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涵,周濤,吳慧欣,王玲
基于Kano模型的中國非遺文創(chuàng)設計需求研究
岳涵,周濤,吳慧欣,王玲*
(遼寧科技大學,遼寧 鞍山 114051)
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日益受到重視,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活態(tài)遺產(chǎn)傳承路徑和方法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然而,目前設計師用于需求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受到主觀性的顯著影響,因此使用定量方法來探索用戶需求。通過KJ法對初步訪談要素數(shù)據(jù)進行定性分析,并確定最終的一級和二級需求,使用Kano模型對分散的用戶需求進行需求類型的運算和歸納。形成非遺當代化的用戶需求模型,并對其中各項進行了解釋說明,通過需求模型的構建揭示了當代非遺文創(chuàng)的用戶需求項和關系脈絡,為非遺文創(chuàng)轉化的設計實踐過程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和借鑒價值。
kano模型;設計需求;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人類社會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特殊性延續(xù)和呈現(xiàn)[1],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留存下來的文化瑰寶,具有巨大的研究性和活化傳承價值。從2006年國家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開始,到2021年全國已擁有省級以上的各類非遺項目兩萬余項[2]。面對這樣龐大的非遺寶庫,我國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了《“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規(guī)劃》,文件中明確指出對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應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3]。在國家層面的持續(xù)關注和引導下,大量學者投入到了該領域的研究工作中。本研究立足于設計學領域的研究視角,通過文獻計量和綜述的方式發(fā)現(xiàn),當下我國眾多非遺的當代化設計轉化的設計實踐和研究中,缺少能夠支持對大樣本量用戶需求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提取方法和工具,針對這一問題,本研究運用Kano模型進行了該領域的用戶需求的層級化劃分和分析,對同層級內的二級需求進行了需求優(yōu)先級的排序,并構建了初步的研究模型。
通過文獻綜述可以發(fā)現(xiàn),早在此方針公布之前就已有大量的學者開始從自己的學科視角提出了對應的研究問題和研究內容,為了進行時間脈絡的追溯,可以將主題詞設定為“非遺”并在中國知網(wǎng)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搜索,同時為了保證期刊質量和權威性,在來源類別處選定“核心期刊”“CSSCI”“CSCD”三個類別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我國高質量的學術刊物中,最早于2007年1月對我國非遺研究進行發(fā)聲,文章主要的內容為對應2005年國家頒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呼吁湖南省進行省內的非遺保護和申報工作[4]。三個月后,華中師范大學的張春麗等[5]發(fā)表了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概念研究述論》的研究性文章,該文章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的項目資助,其從文獻分析入手,闡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概念的起源、相關概念的界定及內涵和外延等內容,截止至2023年3月2日,該文章下載量3 755次,被引147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該文章的學術價值,而同年發(fā)表的核心以上期刊中,非遺研究論文共計9篇,涉及社會學、民族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等學科領域。
