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開發(fā)青年人才資源,培養(yǎng)造就青年人才大軍,最主要的就是抓好青年價值觀的養(yǎng)成工作??茖W家精神蘊含豐富的價值觀內涵,是教育引導青年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有益精神資源。
科學家精神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弘揚科學家精神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領和思想保證”[1]。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再次強調,“人才成長和發(fā)展,離不開創(chuàng)新文化土壤的滋養(yǎng),要持續(xù)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2]。
青年是人才資源的富礦,青年時期是個人成長成才和價值觀形成、確立的關鍵時期,大力開發(fā)青年人才資源,培養(yǎng)造就青年人才大軍,最主要的就是抓好青年價值觀的養(yǎng)成工作??茖W家精神蘊含豐富的價值觀內涵,是教育引導青年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有益精神資源。但是,發(fā)揮科學家精神對青年價值觀的培育作用仍需解析:科學家精神具有哪幾種價值意蘊,在哪些方面能對青年價值觀培育發(fā)揮作用?科學家精神培育青年價值觀養(yǎng)成的邏輯理路是什么?具體實踐路徑有哪些?
一、科學家精神的價值意蘊
作為一種社會建制,科學與其他成熟的文化實踐一樣,具有內在的規(guī)范結構——一套指導和管理其實踐者的認知和倫理的價值觀[3]??茖W共同體內的這種價值規(guī)范對其成員有著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使科學家在其科研訓練和專業(yè)經歷中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精神氣質。這種精神氣質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有不同的表達。科學家精神是在中國語境下對廣大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體現(xiàn)出的科學意識、精神品格、價值追求等的高度凝練,是中國科學文化的靈魂和科學發(fā)展的動力。
科學家精神具有獨特的價值屬性,不僅從精神素養(yǎng)上熏染了科學家的價值理想,而且通過科學家的實踐外化在研究活動或知識產品中;不但維護了科學共同體的穩(wěn)定秩序,保障了科學自身的進步,而且與人類社會所渴求的道德價值理想相通,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可以發(fā)揮正向引導作用。這是科學家精神應用于青年價值觀培育的支點。
(一)認知價值意蘊
“科學”一詞來自拉丁語scientia,意思是知識或理解,科學研究的目標是發(fā)現(xiàn)關于世界的可靠知識,科學家是知識的追求者。因此,作為與知識直接相關的價值觀,認知價值是科學的中心價值。在科學研究中,認知價值主要是指有助于人們思考判斷自己理論與數(shù)據(jù)的論證和推論方面的思想觀念,包括理論預測、邏輯推演的準確性、理論的一致性、解釋力、范圍以及簡單性(或“適用性”)等等。它可以允許更多的理論預測、理論影響范圍的擴大、新的研究路徑和新的研究方向的拓展,體現(xiàn)了幫助科學家進行科學認知、開展科學研究的可能性[4]。舉例來說,適用范圍廣泛的理論可以適用于更多的經驗領域,從而能幫助科學家開發(fā)出更多檢驗理論的途徑。與其他科學領域相一致的理論不僅更容易使用,而且可以應用或擴展新舊理論,從而推動新的研究。解釋力強的理論比解釋力弱的理論能帶來更多進一步實驗和探討的可能。
在科學家精神中,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是認知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科學研究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科學家的工作是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新思想[5],而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尋新路徑的必要條件就是要對理論預測的準確性、理論的解釋力、范圍以及簡單性有所把握。例如,在實驗設計中,只有對理論的解釋力、范圍以及適用性有所把握的研究人員才可能想出一種新穎的、原創(chuàng)的方法來檢驗以前似乎很難檢驗的假設[6]。因此,創(chuàng)新精神不是一句籠統(tǒng)的口號,其背后是對于理論本身的深層次認識與把握。長期以來,國內對于知識的教育建立在傳統(tǒng)哲學知識觀基礎上,容易將知識絕對化、客觀化、靜態(tài)化,出現(xiàn)知識教育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理智、情感價值體驗等脫節(jié)的問題[7]。因此,關于科學家精神中創(chuàng)新精神的教育需要從認知價值層面,從科學研究本身理解其重要意義。
(二)社會價值意蘊
