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樂
摘要:濃厚歷史和革命精神的紅色文化已經成為當代高校思政課程的精神源泉和財富,場景化傳播影響著高校思政課程的生態(tài)?,F(xiàn)實實踐中,紅色文化在思政場景化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始終被誤讀,其價值一直被遮蔽,大學生紅色文化融入思政場景教育面臨諸多挑戰(zhàn)。本文從客體、主體、介體、環(huán)體四個角度探討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堂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場景化傳播 紅色文化 路徑探索
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讓人們愈發(fā)期待媒介傳播內容能貼合其實時需求,所以場景化傳播成為新興的傳播樣態(tài)。場景作為媒介傳播重點,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理論實踐中被賦予全新的時代挑戰(zhàn),只有精準把握價值意蘊,分析實現(xiàn)要素,思政課程才能運籌帷幄、有的放矢。
“場景”本是影視用詞,是特定時空內發(fā)生的行動,但在傳播學領域,學者將“場景”分為“場”和“景”兩部分,涵蓋事件空間和行為心理的環(huán)境氛圍。而思政課程的“場景”是以受眾需求為基礎,構建激發(fā)受眾主觀感受的場景,結合各種技術手段與場景要素,提升受眾的信息體驗,最終實現(xiàn)個性化信息與服務適配。其中,“場”是不同情境下個性化或精準信息的適配,“景”是沉浸式體驗和景觀化呈現(xiàn)。
場景化傳播作為高校思政課程領域的新興傳播樣態(tài),其體驗與服務主要以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云計算等技術為鏈接,能憑借超強連接力強化思政課程傳播力、增強思政課程內容的認同度、提高思政課程服務的精準度。場景化傳播能將教學場景范圍與規(guī)模不斷擴大,讓傳統(tǒng)的教學場景發(fā)展為社群互動、場景串聯(lián)、融合互動的多場景融合,教師與學生通過智能終端的數(shù)據(jù)傳播,隨時隨地進行教學互動。隨著VR、AR、360全景技術進入高校課堂,教學從“場”階段向“景”階段轉化,多維感官交互的教育方式能極大激發(fā)學生沉浸式學習興趣,教師與學生之間也能達到共情。利用LBS定位技術對學生的數(shù)據(jù)進行捕捉,能精準地提供個性化教學內容服務。不得不提的是,“在場”場景化傳播過程以多媒體設備、情境造勢為前提,通過融合物境、情境、意境,使教學場景更具交互感、共情感、在場感與沉浸感。
從近幾年國內高校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來看,部分高校已經敏銳地捕捉到場景化傳播在思政教學領域的賦能效果,并在很多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課堂進行了場景化教學實踐,讓思政課堂氛圍與教學內容“活”起來,但是高校思政課程的場景化應用仍有不少欠缺。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場景化傳播技術的進步,“在場”的教學模式會在思政課程領域得到更廣、更深的發(fā)展,其價值底蘊也會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凸顯。
以紅色文化作為高校思政課程內容,不但能推動思政課程進步,還能拓寬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積極意義。關注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學課程的價值意蘊并把握其實現(xiàn)要素,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建設意義深遠。
1.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價值意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能夠引導大學生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抵制不良風氣對身心影響的能力。國家一直號召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把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無疑將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對先烈們舍身忘死的歷史缺乏深刻認識,又很容易被外來文化誘導,所以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實踐能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紅色文化,這是樹立中國特色文化自信的必經之路。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程有效鏈接能豐富思政教學內容,還能豐富學生的精神涵養(yǎng)。新時代的大學生更要感受與理解當今和平幸福的生活是何等來之不易,思政課程中融入紅色文化,能讓大學生們體會到先烈們的愛國精神和堅定信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更能體現(xiàn)教育價值,讓學生大大提升個人人格。紅色文化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意志、增強學生道德素質,讓學生能夠健康成長。當今大學教育正處于教育改革的深水區(qū),潮流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心理健康都會產生影響,以紅色文化作為教育素材,能幫助大學生群體全面提升思想意識、道德素養(yǎng)。