設計學的學者在非遺領域研究成果和嘗試最早見于2008年,由彭冬梅、劉肖健及孫守遷[6]3位學者提出將數(shù)字化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相結合,使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手段重構非遺信息要素,并以我國的剪紙藝術作為案例,進行了具體的數(shù)字化介入方式的分析和闡述。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國各地的設計學學者慢慢結合各自的地方特色和學科資源優(yōu)勢,開始了設計學科對非遺領域的研究和介入,并進行了大量的設計轉化和實踐。岳涵[7]在2021年7月使用VOSviewer軟件對設計學領域的非遺研究進行了全面的文獻計量工作,發(fā)現(xiàn)“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和“數(shù)字化保護”等關鍵詞成為了該學科在非遺領域的研究熱點。為了進一步了解非遺文創(chuàng)的具體發(fā)展脈絡,2022年岳涵、周正鈞進一步使用VOSviewer與Citespace結合的方式對722條相關文獻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非遺文創(chuàng)從2013年至2022年文獻研究數(shù)量逐年遞增,并形成了巨大的研究空間和規(guī)模。通過具體的聚類分析,非遺文創(chuàng)從具體的設計逐漸衍生出豐富的研究新方向,如“IP資源的整合和創(chuàng)新”“3D打印與非遺文創(chuàng)”等,并逐漸向文創(chuàng)產(chǎn)業(yè)和文旅融合等方向擴展[8]。在具體的文獻收集、分析和綜述等過程中岳涵等發(fā)現(xiàn),非遺文創(chuàng)方向的設計實踐者在最初進行用戶需求探索的過程中,使用的傳統(tǒng)設計方法和工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如典型用戶訪談、典型用戶畫像、用戶旅程圖等,因此引入計量的方式收集更大的樣本用戶數(shù)據(jù)進行需求性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主要使用Kano模型進行用戶需求數(shù)據(jù)的收集、分析、歸類,并將對應的需求類屬進行層級排序,最終形成對中國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進行當代化設計轉化過程的用戶需求模型。具體步驟為選取典型案例樣本、確定初級測量要素、提煉歸納主題要素、問卷測量、數(shù)據(jù)分析及層級歸納、建立需求模型。其中確定初級測量要素和提煉主題要素主要使用專家訪談法和KJ法,用以確定一級和二級需求,在后面的測量過程中則主要使用Kano模型和李克特量表進行層級歸納和需求分析,最終建立需求模型,見圖1。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第4步到第6步是整個研究的關鍵,其中使用的方法工具就是Kano模型。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fā)明的,是用來對產(chǎn)品或服務中的真實用戶需求進行分類和排序的方法,進而分析用戶對產(chǎn)品或物品的某一品質要素的滿意程度與品質要素需求程度的雙維度認知模型[9]。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數(shù)值的不同,將其品質屬性分成了5種類型的需求,分別為魅力型、期望型、基本型、無差異型以及反向型[10],見圖2。
1)魅力型需求(A):在提供用戶這一功能之后,用戶的滿意度會大幅提高。如果沒有提供,則用戶的滿意度也不會有所下降。
圖1 基于Kano模型的非遺文創(chuàng)當代化設計需求研究設計步驟
圖2 Kano模型
2)基本型需求():產(chǎn)品必備的功能屬性,如果沒有提供這一必備功能,用戶的滿意度會大幅下降。
3)期望型需求():在滿足這一需求,用戶的滿意度會上升,反之則下降。
4)無差異型需求():此類需求是否具備,用戶的滿意度都不會有改變。
5)反向型需求():用戶根本不需此類需求,如果提供,滿意度反而會下降。
根據(jù)kano模型理論,用戶在對產(chǎn)品或服務的使用過程中,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基本型、期望型及魅力型三類需求,其中基本型需求是所有需求的基本條件,期望型需求則主要是用戶所期望具有的功能,其滿意度與該類需求的滿足度成正比,而魅力型需求則主要是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無法直接想到,但產(chǎn)品或服務如果為其提供此類需求,將給用戶帶來驚喜并極大程度地提升用戶的滿意度的需求類型,并且這三類需求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遞進的需求關系。在Kano模型圖中(見圖2),橫坐標表示需求屬性的實現(xiàn),而縱坐標表示消費者滿意度。
為了讓專家訪談的過程更具針對性,本研究在對專家進行訪談之前,增加了視覺樣本的選取工作,選取故宮博物院文創(chuàng)旗艦店、三星堆博物館旗艦店及河南博物院旗艦店三家知名的國內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網(wǎng)絡銷售網(wǎng)站,按照主要類別及銷量數(shù)據(jù),每家店鋪各選取10件在售文創(chuàng)商品進行樣本收集,收集的內容主要包括主視圖照片、描述性介紹、商品主要評價(包含好評、中評和差評),共計30個國內在售的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樣本,見表1。