科學研究是一項社會事業(yè),涉及的不僅僅是有信仰的孤立個人,還有共同開展研究工作的社會共同體[8][9]。社會為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財政保障和體制支持,使科學建制為有能力系統(tǒng)地從事知識創(chuàng)新和為社會發(fā)展提供知識儲備的社會部門。并且,由于科學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既可能改造世界、增進人類福祉,也可能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產生負面作用。因此,科學以及科學家需要且應該為服務社會大系統(tǒng)的整體目標做出貢獻。追求科學的決定也就取決于社會價值觀[10]。決定將時間和資源投入科學的人必須相信,從事科學是一項有價值的事業(yè)。是什么樣的價值支撐著這一決定呢?它既不是維護真理的認識論標準,也不是幫助具體價值選擇的認知價值觀。相反,它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反映了整個社會的決定,即認為科學是一種有價值的、可取的追求,社會希望更準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的本質,而科學是獲得這種了解的好方法。
社會價值觀是指來源于特定社會的價值觀。如一個社會對正義、自由、社會穩(wěn)定等具有的不同觀念。在科學家精神中,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xié)作的協(xié)同精神和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等都是社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在科學救國到科學報國、科教興國及科學強國的實踐過程中,科學家精神的社會價值意蘊凝聚巨大的精神力量,成為推動我國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助跑器”。如20世紀50、60年代,大批在國外已經功成名就的科學家甘愿放棄優(yōu)渥的物質生活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不僅齊心協(xié)力取得了“兩彈一星”尖端技術的巨大突破,還為國家培育了大批科技人才,支撐這些科學家科學探索、潛心育人的正是愛國、奉獻等社會價值觀。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對科學的價值追求與科學家個人的社會價值追求兩者實現(xiàn)了有機統(tǒng)一。
(三)倫理價值意蘊
科技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每一次發(fā)展進步都為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福祉,而且,為了實現(xiàn)造福人類的最高倫理目標,科學不僅要研究外部的自然,還要研究人本身的自然,進而把這種研究成果運用到人身上去??茖W在實現(xiàn)最高倫理目標的過程中,其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常常又會引發(fā)一系列新的倫理問題[11]。因此,科學活動必然包含倫理價值意蘊。作為科學活動的倫理規(guī)范在科學家心中內化的結果和表現(xiàn),科學家精神因而與倫理道德有了天然聯(lián)系。
在科學家精神中,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是倫理價值的體現(xiàn)。求實精神最基礎的是科研誠信,是以誠實為中心的一種價值觀??茖W研究作為一種探索世界客觀性和規(guī)律并最終可能作用于人類社會和環(huán)境的活動,真實性和負責任是其核心價值,是建立在科學的可檢驗性基礎上的??茖W知識作為人類知識的典范,其獲取和交流都以科學家的誠信為基礎??蒲姓\信是科技工作者的生命,如果科學家工作的客觀性和科學事業(yè)的誠信失去信譽,其科學結論及其價值將難以得到認可[12],因此,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是對科學家的基本要求,科學家應在立德為先、誠信為本的基礎上,嚴守科研倫理規(guī)范,守住學術道德底線[13]。
二、以科學家精神培育青年價值觀的邏輯理路
價值觀教育具有獨特性。它直接指向人的精神世界,是引導人們建構自己的精神體系與價值觀的活動。科學家精神能夠為青年所接受,進而影響其理念、判斷、抉擇和行動,需要一個內化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社會認識向個體思想認識轉化的重要中介,也是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的重要條件,可以最大程度實現(xiàn)科學家精神對青年價值觀的培育作用。
(一)認識層面:促進科學家精神轉化為個體思想認識
人類以個體與社會兩種基本方式存在。人類實踐分為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的個體實踐與社會實踐。人類意識也由此形成了個體認識與社會認識兩種相互區(qū)別又緊密聯(lián)系的存在方式。個體認識是以個體實踐為基礎形成的,是個體實踐的觀念反映;社會認識則是以人類社會實踐為基礎形成的,是社會群體對社會中的共同意識活動的抽象和概括[14]。科學家精神是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社會活動的產物,是幾代科學家群體的成長與中國科技發(fā)展的實踐同頻共振的結晶[15]。這種群體精神如何轉變?yōu)閭€體思想認識,對個體價值觀產生影響?