2.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價值意蘊的實現(xiàn)要素。紅色文化在思政課程實踐中的價值呈現(xiàn)出“潛在價值”與“顯性價值”的轉變,要想紅色文化充分賦能思政課程,需要對其四大關鍵要素進行了解,即客體、主體、介體、環(huán)體。紅色文化作為思政課程的客體,囊括了紀念館、遺址、紀念碑等物質資源和理想、信念、情操等精神資源,因為紅色文化的客體包含豐富的教學資源,所以成為高校思政課程的重要內容,是高校學生價值構筑的實踐指向。教師與學生作為思政課程的主體,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體驗者,雙主體互動效果決定著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持續(xù)性與價值性。也就是說,教師需要采用什么方法進行紅色思政教學?學生應該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接受紅色思政課程?才能充分體現(xiàn)紅色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價值和意義。承載紅色文化資源的方法是思政課程的介體,同樣包含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比如,組織大學生參觀紅色紀念館、成立紅色文化研究部門、編著紅色思政校本教材、開通網(wǎng)上宣傳紅色文化櫥窗等諸多互動和參與形式來廣泛傳播、深化紅色文化在思政課程領域的價值。整體的教學環(huán)境是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環(huán)體,大學生思想教育會受到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以及國際環(huán)境的綜合影響,所以在國際文化交叉?zhèn)鞑サ那疤嵯?,紅色文化的思政課程目光必須轉向整個教育環(huán)境上來,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的同時,也要保證文化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將其納入現(xiàn)代化文化語境中,與現(xiàn)代精神文化相交融。
因一些高校注重程度不高,數(shù)字技術應用水平偏低、社會氛圍不濃厚等因素,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實效性不佳,一味地灌輸文化內容不但達不到理想預期,反而會讓學生更加消極。所以在實踐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四項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互動和教學規(guī)律,深入挖掘教學渠道,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激發(fā)對紅色文化的熱情。
1.鞏固紅色文化客體在思政課程制度中的地位。將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實現(xiàn)的,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并保持紅色文化的長久性,首先需要使紅色文化教育的客體位置制度化,切實落實紅色文化教育的常態(tài)化制度。除了制度的保障以外,資金方面的投入也不可或缺。思政課程的體系化會涉及培養(yǎng)方案、教育計劃、教學設計等多個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需要有明確、有效的評價機制和考核體系,確保紅色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客體位置能夠具體落實。除此以外,結合場景化實踐來強化學生的教育效果,比如,舉辦紅色文化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臨現(xiàn)場了解紅色故事,而在沒有實踐基地或歷史遺跡的地區(qū),借助全景技術同樣能夠讓學生感同身受。
2.強化教師隊伍主體地位建設。紅色文化能否融入思政課程?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教師決定的。所以高校在落實思政課程時,需要充分重視教師隊伍自身的建設。教師是教育活動的重要角色,其教育方法與文化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課程效果。目前,不少高校已經重視起教師隊伍的紅色文化教育,也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學習活動,不過,是否能夠切實有效地從源頭上強師德筑師魂仍需要深思。一方面,高校需要對教師隊伍進行常規(guī)化紅色教育培訓,提升教師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與紅色文化底蘊;另一方面,基于不少教師教不得法的現(xiàn)實,需要對教師紅色文化教學能力進行培訓。對此,可以邀請優(yōu)秀學者和有經驗的專家到高校指導教師講學,有針對性地提升教師在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過程中的教學技巧;也可以舉辦專題講座、文化答辯、師生交流等場景化溝通活動等。