選取5位專家進行需求要素的提煉工作,為了保證專家的觀點和提供的需求要素更加多元和全面,特選取3名高校教師和2名職業(yè)設計師進行專家訪談,其中3名教師的職稱為1名教授、1名副教授和1名講師,三人都主持過對非遺圖形圖像進行當代化轉譯的科研項目,有效地保證了訪談內容的針對性和多元化,同時為了提高訪談內容的全面性和與高??蒲械牟町愋?,特選取了2名從事文創(chuàng)設計5年以上的設計師進行訪談,訪談采用視覺樣本刺激的方式,使用前期收集的30個典型樣本案例,對5位專家進行關于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需求要素的半結構式訪談,訪談后將初始內容進行匯總,并形成初級詞匯,使用KJ法對匯總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歸類,最終匯總出24項二級需求(見表2),使用1~24進行了對應的標記,標記完成后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聚類,同時結合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理論模型,最終形成5項一級需求,分別為使用需求、經(jīng)濟需求、情感需求、體驗需求、社交需求,形成本研究的兩級需求評價項,見表3。
表1 國內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視覺樣本收集示例(部分)
Tab.1 Example of collection form for visual sample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rived from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rtial)
注釋:作品圖片和用戶評價數(shù)據(jù)及部分描述性介紹來源為淘寶網(wǎng)對應的文創(chuàng)旗艦店,由于篇幅限制本示例表僅列出了每個旗艦店銷量第一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表2 使用KJ法對關鍵詞進行聚類(部分)
Tab.2 Clustering key words by KJ method (partial)
注釋:T(Teacher)代表教師,D(Designer)代表設計師,數(shù)字編號代表不同的受訪者。
表3 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需求類別及二級評價項
Tab.3 Requirement categories and secondary evaluation item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rived fro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根據(jù)表3中具體二級需求項進行對應的正反雙向問卷制作,共制作48題,每題的題干使用固定句式,即正向問題使用“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如何,您的感受如何?”句式,反向問題使用“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不如何,您的感受如何?”,以此完成一個二級需求向的屬性測量工作,并使用“喜歡”“理應如此”“無所謂”“能忍受”“不喜歡”等5個選擇項供被試者選擇,具體測試問卷,見表4。
問卷調查 100名用戶,其中線下用戶80人,網(wǎng)絡用戶20人,回收有效問卷95份,問卷回收率95%。整理用戶選擇信息,將問卷中1到24 題項中用戶對每項需求品質問題的答案進行統(tǒng)計,同時使用Kano模型評價對照表(見表5)進行對照,將需求測量要素的正反回答綜合歸類出最終需求項,例如,正面評價是“理應如此”,負面評價是“不喜歡”,則該需求可用“”進行表示。最終,24個需求測量項統(tǒng)計結果以選擇較多的作為品質要素歸類結果,同時將數(shù)量結果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出最終的需求類型屬性,見表6。
值得注意的是,在傳統(tǒng)的Kano模型方法中,原有量表忽視了其他屬性要素對滿意度的影響,導致需求分析的結果有時會顯得過于簡單生硬。為解決上述問題,Berger等[11]提出利用better-worse指數(shù)對原有Kano模型結果進行修正和優(yōu)化。
表4 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需求問卷(部分)
Tab.4 Questionnaire on requirements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rived fro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artial)
表5 Kano模型評價結果對照
Tab.5 Comparison of Kano model evaluation results
表6 問卷統(tǒng)計結果
Tab.6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通過計算產(chǎn)品每一個屬性的用戶滿意系數(shù)來確定其對應的品質屬性,從而找出有效提升用戶滿意度的重要品質項目。用戶的滿意系數(shù)包括增加用戶滿意系數(shù)better和降低用戶不滿意系數(shù)worse這兩個部分,計算見式(1)~(2)。
better/SI=(+)/(+++) (1)
worse/DSI= –(+)/(+++) (2)
參考上述各項需求的 Better-Worse系數(shù)值,可以獲得并繪制出所有二級功能需求的具體坐標位置。同時以Worse指數(shù)為橫坐標,Better指數(shù)為縱坐標,并以兩指數(shù)的平均數(shù)值為橫縱坐標交匯點,并以此形成四象限圖(見圖3)。圖3中四個象限分別代表不同的使用需求屬性,其中第一象限為期望需求屬性;第二象限為魅力需求屬性;第三象限為無差異需求屬性;第四象限為必備需求屬性。從該圖可發(fā)現(xiàn),原有需求類型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形成了新的需求類別屬性項。