既成的社會意識不會自發(fā)地發(fā)展,只有轉化為個體意識,在個體頭腦中經過意識活動的深加工,最終導致人腦中諸觀念的變化并提高智能,再返回到社會中才能成為新的被豐富和發(fā)展了的社會意識[16],不然只能是量的擴大??茖W家精神需要向個體認識轉化才能影響個體理念、指導個體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是解決社會認識與個體認識的矛盾運動和相互轉化問題的活動。因此,科學家精神向青年個體認識轉化、向個體思想政治素質內化,需要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個重要途徑。科學家精神將在青年個體不斷內化的過程中發(fā)展為活的精神。
(二)實踐層面:促進科學家精神轉化為物質力量
精神力量是主體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因素,是推動人們社會實踐活動的強大動力。人的精神因素,在戰(zhàn)爭年代,可轉化為戰(zhàn)斗力;在和平時期,可轉化為生產力[17]。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梢哉f,有無精神動力或精神動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實踐活動的成敗和效果。
科學家精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物質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使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的重要條件。科學家精神本身是抽象的,不能直接變成現(xiàn)實,只有同人民群眾結合并轉化為人民群眾的正確認識和自覺行動,才能變成物質力量。正如馬克思所說:“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8]。即精神力量轉化為物質力量的程度,在一定條件下是由理論掌握群眾的程度決定的。理論要掌握群眾,最主要的就是靠系統(tǒng)和廣泛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學家精神培育青年價值觀,就需要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通過價值引導、行為強化等方式,增強青年這個實踐主體投身科技強國建設的精神動力,促進精神力量向物質力量轉化。
(三)價值層面:發(fā)揮科學家精神的價值觀培育作用
科學家精神是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從事科學活動所形成的價值理想、價值目標、價值功能、價值途徑、價值規(guī)范的集中體現(xiàn)與結晶,是科學家培育踐行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方式、載體和途徑,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辯證轉化、具體化和特色化[19]。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背景下,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科學家精神對青年價值觀的培育作用,指引青年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滿足人的全面發(fā)展需要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價值的體現(xiàn)。
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目的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渠道,引導青年形成科學的價值觀。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價值觀教育與培育人的價值觀的重要任務,而完成這一任務需要通過對人進行主流或核心價值觀的灌輸、傳導??茖W家精神是有關科學研究的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人們形成價值觀中的一個門類,隸屬于人們的整體價值觀(在我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人們對事物、對世界、對社會與人的關系的整體認識。
三、以科學家精神培育青年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如何將科學家精神內化于心,影響青年價值觀?我們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途徑,嘗試借鑒國際上哲學對話、負責任研究等新型德育教育模式,討論以概念為中心的理論教育和以榜樣為中心的實踐教育,即認知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倫理價值觀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以概念為中心的理論教育途徑與方法
發(fā)揮科學家精神對青年價值觀的培育作用,關鍵在于如何讓青年能夠在復雜的科研實踐中塑造自己的行為。當前幾乎沒有標準的科學家精神課堂教學材料,科學家精神教育也不能采取簡單的重講授、輕互動的灌輸式理論教學法。因此,可以嘗試借鑒國際上哲學對話、負責任研究中更有利于理念的理解和接納的新型德育教育模式[20]。如圍繞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等特定價值觀概念組織對話研討會,以引導參與者更好地理解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及其與科學研究實踐行為的關系。研討會需要以激發(fā)參與者反思科學研究的內在目標和價值觀的語句或“提示”組成的模塊為對話的基礎。例如,關于求實精神的模塊可由涵蓋廣泛且有助于闡明科學研究中科研誠信本質的相關規(guī)范性觀點組成。包括:一個誠信的科學家不會故意遺漏相關數(shù)據(jù),夸大研究項目的重要性與捏造數(shù)據(jù)一樣不誠信等等。參與者需要使用標準的李克特量表來表示對每個提示的同意或不同意程度,進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研討會還需要一名主持人引導參與者將討論重點放在個人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問題上——要努力成為什么樣的人,作為科學家應該做什么,而不是科學家是否比其他人多或少了某種科學價值觀。在討論時,主持人可以介紹科研工作者經歷的故事和逸事,以說明特定的科學價值觀在科學研究中的意義或應用,鼓勵參與者思考科學家精神對科學家個人、研究團隊成員和整個科學界的作用。這不僅能體現(xiàn)和強化特定科學價值觀對科研共同體的重要性,還能激起參與者講述自己的學習科研經歷,為深入的反思性討論提供契機。
最后,正如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美德的統(tǒng)一性”那樣[21][22],科學家精神涵蓋的各精神元素、價值意蘊也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它統(tǒng)一于科學研究的全過程,是不能割裂開的。因此,在討論時需要使參與者意識到其中的相互聯(lián)系,學習如何平衡科學價值觀和培養(yǎng)價值判斷力。
(二)以榜樣為中心的實踐教育途徑與方法
