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鞏湘紅
摘要:發(fā)展政務新媒體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題中之義,IP化則是全媒體環(huán)境下政務新媒體發(fā)展的有效路徑。本文以“國資小新”為例,對其IP化策略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以期為政務新媒體發(fā)展提供可參考思路。 “國資小新”的IP化主要有以下要點:明確平臺定位,塑造政務新媒體的人格形象;滿足公眾需求,打造政務新媒體的務實形象;重視團隊建設,夯實政務新媒體IP化的智力基礎。
關鍵詞:政務新媒體 國資小新 IP化
隨著互聯(lián)網新媒體的飛速發(fā)展,政務新媒體已成為各級黨政機關和職能部門面向社會的重要窗口。面對公眾對政務信息的需求,以及來自政務新媒體同行、新聞媒體和自媒體的競爭,政務媒體如何發(fā)揮自身特點和傳播優(yōu)勢,成為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已成為全媒體時代政務媒體轉型發(fā)展的使命要求。
作為政務新媒體陣營中的明星,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創(chuàng)辦的新媒體賬號“國資小新”,自2012年6月開通微博以來,已在微信、今日頭條、人民號等近20個新媒體平臺上開設賬號,形成了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政務新媒體矩陣,并帶動整個國資國企系統(tǒng)的政務新媒體發(fā)展。創(chuàng)辦十余年來,“國資小新”推出了一系列爆款策劃和產品,受到網民廣泛歡迎。如今,“國資小新”已成為政務新媒體的一個重要IP,且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進程中,政務新媒體承擔著重要使命,借鑒已有的IP化成功經驗,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政務新媒體發(fā)展。
政務新媒體背靠政府職能部門,以政務類信息為主。與傳統(tǒng)政務網站不同,政務新媒體可由新媒體矩陣形成,且面向的人群更加廣泛復雜。在多樣化的新媒體環(huán)境下,政務新媒體首先要明確自身定位,并根據自身定位確立內容風格和職責任務。作為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政務新媒體,“國資小新”一開始就根據自身任務和傳播生態(tài)明確了平臺定位,其內容及風格也以平臺定位為基礎,一改政務信息的嚴肅面孔,推出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樹立起全新的政務新媒體形象。
1.網上發(fā)言人:提升國資國企形象。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政府部門沒有自己的信息出口,部門事務、行業(yè)動態(tài)、政策發(fā)布和解讀等政務需要借助大眾媒體,形象傳播受到很大制約。政務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這一局面,使得黨政部門逐漸擁有獨立自主的媒體平臺,擁有信息發(fā)布的主動權。政務新媒體也因此獲得了“網上新聞發(fā)言人”的角色,成為塑造和傳播形象的重要渠道。
作為國資系統(tǒng)的權威政務新媒體,“國資小新”明確定位為國資國企的網上新聞發(fā)言人,并將之作為主責主業(yè),圍繞國資國企積極開展政務發(fā)布、政策解讀,助力提升國資國企形象。僅2020年抗擊疫情期間,“國資小新”就累計推出2000多條微博、400多篇微信、200多個短視頻,生動體現(xiàn)出央企速度、能力和精神和責任擔當。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內容都是原創(chuàng)性的,被各大媒體和社交平臺廣泛轉載,使央企作為大國重器的形象深入人心,提升了國資國企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2.傳播帶頭人:提高國企傳播能力。國有企業(yè)是國民經濟的支柱,關乎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以往,有關國企的信息很少得以傳播,導致人們對國企產生一些誤解。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國企尤其是央企,紛紛有了自身對應的傳播平臺,開拓了廣泛的傳播空間。在此背景之下,提高國企的傳播能力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正因如此,“國資小新”充分利用國務院國資委的權威背景,調動了央企和地方國企的參與,成為整合國資國企系統(tǒng)在傳播方面的帶頭人,把提高國企傳播能力作為重要任務。
這十余年來,“國資小新”憑借著新媒體矩陣連接央企和地方國資,帶動整個國資系統(tǒng)的新媒體運營。在其影響下,央企和地方國企紛紛開通賬號,形成了龐大的國資新媒體矩陣,對傳播新時代國企形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國資小新”策劃了《央企新媒體群聊記錄“泄露”背后的真相》,集中反映央企重大科技創(chuàng)新和基礎建設成就,經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等大號轉發(fā)后,短短兩天時間,70余家新聞媒體轉發(fā)報道、1200多個社交媒體賬號轉載,累計閱讀量超過千萬。隨后,借助這波熱潮再發(fā)《群主聲明丨關于近日央企新媒體小編群聊記錄泄露的真相》,讓“央企新媒體小編群聊記錄”再次成為熱度話題。