“”表示用戶滿意敏感度,是以SI和|DSI|為坐標值的點到原點的距離,即根據(jù)SI和DSI的特性,越大滿意度越高,表示該需求是否滿足對用戶的滿意度影響越大,即該需求的重要度越高。因此相同需求類別間的重要度以滿意度的大小為排序依據(jù)。通過計算后得出相應的數(shù)值,最終形成問卷結果的優(yōu)化表格,見表7。
圖3 Bbetter-Wworse系數(shù)分析象限坐標
表7 功能需求屬性統(tǒng)計及其歸類
Tab.7 Stat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ttributes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后的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本次研究使用的24個二級測量項中,5項為魅力型需求,4項為期望型需求,8項為基本型需求,7項為無差異型需求,沒有反向型需求。根據(jù)用戶滿意度數(shù)值的計算對所有測量項進行重要度排序,最終形成表8。由于無差異型需求對用戶整體的滿意度沒有過多影響,因此在進行需求性分析時不再對其做進一步的分析。
表8 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需求重要度排序
Tab.8 Ranking of importance of requirement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rived fro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魅力型需求又稱興奮型需求,在進行產(chǎn)品或服務設計時,魅力型需求可以有效提高產(chǎn)品或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從表7研究結果可知,魅力型需求經(jīng)過重新分類后共有5項,分別為“設計精巧”“包裝適度”“節(jié)能環(huán)?!薄懊缹W價值”和“時代特征”,從一級需求類屬上看,它們又分別屬于使用性需求經(jīng)濟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同時根據(jù)用戶敏感度數(shù)值進行排序后顯示,在魅力型需求中二級需求的重要性從前向后排列,依次為“包裝適度”“節(jié)能環(huán)?!薄皶r代特征”“美學價值”和“設計精巧”。通過前期的文獻研究可知,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發(fā)展至今,經(jīng)歷了一個過度包裝浮夸式設計及缺乏文化內涵等問題[12],可以看出用戶對當下的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設計品質和美學價值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同時對文創(chuàng)包裝的適度設計展示出了強烈的需求,體現(xiàn)了當下節(jié)能環(huán)保意識的深入人心,以及用戶面對市面上過度包裝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產(chǎn)生的內心抗拒。
期望型需求與用戶的滿意程度成正比,在產(chǎn)品設計和服務設計中期望型需求提供得越多,用戶的滿意度就會越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據(jù)期望型需求的特征,當部分期望型需求沒有被滿足時,用戶的滿意度也不會明顯下降。在本次研究中,消費者對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的需求分類中,期望型需求共有4項,分別為“文化底蘊”“使用趣味”“產(chǎn)品交互”“審美象征”。分布在情感性需求體驗性需求和社交性需求三個一級需求類目下,其優(yōu)先順序依次為“使用趣味”“審美象征”“產(chǎn)品交互”和“文化底蘊”,因此,在進行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設計時,融入一些趣味性的設計元素,會有效提升用戶的滿意度。代表社交性需求的“審美象征”二級項排名較靠前,表明當下的非遺文創(chuàng)設計產(chǎn)品已經(jīng)具備了社交名片的屬性和饋贈者審美水平的展現(xiàn)。而“產(chǎn)品交互”則展現(xiàn)出用戶對未來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人機互動性提出了更多的需求[13]-[14]。
基本型需求是產(chǎn)品設計時必須要滿足的需求,如設計師不滿足基本型需求,會造成用戶滿意度大大降低。在本次研究結果中,基本型需求共有8項。分布在所有的一級需求項中,分別為“材質安全”“價格合理”“部件可替”“記憶載體”“故事寓意”“多樣操作”“禮物饋贈”“社交媒介”,其優(yōu)先級排序依次為“禮物饋贈”“故事寓意”“多樣操作”“記憶載體”“部件可替”“社交媒介”“材質安全”“價格合理”。從一級需求上看,用戶對經(jīng)濟性情感性及社交性上的需求項更多,而在使用性和體驗性上各僅有一項需求,說明當下用戶對非遺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基本需求較為全面,在此基礎上更多的用戶希望其在情感屬性和社交屬性上能有進一步的拓展,“禮物饋贈”“故事寓意”“多樣操作”“記憶載體”的重要度數(shù)值較高就證明了此點,而對經(jīng)濟性的需求增多則展示出當下用戶對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消費和后期的保養(yǎng)和維護愈發(fā)理性[15],一方面說明我國當下的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制作質量和使用耐久度水平已普遍達到相應標準,不再是用戶在購買過程中的首要關注點;另一方面說明隨著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用戶對文化類產(chǎn)品產(chǎn)生了更多的精神化和社交化的需求,這也驗證了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基本觀點[16]。
