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是萬不得已才讓兒子留守H城的。人們總說“留守兒童”,孩子們“留守”的多是自己家鄉(xiāng)的農村??晌覀儊碜园不占亦l(xiāng)的農村,攜兒帶女到外省漂泊,腳跟未穩(wěn),又要去向下一站另一個外地, 把孩子仍留在上一站暫居。生計難以維持, 決定離開蘇北,去蘇南“覓食”,那兒女怎么辦? 起先想讓我娘來照料,做奶奶的也答應了,后來說家里走不開,上有老下有小。我只好告訴兒子:奶奶說她還有更小的孫子需要照顧,另外還有你的曾祖母老太太,奶奶說她兩難,沒得法子啊。兒子說哦哦, 仿佛懂事地應著。那就讓十四歲半的他,遠在七百里外獨自生存吧。
那天晚上給兒子送鋪蓋去, 初七八的月亮大大的,又亮亮的,半圓不圓的她,將柔柔光輝如水一般漫灑在校園里, 給人一種可堪托付的安謐感。教室里亮著的燈光與月光相得益彰,宿舍一帶卻是漆黑一團。生活老師給我們開了門,又開了燈,讓我們?yōu)閮鹤舆x擇寢室和床鋪。寢室蠻寬大,先兒子而來的同學未洗的襪子、亂堆的球鞋、散放的書本,還有隨手扔的毛巾、廢紙等,把冬日的空氣搞得有些糟。男生宿舍,一股青春男孩的腳丫子氣息直往鼻孔里鉆。
天哪! 這怎么能住人啊。妻子驚呆。
環(huán)境能改造人,人也能改造環(huán)境。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妻子和我擼起袖子,分工合作,找來臉盆笤帚拖把和抹布,開始連夜大掃除。整理毛巾和盆桶,收拾桌子與茶缸,歸整鞋子襪子,不消一會兒,整個寢室明亮整潔了許多。接著為兒子鋪床。帶來的海綿墊子過寬,鋪上去不能就位,又沒帶剪刀, 只好取下我鑰匙串上的小水果刀,一塊一塊地切削;怕五厘米海綿太薄,又墊上條毛毯, 那是我們當年結婚時用的老毛毯,就讓它代替我們夜夜擁抱兒子,也被兒子擁抱吧。
不久我先到蘇南, 他媽仍留在H 城,清理店貨與尾賬, 也是要看看兒子能否安處。兒子住進校舍頭幾個晚上,做媽的放心不下,近十一點,掐算著晚自習剛下課,騎車潛到寢室的樓下,像個小偷一樣,去關注兒子就寢前的一舉一動。妻子對我說,如實在不能適應,她愿意做兒子的“宿管”和“陪讀”。夜深,風冷,燈多,又不想被人看見,樓角里的她有些瑟瑟, 但一直堅守著直到寢室關燈。有次被正下樓打開水的兒子迎面撞上, 后者一怔, 接著便是推搡著要她離開。兒子生氣:你干嗎跑到我學校來? 快點走! 一句“我學?!保蔷艹夂团磐獾?。做媽的嘴上說就走就走, 手卻上來幫他整理凌亂衣領。那頭小牛犢犟了起來,相當痛苦地跺起小牛蹄,發(fā)出低吼:你再這樣我不住校了! 你丟我面子知道嗎?
