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四五千年柑橘栽培歷史,柑橘種植面積廣、產(chǎn)量多、品種豐富。柑、橙、橘、柚、香櫞、佛手等,姿態(tài)各異,果味濃郁,四季芬芳。
“桔”是“橘”的俗稱,民間認為“桔”和“吉”諧音,寓意吉祥如意。橘,作為一種常見的水果,不僅滿足了人們的味蕾,更激發(fā)了一代代文人墨客的創(chuàng)作熱情,詠橘頌橘的詩篇層出不窮。在文人墨客的眼中,橘不再是普通的農(nóng)產(chǎn)品,而是品志高潔、忠貞不渝的化身。
橘由于象征眾多寶貴的品格,常被當作禮物互贈,表達彼此誠摯的祝福。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皇帝特地囑咐福隆安賞賜班禪額爾德尼橘子等物。各地方大員每年通過內(nèi)務府進呈的柑橘種類繁多,品相各異,爭奇斗艷,柑有“紅柑”“盧柑”“大蜜柑”,橙有“香橙”“甜橙”“橘橙”,更有“朱橘”“福橘”“枸橘”“鳳尾橘”等不常見的品種。
明清時期,柑橘種植技術日趨成熟,興盛不衰,出現(xiàn)了許多種植專業(yè)戶。“木奴”“洞庭仙子”“湘水夫人”是明代余廷璧在《事物異名》中對橘的三種稱呼,分別來自湖南洞庭湖、蘇州洞庭山以及湖南湘江邊。其中,以蘇州洞庭山產(chǎn)的“洞庭紅”為上品。“洞庭紅”有早紅、料紅、黃皮、粗皮、代代等品種?!霸缂t”十月初成熟,霜降之前就可以采摘,是柑橘中上市最早的。“洞庭紅”如此珍貴,當然要進獻給皇帝。由滿洲貴族建立的清王朝,自入關起就對漢族傳統(tǒng)飲食傾注了極大的熱情。以故鄉(xiāng)“關東貨”為主要飲食資源的順治、康熙兩朝,常以“嘗鮮”為由,分地區(qū)、按季節(jié)令江南各地呈進貢品。如康熙朝在揚州任巡鹽御史的曹寅、在蘇州任織造的李煦等人曾多次向宮廷進獻佛手、洞庭紅橘等。
李煦,先氏為漢族,祖籍山東萊州府,自其父輩起為內(nèi)務府包衣,隸屬于正白旗。包衣雖然是皇家的奴仆,但他在內(nèi)務府當差,接近皇室,為康熙帝所賞識,官至韶州知府、蘇州織造、巡視兩淮鹽漕監(jiān)察御史、大理寺卿。蘇州織造是江南三織造之一,主要承辦皇室及官署所需要的緞紗綾及紡絲布匹等織物,作為一項臨時差事,品級不高,明面上職權有限,實則能繕寫密折,直達御前。尤其是康熙年間的江南三織造,他們是皇上派駐在江南的耳目,隨時向皇帝密報地方官員的動向。
擔負著康熙皇帝賦予的特殊使命,李煦絲毫不敢馬虎,在康熙三十二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693年—1722年)蘇州織造任內(nèi),他繕寫的密折是曹寅等人的數(shù)倍。折子短小精悍,內(nèi)容廣泛,大到雨雪錢糧、官吏貪腐,小至請安問候、吳中風物。作為皇帝的近臣,皇帝的嗜好、口味都是李煦所熟悉并關心的。蘇州物產(chǎn)豐饒,白沙枇杷、銀杏、碧螺春、楊梅等聞名遐邇。從唐宋起就作為貢品的洞庭紅橘更是秋天進京的???。李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九月十五日所進奏折中提到:“臣李煦謹奏。臣于九月初三日在波羅河屯跪迎圣駕,得瞻仰天顏。隨叩辭回南,于十五日行至泰安州地方。值臣家人赍蘇州八月晴雨表并洞庭桔子前來。理合進呈。伏乞圣鑒?!鳖w顆紅橘表達了臣子對皇帝的敬愛之情。
橘子不僅因為美好的品質而成為饋贈的佳禮,更因其較大的經(jīng)濟價值而為人稱道。《三國志·吳志·孫休傳》南朝宋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衡每欲治家,妻輒不聽,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種甘橘千株。臨死,敕兒曰:‘汝母惡我治家,故窮如是。然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衣食,歲上一匹絹,亦可足用耳?!馔龊蠖嗳?,兒以白母,母曰:‘此當是種甘橘也,汝家失十戶客來七八年,必汝父遣為宅。汝父恒稱太史公言:‘江陵千樹橘,當封君家?!岽鹪唬骸胰嘶紵o德義,不患不富,若貴而能貧,方好耳,用此何為!’吳末,衡甘橘成,歲得絹數(shù)千匹,家道殷足。”