根據(jù)上述分析內容,最終可以構建出基于我國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進行當代化設計的需求模型,以幫助設計師在進行相關設計實踐過程中進行參考和借鑒,見圖4。
圖4 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當代化設計的用戶需求模型
本文從非遺文創(chuàng)設計入手,使用Kano模型理論對用戶需求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使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以現(xiàn)有的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視覺樣本對專家進行半結構訪談,從而提取初始需求要素,最終提取出5大類一級需求和24小類二級需求,并對100名用戶進行了問卷測量;通過數(shù)據(jù)計算和分析,形成了非遺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當代化設計的用戶需求模型,該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設計師在非遺文創(chuàng)轉化的設計實踐過程中有參考和借鑒的作用,同時本研究在專家選取數(shù)量和樣本用戶數(shù)量上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在未來的研究中還會發(fā)現(xiàn)新的影響因子和結構關系。
[1] 宋俊華.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特征芻議[J]. 江西社會科學, 2006, 26(1): 33-37. SONG J 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6, 26(1): 33-37.
[2] 張廣海, 袁洪英.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資源時空分布特征及景區(qū)響應機制——基于網(wǎng)絡文本信息挖掘與定量測度分析[J].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23, 42(1): 102-107. ZHANG G H, YUAN H 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cenic Response Mechanis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Based on Network Text Information Mining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 Analysis[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3, 42(1): 102-107.
[3] 文化和旅游部發(fā)布.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EB/OL]. (2021-06-04)[2023-03-01]. http://zwgk.mct.gov. cn/zfxxgkml/zcfg/zcjd/202106/t20210604_925006.html.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ssued. The 14th Five-Year Plan for Cultural and Tourism Development[EB/OL]. (2021-06-04)[2023-03-01]. http://zwgk. mct.gov.cn/zfxxgkml/zcfg/zcjd/202106/t20210604_925006.html.
[4] 王巧玲, 金潔. 湖南: “非遺” 保護迫在眉睫[J]. 中國民族, 2007(1): 56-57.WANG Q L, JIN J. Hunan: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Heritage is Imminent[J]. China's Ethnic Groups, 2007(1): 56-57.
[5] 張春麗, 李星明.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概念研究述論[J]. 中華文化論壇, 2007(2): 137-140. ZHANG C L, LI X M. On the Concept Resear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2007(2): 137-140.