3.網友知心人:提升國企傳播效果。政務新媒體是黨政機構面向公眾的窗口,傳播好壞直接關系到自身形象。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于那種生動活潑、平易近人的話語,一板一眼的模式化語言很難獲得網民青睞。對國資國企來說,由于事關國家經濟發(fā)展命脈,更要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這就需要政務新媒體融入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放低姿態(tài),拉近與網民的距離?!皣Y小新”之所以在眾多政務新媒體中脫穎而出,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其語言采用了人格化的敘事風格,使得用戶觀看時不再有距離感。
自發(fā)布第一條信息以來,“國資小新”一直堅持原創(chuàng)清新的風格,以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出多樣化的產品。一是緊扣主題主線,主動設置議題,做好國資國企領域的重大主題宣傳,成為國資國企領域傳播的主力軍。二是采用網言網語,從小處切入講故事,貼近網民心理,同時積極回應網民疑惑,與網民開展互動,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化傳播效果。三是重視渠道拓展?!皣Y小新”不僅開通微博、微信賬號,也入駐嗶哩嗶哩、知乎等青年活躍的平臺,為青年群體提供趣味視頻社區(qū)、知識分享、國企招聘等服務,成為青年成長的知心伙伴。
政務新媒體不僅是黨政部門形象的傳播窗口,其自身的形象也非常重要。經過多年發(fā)展,政務新媒體已從“兩微一端”發(fā)展到音頻平臺、短視頻領域,成為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的重要陣地。與此同時,政務新媒體也面臨更新遲緩、“僵尸”賬號、內容僵硬等問題,一些政務新媒體甚至為了博取眼球炒作熱點。這些都會影響到政務新媒體的形象。
1.把握用戶參與需求,做好線上服務。傳統(tǒng)媒體時代,人們參與渠道有限,參與意識不強,政務信息也以單向傳播為主。而新媒體時代,人們在日常使用互聯(lián)網中已經習慣于參與互動。這要求政務新媒體不能僅從自身宣傳需要出發(fā),而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增強與用戶的互動,分析用戶的個性特征,把握用戶的需求喜好和使用習慣,滿足用戶參與需求,進而提升傳播效果?!皣Y小新”從開始就高度重視滿足用戶需求,以溝通姿態(tài)做好線上服務,走好網上群眾路線。
從“國資小新”的第一個微博賬號,到后續(xù)在微信、抖音、B站、知乎等平臺上開通賬號,“國資小新”在移動互聯(lián)網發(fā)展之際,適時在各類平臺上開通賬號。截至2022年10月,“國資小新”已在28個社交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全網粉絲突破3000萬。這些賬號及其內容、互動都體現(xiàn)出“國資小新”對用戶參與的重視。通過互動化溝通和社群化服務,“國資小新”不僅完成新聞發(fā)布,也做好了線上服務,用心與網民溝通,有效滿足了公眾的參與需求,切實走好走實網上群眾路線。不僅如此,為了調動用戶參與積極性,“國資小新”還開展了多場線上線下粉絲互動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其IP形象。
2.把握用戶信息需求,引領熱點話題。在全媒體環(huán)境下,一個成熟的IP不僅要有明確的定位,把握用戶對賬號的需求,還要善于引領熱點話題,在熱點事件中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對政務新媒體而言,用戶之所以關注,首先是對其所發(fā)布的信息的需要?!皣Y小新”作為國資國企系統(tǒng)的權威IP,把國資國企信息發(fā)布、熱點引導等作為重要內容,積極與同行開展合作,在話題引領中不斷塑造品牌形象,使其成為政務新媒體中的典型IP。
作為面向公眾的形象窗口,“國資小新”緊扣政務主責主業(yè),聚焦公眾信息需求,不斷在內容資源與熱點話題中尋找“接口”,做好政務信息公開。例如,2021年2月23日國企改革新聞發(fā)布會召開后,“國資小新”第一時間制作并推出了6條國企改革發(fā)展相關的“金句視頻”,將熱點核心問題呈現(xiàn)給受眾,突出“改革”議題,引導輿論走向。這種在關鍵時刻積極發(fā)布消息,及時滿足公眾需求的做法,有效提升了“國資小新”的公信力,對其IP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3.回應社會關切,及時釋疑解惑。政務新媒體是黨政部門的信息發(fā)布平臺,人們之所以關注政務新媒體,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能提供一手的政務信息。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問題、社會熱點、輿情事件上,政務新媒體的聲音具有權威性。國有企業(yè)因其特殊性,使其一直在公眾的注視之下,無論是國企改革的成效,還是國企壟斷的質疑,國資國企是輿論關注的重點領域。
基于這些特點,“國資小新”在其各大平臺上非常重視回應社會關切,對各種質疑及時釋疑解惑,成為維護國資國企形象的重要力量。同時,針對網絡上有關國資國企尤其是央企的不實信息,“國資小新”會及時辟謠,回應各種質疑,有效清除有關國企改革發(fā)展的謠言和雜音,成為國資委與社會民眾之間過渡和緩沖地帶。例如,2019年7月,針對一篇題為《震驚!高鐵確實輻射嚴重,未婚女性少坐》網文提出的“坐高鐵=照X光”“靠近軌道的地方牲口都偏瘦”等謠言,“國資小新”在微信公眾號作出回應,通過事實與科學有力回擊謠言,維護我國高鐵形象。