二
一段長時間的沉默, 話筒里咝咝電流的聲音, 像一條小蛇在伸縮著舌頭。蛇在跑,話費也在跑。電話電話,電催人要不停地說話。我無話找話地問:哦,小子你今晚住在什么地方呢? 那邊不語, 我又問了一遍。半天,聽兒子吞吞吐吐著回答:我,我,今晚還真不知道住哪兒呢……小子作老人般嘆息,說發(fā)愁著呢。牽掛,思念,心疼或傷感,就在那一刻帶著質感襲了過來,仿佛兒子臉上密集的青春痘一樣。
兒子是從女兒同學家里打的電話。他每個星期天下午先打過來, 見號碼我們回撥過去,為的是不讓同學家付電話費。兒女都留在H 城,女兒大些,就寄居在同學媛家。做弟弟的呢,偶爾也去蹭蹭,把那里當作姐弟的會師地,稍能落腳的地方。媛的父母單位老房窄且破舊,號稱的“兩室一廳”,其實統(tǒng)共不過有錢人家的廳房大小。我們走時把家具啥的贈予媛家, 媛的媽媽都給堆在屋里。女兒與媛一間,媛的父母一間,客廳擺張飯桌便抵了廁所的門。兒子平時住校,只在周日下午去那里休整一下,理理發(fā),洗洗澡,換換衣。方便成了最大的不方便,兒子說,媛的父母方便時不怎么關門令孩子們臉紅??墒?,當天畢竟是個不尋常的日子, 是年底的12月31日, 翌日就是元旦。兒子告訴我,學校放假三天,所有住校生都被“趕”出了校門———回家過新年。
回家啊回家,我們的家呢,我們和兒女的家呢? 家是啥,啥又是家? 是擁有棲身的房子才算有家嗎?在故里安徽,兩三間破落未坍的土坯老屋, 那里面煙熏火燎地蝸居著我娘和我的祖母, 近七十歲和不到九十歲的兩位老人, 她們在那里平凡勇敢地堅守著,也在那里孤獨無助地遙望著。許多年前她們各自從娘家嫁到了婆家, 農村女子的人生,一世就活在那里,不出意外也將死在那里。漂泊蘇省的北與南, 兒女沒法上學,就帶點小禮把戶口掛靠H 城城郊一農民家里。然而仍是沒有能力置房呀,風吹浪打和雨雪風霜里, 我們一家四口就像是一小撮聚散漂蕩的浮萍。H城骯臟的某某路后面,有一套我們賃居了N年的“好房”,那房子破到比媛家的還差兩三倍, 可那是父母所能給自己兒女唯一的一個家了。生活如果是根鞭子,我們就是那被鞭的陀螺嗎,被抽得滿世界地亂轉? 我和妻子“轉”到了這里,我們在這里,兒女在那里,我們在江南,孩子在淮左,這里離孩子那里好近,又好遠啊。
我和妻子幸與不幸地趕上了改革開放,以農民身份漂進城里打工做小買賣,納稅繳費時被叫作了“個體戶”。個體,一般是指一個生物,或一個群體中的特定單獨體。因為我們是單獨一個的生物個體, 孩子們今夜就將注定無家可歸嗎?
在新年鐘聲將敲響的夜晚, 妻子呆坐床邊又在默默流淚了。她懷里抱著的家庭影集,成了她每晚必看的心靈圣經。翻閱著也是回憶著,看兒女們一天天地成長,她的眼淚流得一塌糊涂。順著看,兒子從小往大里長, 嫩芽幼苗漸漸變得玉樹臨風; 逆著翻, 兒子從瘦高的一米七, 再回到她的懷抱,回到她的乳房和肚子里。怎么看怎么心疼。兒子一歲時在油菜花叢里受驚時的哭泣,兒子三四歲在就要離開的山村前,沉著臉,小手反叉著腰,還有一張兒子已坐上城里馬桶時出恭流汗的痛苦表情……
很少看到兒子開懷大笑, 連微笑的表情都少。我們常感到不解,小小少年這是怎么了? 不是都說面部表情是人生經歷的刻記與寫照嗎? 那一張很生動,極難忘,在瑟瑟秋風里, 拍攝者抓拍了一張兒子挨凍的窘態(tài)。剛剛一歲半的“小模特”為了一塊總也夠不著的大白兔奶糖,被使壞的老爸哄著脫光了身子,赤條條的,光溜溜的。小家伙一絲不掛,癟著嘴想哭,卻終于又沒能哭出來。
三
H城中學的前三名分別是:一淮中、二清中、三洲中。第三名的洲中因總被前二者搶去生源,便每年最先組織考試,帶摸底性質,也帶著“掐尖”的目的。洲中的那場考試兒子在全市兩千六百人中名列第二十五,只要我們同意,將穩(wěn)穩(wěn)被洲中錄取,并且校方已承諾進“快班”。老鄉(xiāng)中的C,C的兒子名次在兒子后面的一百名以外。接著淮中、清中市里安排在同一天考試,C 直接給兒子報淮中,我兒子自己報了清中。我心里不服氣,便勸兒子改變主意,夜以繼日地勸,實際上是勒逼兒子“向一流沖擊”———考淮中。兒子噘嘴不肯,因為他覺得自己走清中這條路最有把握和自信。