[6] 彭冬梅, 劉肖健, 孫守遷. 信息視角: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數(shù)字化理論[J]. 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2008, 20(1): 117-123. PENG D M, LIU X J, SUN S Q. An Information View: Digitalizing Theory and Methods in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J].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 Computer Graphics, 2008, 20(1): 117-123.
[7] 岳涵. 非遺活態(tài)傳承思路下的岫巖滿族剪紙圖譜化建設思考[J].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 2022(1): 116-120. YUE H. Thoughts on the Atlas Construction of Xiuyan Manchu Paper-Cutting under the Though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ve Transmission[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 2022(1): 116- 120.
[8] 岳涵, 周正鈞. 知識圖譜視角下非遺文創(chuàng)化趨勢研究[J]. 中國冶金教育, 2023(1): 105-107. YUE H, ZHOU Z J. Research on Tre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re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Graph[J]. China Metallurgical Education, 2023(1): 105-107.
[9] NETAL K. 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J]. The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ety for Quality Control, 1984, 14(2): 147-156.
[10] 趙香芹. 基于Kano模型的編程語言在線學習平臺功能需求分析[J]. 包裝工程, 2022, 43(18): 271-278. ZHAO X Q.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alysi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Kano Model[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18): 271-278.
[11] BERGER C, BLAUTH R, BOGER D, et al. Kano's Methods for Understanding Coustomer-Defined Quality [J]. Center for Quality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2(4): 3-36.
[12] 蘇亞飛. 湖北省博物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包裝設計[J]. 包裝工程, 2019, 40(24): 72-76. SU Y F. The Packaging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Hubei Provincial Museum[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4): 72-76.
[13] 岳涵, 吳慧欣, 王玲, 等. 基于形狀文法的岫巖滿族剪紙藝術紋樣在當代家具裝飾中的應用探析[J].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23, 30(3): 21-26. YUE H, WU H X, WANG L,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Xiuyan Manchu Paper-Cut Art Patterns Based on Shape Grammar in Contemporary Furniture Decoration[J]. Furniture & Interior Design, 2023, 30(3): 21-26.
[14] 趙香芹. 基于用戶需求的智能學習桌功能優(yōu)化分析[J]. 包裝工程, 2023, 44(4): 181-187. ZHAO X Q. Analysis on Function Optimization of Intelligent Learning Desk Based on User Need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3, 44(4): 181-187.
[15] 岳涵, 韓瑜. 設計賦能與滿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當代化設計探索[J]. 創(chuàng)意設計源, 2021(6): 38-42. YUE H, HAN Y. Design Empowerment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Exploration of Manchu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J]. Idea & Design, 2021(6): 38-42.
[16] 高武, 郝曉峰. 基于Kano模型的加濕器設計研究[J]. 工業(yè)設計, 2021(11): 156-158.GAO W, HAO X F. Research on Design of Humidifier Based on Kano Model[J]. Industrial Design, 2021(11): 156-158.
Design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rived from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ased on the Kano Model
YUE Han, ZHOU Tao, WU Huixin, WANG L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aoning, Liaoning Anshan 114051, China)
In recent years,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the spotlight,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thways and methods for its living heritage transmission turns into a significant area of research. However, the tools and methods currently employed by designers for requirement research are seriously influenced by subjectivity, thereby highlighting the necessity to implement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a more accurate exploration of user requirements.The preliminary interview element data were qualitatively analyzed by the KJ method, and the fin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quirements were identified.The scattered user requirements were arithmetically and summarized by the Kano model for the types of requirements.Finally, a user requirement model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formed, and each item is explain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quirement model, the user requirement items and the relationship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 revealed, which provides certain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ano model; design requiremen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B472
A
1001-3563(2024)02-0385-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4.02.042
2023-08-25
遼寧省教育廳基本科研項目研究成果(LJKMR20220664);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青年人才培養(yǎng)對象委托課題(2022lslwtkt-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