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意識到注意力被侵犯,是在一次下班回家的路上。那天,當?shù)罔F從人民廣場站行駛至解放路站時,往常漆黑一片的隧道里突然閃耀起光影的追逐,朝窗外望去,原來是投放在墻壁上的一則廣告,多幅靜止不動的畫面隨著地鐵的高速移動變成了動畫。
原本想發(fā)發(fā)呆的我一下被吸引了。從那以后,我漸漸開始對一些神不知鬼不覺地吸引我注意力的信息產(chǎn)生了敏感。后來,我逐漸發(fā)現(xiàn),在不需要工作時,追幾集電視劇,刷幾分鐘短視頻,本意是想放松一下大腦,結(jié)果白白負荷了更多的信息。
現(xiàn)代人幾乎都有一種通病——信息焦慮,也叫“錯失恐懼癥”。我們害怕錯失有意義的事情或重要的信息。這在現(xiàn)代生活里的體現(xiàn)便是不停歇地刷視頻、刷朋友圈、刷其他社交平臺。在這種生態(tài)下,精力自然不夠用,于是,視頻我們要看最短的,八卦要看最細節(jié)的,就連追劇時可能也是兩倍速播放的……
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美國人平均每天接收高達34GB的信息,約十萬個單詞。
每天處理34GB的信息對于人類的大腦來說可能未必是一件困難的事,但這些信息大多過于零散。朋友圈里的公眾號文章,一不小心讀到最后發(fā)現(xiàn)雞湯文末鋪了個軟廣告,還沒來得及放下手機,新聞即時推送又來了……這一切都在一次次打斷大腦的思考。
一旦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習慣。久而久之,我們的大腦將很難勝任深度工作。那些熱鬧而又無用的信息會降低我們抵抗分我們心的事物的能力,使我們在試圖深度工作和思考的時候更難集中注意力。
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注意力,降低無用信息的侵占?美國心理學會給出了建議:如果我們在自由時間有高質(zhì)量的事情去做,我們對注意力的控制就會增強??茖W家解釋稱,人的智力系統(tǒng)可以進行長時間的高強度活動,它不像人的手腳一樣會疲倦。除睡覺以外,它只需要變化,而不是停止。
如果你想抵御娛樂網(wǎng)站對你的誘惑,那么就給大腦找一些高質(zhì)量的替代活動。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我們分心,讓我們保持專注的能力,還有可能實現(xiàn)英國作家阿諾德·本內(nèi)特的宏偉目標:體驗到何為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