3.促進紅色文化資源介體與教育實踐的融合。鼓勵各大高校思政課程與紅色文化融合并不是簡單的教育革新,如果教師不能端正教育態(tài)度,一味盲目地堆砌、照搬照抄紅色文化知識,只要求學生機械地接受所教內容,這樣往往會與預想的教學效果背道而馳、與教育革新的初衷南轅北轍。所以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程的教學手段必須與時俱進,融入過程需要合理并且深入,教師需要重點考量的就是現(xiàn)代化的技術手段如何與實際教學融會貫通。教師需要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在大學生現(xiàn)階段的認知水平與教育要求基礎上進行專題教學。對紅色文化進行細分,用更具新意的方式授課教學,比如,在開展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主題課程時利用全景技術讓學生加強對那段歷史更直觀和深刻的理解;比如在開展當?shù)馗锩⑿?、紅色光輝事跡主題探討時,帶領學生前往當?shù)丶t色文化教育基地現(xiàn)場學習和探討,從而達到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民族自豪感的目的。教師必須具備現(xiàn)代化教育思維與能力,充分使用現(xiàn)代化科技,依托多媒體、網(wǎng)絡、短視頻等影音手段不斷擴寬教學資源,在一些資源和經費比較充足的地區(qū),學校甚至可以組織學生去往紅色文化歷史遺跡參觀學習并邀請當?shù)貧v史學家為學生講解,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感受歷史、感受文化,這種方式比任何口頭上的講述都要更有力。
4.營造良好紅色文化教育環(huán)體氛圍。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需要講究創(chuàng)新的方式方法,除了應用所有的教學科技,高校、社會都有責任為每一位大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元的紅色文化教育氛圍。近年來,國家對文化傳承和宣傳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各地根據(jù)自身優(yōu)勢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活動。高校也很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趨勢,于是在思政課程方面逐步開始融入更多紅色文化,不少高校都開展過“思政金課”課程活動,有一些甚至在新媒體平臺走紅。紅色文化除了在校園內部具有教育價值以外,其對于社會發(fā)展也大有裨益,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旅游價值和品牌效應也是加強大學生社會思政課程的重要因素,保持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之間的良性互動,協(xié)調傳媒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消費環(huán)境等之間的關系,能夠多方位地為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充分挖掘紅色革命地區(qū)的歷史,再結合高新技術的使用,能夠帶給觀眾更多視覺沖擊,通過共情達到文化教育目的。但這些資源作為物質保障為思政課程提供實踐基地的同時,也應當注意不能本末倒置,片面追求經濟價值而忽略文化資源價值。營造文化教育氛圍,不僅是高校的責任,更需要社會各界共同營造與努力。
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領域的融合有利于紅色文化在價值多元化、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更好地融入中國特色社會文化主流意識形態(tài)。作為革命歷史的見證和記錄,紅色文化豐富的文化價值、史料價值、政治價值值得高校思政課程不斷挖掘和創(chuàng)新。深刻認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價值底蘊,抓住實現(xiàn)要素,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結合場景化高新科技,培養(yǎng)大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核心價值觀,是我們高校教育的責任與義務。
作者系南京工業(yè)大學講師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媒介文化語境中的大學生新媒介素養(yǎng)教育有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SJB051)、2023年校黨建育思政課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SZ202302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宏,周婷.場景化時空:一種理解當今社會的結構性視角[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20(08).
[2]呂甜甜.新時期高校紅色文化與思政課程的融合探索——評《新時代紅色精神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1(15).
[3]王紫瀟.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基本功能與實現(xiàn)路徑[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4).
[4]梁罡.政治傳播視角下紅色文化的理論語境、意義表達及傳播路徑[J].理論導刊,2022(05).
[5]李孟舜.紅色文化空間的功能構建與創(chuàng)設路徑[J].中州學刊,2022 (07).
[6]許麗.紅色文化資源數(shù)字化保護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J].人民論壇,2021(01).
[7]焦紅波. 紅色文化符號及其傳播系統(tǒng)建構[J].新聞愛好者,2022 (07).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