榜樣是人們學習品德和價值觀最直觀,也是最能引起共鳴與模仿的方式。雖然榜樣在與個人的指導關系中才能發(fā)揮最大的效用[23],但在科學家精神教育教學實踐中,仍可通過創(chuàng)造與榜樣的“虛擬學徒”關系來實現(xiàn),即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原始材料中學習榜樣科學家的科學品德,探討科學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科學家精神與科研實踐的關系。當青年能夠通過榜樣科學家的工作生活自主發(fā)現(xiàn)和探索科學家精神時,這種學習就能起到特別的效果。
一是將知識與情感聯(lián)系起來。讓青年通過不同的原始資料觀察同一位科學家,使其對科學家的性格有更為立體豐富的認識,從而產生“我也可以成為那樣的人”以及“我想成為那樣的人”的關鍵思想動機[24]。在材料上,可以選取榜樣科學家的物品、傳記、自傳、公開演講,或者頒獎詞、悼詞、訃告、開學及畢業(yè)致辭、紀錄片和實錄劇,甚至是對科學家的文學描述,如戲劇、小說、電影等。在科學家上,則需要選取不同領域、不同時代以及不同知名度的榜樣科學家。因為不同專業(yè)有不同的目標和方法,強調的科學品德也有所不同。并且,為確保青年在自己專業(yè)領域內擁有榜樣,需要選取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榜樣科學家供學生效仿。
二是將科學家精神融入青年的實踐和習慣中。如讓學生參與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參觀走訪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科學家博物館;依據(jù)科學家相關文本材料組織編排關于科學家精神的微課、話劇、舞臺劇、小品、宣傳視頻等作品,如依托現(xiàn)代科技館體系,聯(lián)合當?shù)刂行W校組織開展“科技館里的思政課”“科學家故事戲劇社”“Z世代天團秀”“逐夢采風團”等品牌活動,組織參與如“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的科學大師劇、“科學也偶像”短視頻創(chuàng)作傳播活動等[25];邀請優(yōu)秀科學家走進校園與青少年面對面交流,針對科學家精神組織讀書活動、知識競賽、學習演講、專題辯論等。
注釋:
[1]習近平:《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zhàn)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24期,第4-15頁。
[2]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4年6月25日。
[3]Pennock R T, O’Rourke M:Developing a scientific virtue-based approach to science ethics training,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17(23),P243-262。
[4]Douglas H:Science, policy, and the value-free ideal,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2009,P107。
[5]Kemble E C:Physical Science Its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Vol 1,Cambridge:MIT Press,1966,P2。
[6]Pennock R T:An instinct for truth: Curiosity and the moral character of science,Cambridge:MIT Press,2019,P216-217。
[7]陳理宣:《知識教育論 基于多學科視域的知識觀與知識教育理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頁。
[8]Longino H E: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 Values and objectivity in scientific inqui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215。
[9]Solomon M:Social empiricism,Cambridge:MIT Press,2007,P309。
[10]同[4],P95。
[11]汪信硯:《科學價值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126頁。
[12]同[6],P260。
[13]《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年第18期,第20-24頁。
[14]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7-8頁。
[15]羅方述:《科學家精神為科技強國凝聚磅礴力量》,《中國教育報》,2023年1月12日。
[16]韓民青:《意識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4頁。
[17]駱郁廷:《精神動力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04頁。
[1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07頁。
[19]胡祥明:《中國科學家精神時代內涵的凝練及塑造》,《科協(xié)論壇》,2018年第12期,第8-11頁。
[20]黃小茹,鄭小蘭:《科研誠信教育:從RCR教育到
RCR文化建設》,《復旦公共行政評論》,2022年第1期,第182-195頁。
[21]Plato:Protagora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P408。
[22]Aristotle:Nicomachean Eth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P345。
[23]Bird S J:Mentors, advisors and supervisors: Their role in teaching responsible research conduct,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2001(7),P455-468。
[24]同[3]。
[2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科協(xié) 教育部關于印發(fā)〈“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2023年7月25日,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9/202307/t20230725_1070664.html。
(鄭小蘭為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教師,黃小茹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本文系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科學家精神教育研究”〔E2E43503〕、江西省社會主義學院2024年招標課題“科技領域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tǒng)戰(zhàn)工作研究”〔kt2024145〕的階段性成果)
兼職編輯:常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