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畫,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化底蘊的藝術瑰寶,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從彼時巖畫上那簡潔而粗獷的線條起始,歷經(jīng)先秦時期青銅器上神秘規(guī)整花紋的雕琢、秦漢時期宏偉壁畫的繪制,直到魏晉南北朝,中國畫開始以一種獨立的藝術姿態(tài)嶄露頭角。到了唐宋時期,中國畫達到了鼎盛之境,至元明清則沉浸于對古典的尊崇與追溯之中。近現(xiàn)代以來,藝術家對“勢”的深入探索成為透徹領悟中國畫藝術精髓的關鍵。從“勢”的定義與多維理解出發(fā),闡述“勢”的分類與表現(xiàn)形式,進而分析中國畫構成“勢”的多元因素,探討“勢”在畫面構圖中的關鍵作用,最后提出在畫面中營造“勢”的方法,以期促進中國畫創(chuàng)作在當代的發(fā)展。
關鍵詞:中國畫;構圖;勢
一、“勢”之定義與多維理解
在中國畫構圖的語境下,“勢”可詮釋為畫面形象之間的動態(tài)關聯(lián)與整體運動趨向。它不僅關乎畫面形式美感的塑造,更與畫面的意境營造及生動氣韻的傳達緊密相連。
二、“勢”之分類與多元表現(xiàn)形式
(一)畫面結構之“勢”
畫面結構之“勢”主要體現(xiàn)在畫面的整體布局與構圖規(guī)劃中,憑借巧妙的剪裁與精心的布置,營造出畫面的動感韻律,其分類豐富多樣。
橫勢:畫面中的物象以橫向延展為主,呈現(xiàn)出寬廣、穩(wěn)定的視覺觀感,常用于營造寧靜、平和的氛圍,如山川的綿延不絕、水面的浩渺無垠等。橫勢的運用使畫面更加遼闊,給人以寧靜之感,仿佛能讓人傾聽到大自然沉穩(wěn)的呼吸聲,深切感受到其靜謐與和諧。
豎勢:與橫勢截然相反,豎勢著重強調(diào)物象的縱向延伸,給人以挺拔、高聳之視覺沖擊,常用于表現(xiàn)崇高、莊嚴或挺拔的自然景致,如巍峨高山、參天古木等。豎勢的運用可使畫面宛如直插云霄,讓人頓生莊嚴肅穆之情,體悟到大自然的威嚴與磅礴力量。
曲勢:畫面中的物象以曲線形態(tài)呈現(xiàn),流露出一種柔美、靈動的節(jié)奏感,常用于描繪水波蕩漾、云霧繚繞等自然景觀及人物柔美的姿態(tài)。曲勢的運用能使畫面宛如一首悠揚的樂曲,給人以優(yōu)美流暢之感,仿佛能讓人觸摸到大自然的柔情與細膩。
斜勢:物象在畫面中呈傾斜之態(tài),形成不穩(wěn)定卻富有動感的視覺效果,常用于表現(xiàn)動態(tài)場景,如疾風中搖曳的樹木、飛馳奔騰的駿馬等。斜勢的運用可使畫面充滿活力,給人以緊張刺激之感,讓觀者感受到大自然的蓬勃活力與激情。
團勢:畫面中的物象以團聚、集中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出緊湊、內(nèi)聚的視覺效果,常用于表現(xiàn)密集的自然景觀或人物群像。團勢的運用能使畫面?zhèn)鬟f出團結凝聚之感,讓人領略到世間的和諧統(tǒng)一。
放射勢:畫面中的物象以某一點為核心,向四周擴散,呈放射狀,常用于表現(xiàn)光芒四射、力量爆發(fā)之場景。放射勢的運用可使畫面光芒閃耀,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渾力量與璀璨輝煌。
(二)筆墨運動之“勢”
筆墨運動之“勢”主要體現(xiàn)在畫家運筆用墨的動態(tài)過程之中。畫家借助筆墨的濃淡干濕、輕重緩急等變化,展現(xiàn)畫面的氣韻生動與“勢”的動態(tài)之感。筆墨運動之“勢”不僅是畫面生命力的鮮活體現(xiàn),還是畫家情感與藝術修養(yǎng)的自然流露。畫家通過對筆墨的靈動駕馭,更為精妙地呈現(xiàn)畫面的動態(tài)韻律,使作品更具藝術感染力與表現(xiàn)力。畫家運筆之際,憑借筆鋒的轉折、筆觸的輕重、墨色的濃淡等手法,塑造出畫面的節(jié)奏與韻律。譬如,以快速筆觸與濃重墨色可表現(xiàn)畫面的緊張激烈氛圍,而緩慢筆觸與淡雅墨色則可傳達寧靜柔和之意境。畫家對筆墨的巧妙運用,能夠更深刻地表達自身情感,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感染力。
三、中國畫構成“勢”的多元因素
(一)整體經(jīng)營與構圖
矛盾關系之處理:畫家在構圖時,通過巧妙處理畫面中的欹正、疏密、平險、收放、起伏、張斂、聚散、開合、虛實等諸多矛盾關系來彰顯“勢”。這些矛盾關系的妥善處理,使畫面在視覺上產(chǎn)生動感張力,從而塑造出獨特的藝術效果。
構圖技巧之運用:中國畫常運用折線構圖或“S”型構圖,使畫面重心既不過于偏重一方,又避免畫面分布呆板,實現(xiàn)靈動變化與均衡的統(tǒng)一。此外,全景式、鳥瞰式構圖亦是常用之法,畫家借助散點透視、移步換景之手段,將所見、所知、所想融合為宏觀意識,呈現(xiàn)于同一畫面。
(二)筆法與墨法