政務新媒體的發(fā)展核心是內容,關鍵在于人才支撐。政務新媒體的IP化,更需要人才隊伍的智力保障,沒有人才基礎,政務新媒體就很難創(chuàng)新。經過十余年發(fā)展,“國資小新”不僅成為國資國企系統(tǒng)的權威新媒體平臺,更是成為眾多政務新媒體中的佼佼者,品牌形象已經確立,IP效應也得到體現(xiàn)。這些成效的獲得與內容產品密切相關,但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運營團隊和運營機制。
1.打造專業(yè)隊伍,保障高效協(xié)調溝通。黨政部門工作人員不是專門的媒體工作者,即便是宣傳部門的工作人員,也缺乏新聞工作的專業(yè)性。特別是在政務新媒體傳播中,更需要專業(yè)人才,從互聯(lián)網傳播規(guī)律和傳播思維出發(fā),能夠在激烈的媒體格局中取勝。國資國企的政務新媒體,不僅需要政務信息傳播的專業(yè)水平,還需要掌握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的專業(yè)能力。鑒于政務新媒體具備一定的專業(yè)門檻,“國資小新”建立了一支高效的專業(yè)化隊伍。
在這個規(guī)模不足10人的團隊中,每一個人都是全能型、專業(yè)性的。一個工作人員可以同時負責策劃、組織、協(xié)調、編輯、運營等多項事務。例如,在百集微紀錄片《信物百年》中,一個工作人員要對接上百家國有企業(yè),組織數(shù)十場策劃會、協(xié)調會,還要統(tǒng)籌拍攝、統(tǒng)籌、編輯等眾多事務。這主要得益于“國資小新”充分授權、責任到人的工作機制以及高效協(xié)調的團隊管理。正是這種工作機制,有效調動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確保了“國資小新”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不斷推出各類高質量信息,信息更新速度非一般政務新媒體可比。這種專業(yè)化運作為“國資小新”的IP化提供了堅實基礎。
2.聚集行業(yè)資源,跨界聯(lián)動行業(yè)資源。政務新媒體所屬的黨政部門,都是管理著一個乃至多個行業(yè),縱向有上下級職能部門及其政務新媒體,橫向面向眾多企業(yè)和社會機構,這些都是寶貴的行業(yè)資源?!皣Y小新”在打造IP的過程中,充分借助行業(yè)力量,聚集國資國企行業(yè)資源,彌補了內部人手的局限,形成了巧借外力的運營模式。
這些年來,“國資小新”牽頭在央企集團層面集結一批微博賬號、微信賬號、客戶端賬號、抖音賬號及央企媒體賬號,并在二級央企層面聚集了數(shù)百個優(yōu)質賬號,形成了規(guī)??捎^的國資新媒體矩陣。這種矩陣運營的方式,充分調動了行業(yè)資源,形成協(xié)同生產效應,保證了更多優(yōu)質內容和產品的生產,提升了“國資小新”在行業(yè)內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推動了平臺的IP化發(fā)展。
3.整合外部人才,共同講好國企故事。在新媒體平臺上,除了政務新媒體外,還有眾多其他機構和個人開設的賬號。這些傳播主體對政務新媒體而言,既是挑戰(zhàn),也提供了廣闊的合作空間,使用得當可以事半功倍。在政務新媒體的IP化策略中,要善于團結和整合這些外部資源。作為政務新媒體的典型,“國資小新”在IP化進程中,推出了“人人都是小新”的理念,也彌補了自身團隊人數(shù)少的缺陷。在此理念主導下,從央企、媒體,到專家學者、同行政務新媒體,都融入“國資小新”中。例如,“國資小新”發(fā)起的“小新N次方”行動,依托國資新聞云平臺,面向主流媒體、政務機構、網紅達人等網絡內容生產主體,廣泛開展合作,有效調動了社會各界的傳播力量共同參與,講好國資國企的故事,并提升信息發(fā)布和話題引領能力。目前,“國資小新”已經整合了一大批外部優(yōu)質人才,形成了專業(yè)性的內容生產隊伍。依托對資源的整合,“國資小新”擁有豐富的國資國企內容資源、傳播資源和人才資源,提高了持續(xù)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谌瞬耪希皣Y小新”IP有了更扎實的內容基礎和現(xiàn)實功能。
隨著媒體深度融合和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的推進,政務新媒體不再是簡單開通幾個賬號而已,要有媒體思維和融合思維,使之成為黨政部門的“好幫手”。其中,政務新媒體的IP化、品牌化將是一個重要方向?!皣Y小新”為政務新媒體的IP化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經驗,未來還需要政務新媒體繼續(xù)創(chuàng)新,提高政務新媒體的品牌價值,進而提升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能力。
作者單位 青島理工大學人文與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官建文.政務新媒體須走好走實網上群眾路線——訪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國資小新”負責人閆永[J].新聞戰(zhàn)線,2019(09).
[2]張嬌嬌,牟宏.政務新媒體的高質量發(fā)展與回應公眾關切研究[J].傳媒,2020(17).
[3]閆永.政務新媒體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兼談“國資小新”的創(chuàng)新實踐與思考[J].傳媒,2019(19).
【編輯:朱垚穎】