記得是6月30日臨出發(fā)考試的早上,兒子仍流著淚說要考清中,我開始罵他,什么“燕雀之志”“鼠目寸光”等。妻子也來勸,他們母子感情好, 但妻子關鍵時刻又勸又逼著兒子聽我的主意。兒子不得不讓步跟我去參加了淮中考試。一周后放榜,老天灑下濕淋淋的梅季小雨, 我恐怕畢生也忘不了在雨中為兒子看榜的情形。那打印張貼著的錄取名單里, 從前往后看, 五十名以內,沒有兒子的名字,再看一百名以內,仍沒有。我慌了,就從后往前看,目光犁過兩三遍,終于確認沒有兒子的名字。被遺忘了嗎?被搞錯了嗎?賢郎名落孫山外,而那“孫山” 正是老鄉(xiāng)C的兒子。那孩子上的淮附小,學過英語,兒子上的繁小,壓根沒教英格里希。差距就在這兒!然而這就是人生抉擇的生死時刻,兒子已經被秒殺。兒子淮中落榜,同時與清中失之交臂,而此前洲中的錄取通知書已被我們倒炒魷魚, 過期作廢了。我們落得的結局,便成了清淮皆不要,洲也不肯收, 兒子成了個剛剛小學畢業(yè)就無學可上的少年……雨, 夏日絲絲點點涼爽的好雨,你澆滅了火苗,打疼了希望,湮滅了未來。我淋著雨向妻子報告消息,全家淚雨。
三年后的初中升高中, 兒子爭氣地被清中錄取了。而我竟又打起了不服氣的主意,三年前在淮中輸慘,我要兒子和我一起“再攀高峰”。那張英語獎狀至今還能在兒子當年的學習資料里找到, 而我也許再沒有勇氣拿出看一眼了。兒子在第四五流的某某路初中就讀, 竟憑苦干拿到了全國級英語競賽第一名, 整個H 城不過五人中選,而兒子是光榮的佼佼者之一。那張獎狀被認為是“扔水里魚都跳”,我就帶著這投名狀先行登門去找淮中領導, 他們看后做了登記, 給出承諾:“你這小孩我們一定要了?!钡从旨由弦痪洌阂慈薪y(tǒng)一考試成績。結果全市統(tǒng)考兒子的分數與淮中差了近十分。我再去找淮中兌現前言,卻被答復:請繳擇校費。此時,C家買房了,C的兒子錄取了淮中。
正在賭氣想為孩子們買個蝸居的我,哪舍得出三萬兩千五百元的擇校費? 兒子最終成為清中的學子,但是不滿一年,竟又被我易地“移栽”了……
四
翻閱十幾年前的家庭記錄, 一股難言的滋味堆在心頭。那時候做父母的我們念兒子,盼兒子,渴望團聚,可今時今日,兒子連同他的孩子都每天跟我們生活在一塊兒。你讓我說實話嗎?對于兒子我已感到厭煩, 兒子之于我們, 恐怕也同樣是這感覺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天天同在一屋檐下,反而生疏,厭膩隔膜,人變得像烏眼雞對烏眼雞一般。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背誦著偉人的這首詩,我在少年失怙的十五歲那年,就走出家鄉(xiāng),過長江去貴池挑魚花池,在冰碴淹沒大腿的泥淖里凍壞了身體, 最后到山里“馱料”掙回家的路費。十六歲上江西彭澤紅光砂場拉砂, 遭遇一場砂暴雪崩差點埋在里面, 我寫信給娘, 那信封背面的“詩”據說現在還在村里流傳。十七歲上廬山學瓦工手藝, 冬夜凌晨洗水刷石從六層樓失足掉落, 一路胡亂抓摸在四層樓上抱住了一根腳手架毛竹竿……每一次都在又恰恰蕩回的邊緣徘徊人世, 否則也就沒有了以后的妻子和兒女。
我娘在家鄉(xiāng)風聞“廬山有小孩摔死了”,就摸爬著行程千里上了山。看到我又吐著血能上工了, 工頭問要不要帶下山去治療,我娘忍著兩泡眼淚點點頭,我卻牙咬嘴唇把頭搖了搖。山腳下的縣城里居住著我的三個舅舅, 舅舅家的表兄弟妹們過的是城里人生活, 在我這年紀正是求學的黃金時期, 我怕自己一看到他們就捺不下心來學徒打工了。我堅持上工,沒錢就醫(yī)就買幾顆黑跌打丸, 就著工地洗石子的黑膠皮管里的水生吞。到臘月里回鄉(xiāng)塘里挑窯泥,一擔窯泥不止一百五十斤, 我甩上肩走一截嘴里冒甜腥味,又一口一口地吐血,娘帶我到鄉(xiāng)村醫(yī)院去看病, 拎回家大包小包中藥卻生怕鄰人看見, 怕人家說這小伙子有病將來討不到親。這背傷一直拖到今時,梅雨冬九還出來喧囂作痛?!靶艃喝瑛B飛江北,千言萬語寄兒心。兒今身受苦中苦,日后方為人上人。”我終于憶起當年寫在家書背面的寄語,想到的是我娘,想到的是她的“大膽”、她的“放心”,用今天的話講———她的心可真大啊! 她寧愿忍受著每日每夜的思念與牽掛, 也膽敢把長子鷹一樣地放出去飛,因為她知道,守著窩的鳥,永不會有大出息。往深里想,這種感情里,恐怕也包含對自己兒子的肯定和信任, 于是敢于把更大的舞臺和天空,全都給予他。而這里面當然也有無奈,娘她又能怎么辦呢?史鐵生在《我與地壇》寫到他的母親時說:“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那么作為娘的兒子,我之于我的兒子呢?在育兒教子這件事上,我比我娘這個農村婦女的境界與胸襟,是不是差了“蓬山一萬重”呢?