筆法之精妙:中國畫的筆法由點、線、面等構成,其中,線條的運用至關重要。筆法強調(diào)中鋒用筆,注重線條的力度與韻律感。通過起筆、運筆、收筆等動作以及順逆轉折、提按頓挫等變化,形成富有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的線條,進而構建畫面之“勢”。
墨法之神奇:墨法是畫家利用水的作用,在畫中形成濃、淡、干、濕、深、淺不同的變化。墨法的運用不僅豐富了畫面的層次和質感,還通過墨色的干濕、濃淡對比,形成視覺上的動感和張力。同時,墨法中的破墨法、積墨法等技巧的運用,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動感和藝術效果。
(三)色彩與用水
色彩之妙處:中國畫在色彩的運用上側重水墨效果,用色相對簡約,遵循“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的原則。色彩主要用于突出主題、營造氛圍以及增強畫面藝術感染力。盡管色彩在中國畫中并非主導元素,但恰當運用可顯著提升畫面的視覺效果。
用水之關鍵:在傳統(tǒng)中國畫理論里,水與墨的關系緊密。水的運用直接左右了墨色的干濕濃淡變化,進而影響畫面整體效果。靈活掌控水的用量與運用方式,可創(chuàng)造出多變的墨色效果與畫面層次。
(四)其他因素
除上述因素外,中國畫構成“勢”的因素還涵蓋畫家個人風格、情感表達以及文化背景等。畫家的個人風格與情感表達直接作用于畫面構圖、筆法和墨法等方面的運用,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時,文化背景也對畫家創(chuàng)作產(chǎn)生影響,賦予中國畫在構圖、筆法和墨法等方面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內(nèi)涵。
四、“勢”在中國畫構圖中的關鍵作用
(一)引導視覺之妙
“勢”猶如一位無形的引導者,巧妙地牽引觀眾的目光在畫面中自然流淌,賦予畫面動感與節(jié)奏感。畫家憑借精妙的布局,引領觀眾依循特定路徑欣賞畫面,從而增強畫面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以《溪山行旅圖》為例,“勢”在構圖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畫面中的主山巍峨聳立,占據(jù)畫面的三分之二,頂天立地的構圖凸顯了山峰的雄偉壯觀。山體與密林皆以墨色凝重、渾厚的手法表現(xiàn),使畫面整體更加厚重,進一步強化了視覺沖擊力。此畫之“勢”不僅在當時影響深遠,更為后世山水畫創(chuàng)作樹立了典范。眾多畫家借鑒范寬的表現(xiàn)手法與構圖方式,使山水畫在表現(xiàn)手法與意境傳達上更加豐富多元。
(二)強化主題之要
通過營造特定的“勢”,畫家能夠有效地突出畫面主題與重點。畫面主體形象借助“勢”的營造,得以強化其地位與作用,使觀眾更易聚焦于畫面的核心部分。如《千里江山圖》,其“勢”不僅體現(xiàn)在構圖與元素安排上,更蘊含于深遠的意境傳達中。畫面山水間,屋舍村落、橋梁渡口等人文景觀與行旅、幽居、捕魚、觀瀑等人物活動相互交融,共同構建了和諧且富有生機的自然世界,傳遞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境。經(jīng)由“勢”的強化,畫面意境得以升華深化。
(三)營造氛圍之能
在畫面中,畫家借助巧妙布勢與筆墨運用,能夠表現(xiàn)出歡快、寧靜、莊重等多樣的情感氛圍,使觀眾在欣賞畫面時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共鳴。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其“勢”主要彰顯于宏大構圖、生動場景的描繪以及繁榮與危機并存的社會氛圍傳達。畫面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段,由遠及近、由靜及動,從多個方面展現(xiàn)北宋都城汴京的繁榮景象。宏大構圖之勢在展現(xiàn)城市風貌的同時,傳遞出繁榮昌盛的時代氣息;又通過船只遇險、橋上商販爭執(zhí)等場景,暗示了社會復雜性與不穩(wěn)定性。
五、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中“勢”之差異
(一)表現(xiàn)形式
在中國畫中,“勢”常通過筆墨濃淡、線條曲折以及構圖安排來展現(xiàn)。畫家創(chuàng)作強調(diào)“以形寫神”,運用筆墨之“勢”傳達物象的內(nèi)在精神與意境。中國畫中的“勢”還體現(xiàn)于畫面留白與虛實處理,通過留白與虛實對比營造深遠意境與豐富畫面層次感。
相較而言,西方繪畫中的“勢”更多依賴色彩、光影與構圖。畫家借助色彩冷暖對比、明暗對比以及構圖疏密安排來營造畫面的“勢”,側重通過視覺沖擊力來傳達情感意圖。