“木奴”以橘樹擬人,一棵樹就像一個可供驅使聚財?shù)呐停⑶也挥锰峁┥钗镔Y。三國時吳國丹陽太守李衡在湖南漢壽種植橘樹千余株,以“千頭木奴”代稱,為后人創(chuàng)造財富。后世便以“橘奴”“甘奴”“木奴”為橘樹或其果實的別稱。太守李衡喚橘為奴,畜橘養(yǎng)家。包衣李煦進呈紅橘,自比木奴,抒發(fā)自己對皇帝的赤誠之心。橘內(nèi)外兼修,內(nèi)在美與外在價值兼具,變成清宮貢品后,成為家臣表達赤膽忠心的工具,失去了所有美好的品格。這不得不讓人扼腕嘆息。乾隆初年,由于氣候變冷,蘇州洞庭山的柑橘品質及產(chǎn)量大不如前。清代后期,洞庭山橘農(nóng)對柑橘種植失去信心,紛紛改種桑樹,柑橘栽培更顯凋零。這未嘗不是洞庭紅橘對自己嘉橘成枳的一種反抗。
佛手,又名五指橘、佛手柑、五指香櫞,香櫞的變種之一,蕓香科柑橘屬植物。果實鮮黃,呈圓形,上半部分形如手指,香氣濃郁。中醫(yī)認為其具有理氣和胃的功效。佛手主要產(chǎn)自福建。隨著明清時期朝廷對嶺南經(jīng)濟的開發(fā),佛手才為北方人所熟知。
佛手經(jīng)常被上流階層作為飾品置于室內(nèi)賞玩。他們將鮮佛手放在素雅的容器中,或直接擺放在幾案上,色澤、形狀、香氣、味道等與生俱來的特質及其所衍生出的情調非常符合皇帝與士大夫的審美。它征服了上層貴族與文人,逐漸滲透進上流社會的生活中。
雍正九年(1731年)養(yǎng)心殿造辦處檔案載:“三十日據(jù)圓明園來帖內(nèi)稱,五月初七日內(nèi)務府總管海望奉上諭:著將胡常保帶來。欽此。本日內(nèi)務府總管海望隨將催總胡常保帶來面奉上諭:爾等照朕指示做一花籃,花籃做紫檀木邊嵌雕象牙,中心花要透地,將花籃內(nèi)提梁分為四瓣,做帽架?;ɑ@內(nèi)安銅燒琺瑯膽,取出當器皿用,上安琺瑯蓋,蓋上留眼插鮮花,又像盤子,盛得香(圓)櫞、佛手,薰冠用。欽此。于八月十四日做得花籃一件,常保呈進訖?!狈鹗止麑崍詫?,含水量少,香氣濃郁持久,如若熏制衣物,更是清新幽雅,果香四溢。雍正帝親自令內(nèi)務府制作一件與佛手相得益彰的容器,類似于花籃的帽架,用來熏制帽子。
人們賦予佛手的美好情操,也一直伴隨著詩畫等藝術形式保留到了今天。高產(chǎn)的乾隆帝所作御制詩中以佛手為題的就有12首,僅提及的更是不勝枚舉。詩中皇帝的才情雖常遭人詬病,其中幾首卻也可以讓我們窺見清代帝王生活的一角?!堕}省進到冬花佛手》:“一指誰能會,眾香猶可薰。似拈閩嶠月,飛渡洞庭云。映坐披全體,因風散細芬。如來無說說,迦葉不聞聞?!薄堕}省四時皆有佛手詩以詠之》:“天龍一指示全形,豈為花師術有靈。生滅滅馀寂滅樂,羅綿應得四時馨?!狈鹗种麃碜云湫螤钇嫣氐墓麑崳煌耆_裂的叫“拳佛手”,分裂為手指狀的則稱“開佛手”或“指佛手”。佛手陳放于室內(nèi),幽香陣陣,經(jīng)久不散,惹人喜愛。
附庸風雅的乾隆帝只知佛手每年由福建進貢,卻絲毫體會不到貢品一路進京的艱辛。他曾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五月十三日下諭旨斥責辦員:“閩省呈進佛手兩桶,逐個霉爛。此等呈進果品,原可預備賞賚。自應令該委員沿途檢看,如有潮濕,即當不時風晾。何致盡行霉爛?著諭該護撫將該委員申斥外。嗣后呈進果品,務須斥知委員沿途小心照看。毋得再致霉壞。欽此?!狈鹗诌M京路途遙遠,容易發(fā)霉變質,靡費頗多。將新鮮的橘類果實運輸?shù)竭b遠的目的地,需要挑選特定的品種和處理方法。即便如此,水果運至京師,交通不便,難免腐壞。后世,福州將軍文清連續(xù)兩年因佛手在運輸途中出現(xiàn)問題,上折請求秋貢寬限時日。
“紅綃帳里橙猶在,青瑣窗深菊未收。”橘在我國的栽種歷史超過了四千年。它象征著美好高尚的品德,文化內(nèi)涵豐富。就連清代帝王也被它的觀賞價值、實用價值和文化價值征服。橘在生活中的形象愈加豐滿,具有獨特的意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