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祥忠 葛建玲
范堤兩岸稻花香,古鎮(zhèn)上下八百年。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騎岸小學作為百年老校,傳承先賢文化,弘揚紅色精神。學校師生通過共讀《大江南北》 《中國老區(qū)建設》等紅刊,瞻仰忠義亭、念軍亭等當?shù)丶t色遺址,講好紅色故事,走好紅色征程。
讀紅色刊物,講紅色故事
《大江南北》等紅刊是該校各班重要的課外讀物。為了提高閱讀效果,老師利用課外閱讀時間上好導讀課,帶領學生一起研究鐵軍精神,感受革命軍人的擔當,一起走訪“革命老區(qū)”,感受新時代老區(qū)建設的日新月異,讓學生更加堅定了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立志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接班人。
這些紅色刊物,有的追憶革命歲月,有的描寫老區(qū)新貌,有的展望未來藍圖。當?shù)乩弦惠吔逃ぷ髡咝南导t色教育傳承,也寫下了許多紅色故事,如十總鎮(zhèn)關工委收集編寫的紅色詩文《范堤之歌》;該校丁憲明老校長講述騎岸革命烽火的長篇報告文學《沙地風雷》;陸子森老校長主編的《在南通這塊土地上·通州卷》等,都講述了騎岸這片熱土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通過讀故事,講故事,學生親近紅色精神,理解了革命英雄為了共產(chǎn)主義理想不怕犧牲的精神動力。
訪紅色景觀,傳紅色血脈
每到清明節(jié)、國家烈士紀念日,該校都會組織少先隊員,來到位于騎岸高速口的念軍亭,懷念在騎岸戰(zhàn)斗過的新四軍,引導學生學習先輩不怕犧牲、勇打勝仗的革命豪情;或到南街祭掃忠義亭,緬懷革命先烈,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革命信念……范公堤旁這片熱土,那么多熱血兒女,激勵新一代在民族復興征程上奮勇當先,不斷增強做時代好少年的志氣、骨氣、底氣。
學生從忠義亭、念軍亭等的紀念碑文中,了解當?shù)丶t色歷史。抗日戰(zhàn)爭期間,騎岸大方柿成為軍民魚水情的見證。老縣長梁靈光曾說過,每一次勝利,老區(qū)百姓就用最好的東西來慰勞我們。有一次,一位大娘塞給梁靈光幾個柿子,他沒舍得吃,留給傷病員。解放后,梁靈光等故地重游,看望了張沙的老鄉(xiāng)。鄉(xiāng)親們拿出柿子,讓老首長們嘗鮮。大家邊吃邊聊,仿佛又回到了那難忘的軍民血肉相連的歲月。該校組織高年級學生認真搜集整理這些故事,悟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精髓,寫家鄉(xiāng)革命歷史感想。
研紅色文化,揚紅色精神
紅色文化能鑄就班級核心文化的內(nèi)在品質(zhì),讓師生更具精氣神。該校利用隊課、主題班會課以及網(wǎng)絡資源,教育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紅色歷史。該校構建紅色文化“微閱讀群”,開發(fā)故事課程。月月更新的紅色刊物和內(nèi)容豐富、接地氣的紅色故事傳著,使紅色德育課題研究借到了東風。師生通過“故事會”、“演講會”、“情景劇”、“紅歌會”等形式,讓紅色微閱讀課程更接地氣。廣大師生都是課程的開發(fā)者、踐行者、反思者。每次活動結束后,他們通過寫觀后感,總結課程實施的得與失,對課程進行再開發(fā)、再完善。
該校還積極鼓勵學生申報紅色文化研究微課題,一篇小論文就可以結題,以此引領學生培根鑄魂,唱響青春,放飛夢想。
(本欄編輯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