(二)應用領域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如中國畫、書法、詩詞等,“勢”是重要的審美標準與創(chuàng)作原則,關乎藝術作品的成敗,更能體現(xiàn)藝術家的修養(yǎng)境界。此外,在中國古代兵法中,“勢”還被視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西方繪畫藝術領域,“勢”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需考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勢”的應用領域相對狹窄,主要局限于藝術領域。即便在物理學、社會學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有所提及,但其內(nèi)涵和表現(xiàn)方式與中國文化中的“勢”相差甚遠。
六、在畫面中營造“勢”的有效方法
(一)確立主題為基
畫家構思構圖前,需明確畫面主題立意,并據(jù)此構建相應的“勢”。立意乃畫面靈魂所在,亦是構建“勢”的根基與出發(fā)點。
(二)主次分明之道
在進行畫面布局時,畫家需要巧妙地處理好畫面中的主次關系,通過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來突出主體形象。這樣,主體形象作為畫面的焦點,能夠成為“勢”的主要承載者和表現(xiàn)媒介。畫家應當通過精心的構圖和色彩運用,使得主體形象在視覺上脫穎而出,從而引導觀眾的視線,形成畫面整體的動勢。這種主次分明的處理方式,不僅能夠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還能使觀眾在欣賞過程中產(chǎn)生情感共鳴。
(三)構圖技巧活用
畫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當靈活運用多種構圖技巧來營造畫面的“勢”。例如,三角形構圖能夠帶來穩(wěn)定和力量感,對角線構圖能夠產(chǎn)生動態(tài)和方向感,“S”型構圖則能夠帶來流暢和節(jié)奏感。畫家應當根據(jù)畫面內(nèi)容和主題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構圖方式,使畫面在視覺上更具吸引力和表現(xiàn)力。通過巧妙地運用構圖技巧,畫家能夠更好地傳達作品的主題思想,使觀眾在欣賞過程中獲得更加豐富和深刻的視覺體驗。
(四)筆墨運用精研
運筆用墨時,畫家應注重筆墨濃淡、干濕、輕重、緩急等變化,以展現(xiàn)具有生動氣韻的畫面。例如:運用濃墨可以吸引觀者的目光,適用于營造厚重深沉之“勢”,如描繪暴雨中山巒暗部;淡墨給人以輕盈空靈之感,若在濃墨主體周圍進行暈染,可使“勢”擴散。此外,干墨筆觸蒼勁,濕墨滋潤柔和,二者結合可以使畫面的“勢”更加豐富多變。由此可見,筆墨作為畫面語言與載體,是構建“勢”的關鍵手段工具。
(五)線條引導巧施
中國畫對線條的運用精妙絕倫。畫家通過線條方向、長短、疏密等營造“勢”。在繪制山水畫時,運用長而連貫的線條勾勒山脈輪廓,展現(xiàn)連綿起伏的山“勢”。在人物畫中,利用悠長細膩的線條,可營造動態(tài)之“勢”。
(六)物體形態(tài)布局巧用
形態(tài)塑造之法:利用物體形態(tài)特點營造“勢”。在花鳥畫中,花朵開放的方向、枝葉伸展的角度皆能生“勢”。以盛開的牡丹花為例,其花瓣向外展開,呈現(xiàn)向外擴張之“勢”,象征著繁榮與生機。
布局組合之妙:通過物體布局亦可產(chǎn)生“勢”。山水畫中,要將主峰置于重要位置,周圍的次峰、樹木、溪流等依序排列環(huán)繞在主峰周圍,以襯托其雄偉氣勢。群像人物畫中,人物站位與動作方向也能生“勢”,如行軍場景中士兵整齊地朝同一方向前進,產(chǎn)生前進之“勢”。
(七)虛實相生之策
虛實是中國畫營造“勢”的重要手段。實部通常為畫面主體,形態(tài)色彩明確,是“勢”的主要承載者。例如在雪景山水畫中,將近景樹木巖石用實筆描繪,形成穩(wěn)定之“勢”。虛部主要指空白或淡墨暈染區(qū)域,為實部留出空間,使“勢”得以延伸流動。另外,將遠處山巒以淡墨虛化,給人空靈悠遠之感,與近景實部相互映襯,使“勢”從實向虛流動,從而產(chǎn)生深邃意境與節(jié)奏感。
參考文獻:
[1]尹彬潔.對中國畫中“勢”的論述和體驗[J].藝術品鑒,2015(9):139-140.
[2]張?zhí)m石.芻議中國畫與書法中的“勢”[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2.
[3]王景艷.論中國畫的勢[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
劉宇暢,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碩士美術領域(中國畫藝術研究)。
宋麗榮(通訊作者),碩士,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畫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