生怕兒子吃一點點的苦受一點點的罪,生怕他餓了渴了涼了熱了,生怕兒子有一些些的委屈與不如意, 稍有一絲絲風吹草動,我和妻子就要沖上前為之“排雷”。是的, 我們把他當成了易碎品和溫室中的花蕾,我們承受不起時空分離的考驗。我們團聚,小聚即安就像農民小富即安。那年,就是兒子在清中就讀的第二學年, 我竟連他的學籍也不顧了, 硬生生地把這株小樹苗移栽到蘇南來了———花費兩萬元, 做了個“借讀生”。這邊公布成績,兒子的名字和分數,作個體“單列”。在提出批評或表揚時,可愛的老師總來上一句:某某同學,我們并沒有另眼看待你哦,雖然你是個借讀生。后來高考,兒子回到學籍地H城參加考試,慘遭滑鐵盧,便只好復讀,再復讀。
五
要是時光能夠倒流, 要是青春可以重來……人們是否能夠承認, 愛子往往也正是害子? 床替他鋪好了,飯?zhí)嫠⒑昧耍B如廁,兒子的媽都要隔門問上一句“可擦干凈了”。啥都替兒子想和做了,殊不知,這并不是把兒子當兒子,而是把兒子不當兒子。那時的我們還沒學會做父母, 現在感到懊悔和慚愧?!肮艁沓蓴‰y描摸,而今卻悔當時錯”,可是還來得及嗎? 張愛玲家大人怕她熬夜辛苦了, 大年初一早上讓她多睡一會兒, 誰知她醒來時發(fā)現新年的鞭炮已經放過了,“一切的繁華熱鬧都已經成了過去,我沒有份了,躺在床上哭了又哭……”是啊,那稍縱即逝的風景已然錯過,就算穿上新鞋子使勁再去趕,又能趕得上嗎?許多年后, 兒子的人生已定型, 他有自己的孩子,也為人父了。而我們呢,也讓他有了個小弟了……亡羊而補牢, 現在的我們是否學會了一點什么, 讓自己和孩子可以避免重蹈前車之覆轍?
那一幕又浮上心頭。
天已經黑了, 時間已經晚了, 拿起電話,想再撥過去詢問兒子今晚的下落,手僵在了半途。他媽搖搖頭,又搖搖頭。不能再擾,不敢再擾了。白天至少已往媛家打過五六遍電話了,人家會不會嫌煩?一煩會不會就不讓姐姐暫住她家了? 今后會不會不給姐弟好臉色? 還是撐著吧,我和妻子,就那么面對面地撐著,呆鵝一樣……
時間的腳步聲嘀嗒作響, 帶著那一年最后的歡歌笑語一路飛奔。鄰家的電視聲傳入耳來,歡呼與鞭炮一同炸響,伴隨而來的還有祈福的新年鐘聲。禮花升入夜空,主持人和熱情的觀眾開始跨年讀秒: 十,九,八……
悠悠鐘聲新年到,萬家齊歡笑。兒子,今夜的遠方,有沒有你就寢的床鋪?夜無瞌睡,失眠背詩,總把兩句串燒在了一起:“不知今夜何處宿,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p>
責任編輯:田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