呢?我開始對古建筑產生濃厚的興趣,隨后了解到神奇的榫卯結構。
榫卯看上去有點像我小時候玩的積木,當然,它可比積木精妙得多。早在約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的先民就掌握了榫卯結構的技術,他們以此建起家園,居木繁衍,開啟了中華文明的新篇章。
在榫卯結構的構件中,凸的叫榫,凹的叫卯,將榫頭嚴絲合縫地插入鑿空的卯眼中,構件便能牢固地連為一體,聽起來簡單,卻不能小瞧。榫卯結構借助木材的強度和韌性彼此支撐,當受到外力侵襲時,它嚴絲合縫的整體性和構件間的摩擦力,可以有效降低震動帶來的影響,因此十分牢固。另外,因為榫卯全部由木材制成,沒有金屬螺栓,因此各個構件的熱脹冷縮是同步的,不會因連接處松動而縮短使用壽命。
家具、樓閣、橋梁、船舶……甚至青銅器鑄造中都有榫卯的身影。它源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在時代的發(fā)展中不斷演變、創(chuàng)新。如今,小到一套桌椅,大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國家館,榫卯依然在其中熠熠生輝。當然,我深深知道,波瀾壯闊的中華文明中還有更多的科學智慧,正等待我去探索!
故宮角樓,由榫卯撐起的飛檐反宇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